《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人都是自媒体”之辨析

● 赖寄丹 《 新闻战线 》(

    摘要:“自媒体”是一种“分享他们自身的事实、新闻的途径”,而非通常意义上的媒体。一些传统媒体把自媒体当作竞争和效仿的对象,并采用这些“媒体”争夺眼球、吸引“粉丝”的手法,导致自媒体与传统媒体的错位。

    关键词:自媒体     传统媒体     传播主体

    互联网带来的最大改变,莫过于“人人都是自媒体”——一方面,我们对世界的触觉与感知得以无限地延伸;另一方面,我们对世界的主观情绪和主观认知可以任意地表达。

    (一)

    “人人都是自媒体”似乎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口头禅,可是真的人人都能成为自媒体吗?

    所谓媒体,广义上是可以承载与传递信息的物质体。从这个意义上看,人人原本与生俱来都是“媒体”,人类的肢体语言、口头语言、文字语言都具备储存、处理和传递信息的功能;因而可以说自古以来就人人都是自媒体,只不过当今的传播技术改变了传播方式,过去人们用肢体语言、口头语言、文字语言传播信息,现在还可以用博客、微博、微信传播信息。

    而狭义上通常所指的“媒体”,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其中,历史最久远的是报纸,可是真正意义上的近代报纸也不过二三百年而已。纵观国内外的主流报媒,虽然各有政治背景和利益诉求,但却有着以公信力为价值目标的共同追求。而实现这一价值目标的手段和方法也大致相同,那就是以客观真实性为核心的一系列新闻专业主义理念;同时,这些媒体作为公共传播资源的授权使用者,也具有公共性和公益性,必须对社会和公众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

    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时代,近代报刊以及广播电视等专业的大众传媒相继出现,传媒机构运营也具备工业时代的特点。比如,报纸出版、采编、广告、印刷、发行等各环节分工合作,好像工厂流水线的生产方式。尤其是在采编环节,从策划选题到采访写作,从编辑校对到把关审阅,一份有专业水准的报纸必定有一个各环节配合有序的专业团队,才能够保持稳定的出版质量。

    而多数自媒体显然不是这种意义上的媒体。以博客而言,一位博主在网上发表文章和图片,不过相当于印刷时代个人到印刷厂印制了一本个人文集或个人相册。按照当下的法规,这连正规出版物都不算。因为正规出版物必须经由专业人员按照出版法规对内容和形式进行必要的审校、核准才能够出版。博客是英文词Blog的音译,意为网络日志,即个人在网络上记录自己生活和思想的一种日志,怎么就算是媒体了呢?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尹鸿曾言:在新媒体上,不是所有能够发布信息的都可以叫自媒体。“人人皆是记者”是具有可能性的,但不等于你的信息能够被传播。点对点的传播构成了新媒体的一个基础,只有当点对点的传播扩张成网状传播,对大众产生一定影响的时候,它才能够叫做媒体。

    显然,问题在于“媒体”这个词涵义的模棱两可——有时候它指的是可以承载与传递信息的物质体,有时候它指的又是处理信息、传播信息的传媒机构。

    “媒体”的涵义含混不清,“自媒体”的涵义自然也清楚不到哪里去。对于“自媒体”概念的解释,国内援引最多的是这一条:“We Media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自身的事实、新闻的途径。”这一定义出自美国新闻学会媒体中心2003年7月发布的由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两位学者联合提出的“We Media(自媒体)”研究报告。

    这条著名的定义由外文翻译而来,由于文字不那么顺畅,理解上也难免产生歧义。但是仅从上述文句的语法关系上来看,两位美国学者所定义的“We Media”,明显并非某种“媒体”,而是某种“途径”,是一种人们在网上“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自身的事实、新闻的途径。”

    有人把网络论坛、博客播客、微博、微信、APP等,都归为自媒体。或许是“自媒体”这个名称的误导,使普通大众从一开始就把“自媒体”当作一种“媒体”,而非一种“途径”。当普通大众误把原本是提供与分享他们自身的事实或新闻的“途径”,当作一如报刊和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的媒体的时候,难免就出现种种错位:一方面,普通大众变得不安于仅仅提供与分享他们自身的事实和新闻,而是像一个“媒体”一样去设置能够吸引受众的其自身之外的事实和新闻议程,为了博取点击量,甚至渲染、夸大、歪曲、编造事实与新闻;另一方面,普通受众在接收与分享自媒体信息时,却一如接收与分享来自传统媒体的新闻一样,对其真实性、客观性不假思索,信以为真,随手转发,导致价值导向错误、事实真相不明、错漏百出、文字粗劣的信息内容泛滥成灾,而真正有重要价值的信息内容反而变成了淹没在茫茫沙海中的金粒。

    (二)

    不仅普通大众把“途径”误作为“媒体”,一些传统媒体也把自媒体当作“媒体”,当做竞争和效仿的对象,并把这些“媒体”争夺眼球、吸引“粉丝”的手法运用到传统媒体上,殊不知彼“媒体”不是此媒体,彼“媒体”行之无碍的手法,此媒体却并不合用。

    比如,国内某报体育版刊出的一篇报道《“包子”变成“巧克力” “老公”还是那个待遇》,乍一看这主标题,真不知所云,读其引题曰:“宁泽涛在佛山全国游泳冠军赛完成今年首秀”,才明白一二,不过“包子”是什么?“巧克力”是什么?谁的“老公”?他享受了哪个“待遇”?宁泽涛参加全国游泳比赛,怎么叫“秀”?这样的新闻报道读来真让人云里雾里。

    可能是有意改变文风,以期贴近自媒体时代的受众,然而出现在体育版头条位置的这篇新闻报道却明显错位。这是因为在自媒体“途径”上提供和分享“他们自身的”事实和新闻,与在传统媒体上报道事实和新闻,二者迥异:其一,前者“提供”的事实和新闻是“他们自身的”,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色彩,甚至可能有意突出主观色彩;而后者报道的新闻和事实,是媒体机构的正式发布,内容要有可靠的信息来源,新闻事实经过层层审核,相对而言比较真实客观。其二,前者“分享”的对象是小众,是圈内朋友、熟人、“粉丝”、共同兴趣爱好者、有一定共识的人;而后者的发行对象是大众——男女老幼,各行各业,雅俗共赏。在熟知和喜爱宁泽涛的小众圈里,上文“包子”“巧克力”“老公”之类的称谓和写法可能让人顿生亲切感,引来会心一笑;而后者的受众是不同年龄层和不同文化圈的大众,许多受众可能莫名其妙,甚至反感。

    再看该文内容,全文3个小标题,其中两个分别是:“宁泽涛一天亮相三次 换三条不同风格泳裤”“大四学生受偶像激励,考上暨大研究生千里追星”。这样的视角,显然是自媒体的圈内式“提供”和“分享”。而在传统媒体上,消息理应重点聚焦游泳赛事,比如宁泽涛目前的最好成绩是多少、备战奥运的训练状况、夺得奥运冠军的可能性以及其他中国运动员参加选拔赛的相关情况,“三换泳裤”“千里追星”之类的内容至多可作为文末报尾的花絮。把自认为有趣的信息拿来与朋友和“粉丝”分享,这对于一个自媒体人完全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只要不危害他人,也无可厚非。而传统媒体则不然。打一不完全恰当的比喻:一个病人应该如何治疗,亲朋好友尽可以提出各种看法、建议,知无不言,但是他的医生却不可以信口开河。医生需要通过各种科学手段对病症确诊,继而对症下药。因为医生是专业人士,他对病人的诊治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传统媒体亦然,其对新闻事实的报道和对新闻信息的传播必须具有专业性。

    一些传统媒体对于自媒体的亦步亦趋让人感到不可思议,以“标题党”为例:《VR被过度消费?肿么破》《厉害了word妈!明星“撕”生活哪家强?》《支付宝最新推出“约P”功能!!明码标价,秒杀陌陌!》《粑粑麻麻都看过来了!儿童头盔要这样选》 《不明觉厉!广州30年来一共立法140多部》《筷子超期使用易致癌?我伙呆了》……这些都是我浏览某知名大报时闯入眼帘的新闻标题。“肿么破”“厉害了”“word妈”“约P”“我伙呆了”等等,这些大多是自媒体人在互动、对话、评论中产生的调侃性词语,在自媒体语境下自然而生,不乏野趣。可是把这些调侃性语言搬到传统媒体中,不但失去了原有的野趣,也显得粗俗无聊;而且并不是所有普通受众都了解这些词语的来龙去脉,不了解因而不懂得,还会造成阅读障碍。另外,报纸的标题与正文呈现于同一版面上,不像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必须点开题目才能阅读正文,因此,报纸标题只要做得文题相符、生动活泼就可以了,不需要像自媒体那样把题目渲染得充满悬念,让人抗拒不了地想要点击开来。

    (三)

    当下,某些自媒体已经不仅仅是提供和分享信息的“途径”。屈指算来,美国新闻学会媒体中心发布的“We Media(自媒体)”研究报告距今已有15个年头。网络传播技术不断改进,自媒体也随之演变。如果说博客、微博等应用程序早期更多是受众用来分享与共享信息,后起的微信公众号和APP等应用程序则更广泛地被个人或组织机构用来从事传播和营销,自媒体具备了更多的媒体功能。由于众多主流传统媒体倾力在自媒体平台打造自己的品牌以及一大批传统媒体人转战自媒体平台,使新闻类自媒体成为最具影响力的自媒体。

    新闻类自媒体的两大阵营,一类是传统媒体在自媒体平台上以自媒体形式存在的传播主体,如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凤凰新闻APP;一类是“草根”自媒体,如“冯站长之家”“铁血军事”等微信公众号。前者有着传统媒体的深厚专业积淀和公信力,但是要走出传统窠臼,把握网络时代自媒体的特点,仍需努力探索创新;后者因为是“草根”,要跻身于强手如林的自媒体平台,唯有跨越栅栏,突破传统,另辟蹊径。但是没有新闻专业理念和新闻专业规范,公信力、影响力又从何而来?

    浏览自媒体的某些新闻报道,让笔者感到没有“把关人”和无视专业规范的新闻写作是可以何等的随心所欲、出言无忌。如:《唱了一年对台戏!刚刚这一国家公然“动手”了,中国一招就可断其活路》一文,其开头语:“说起和中国作对的国家,大多数人都会想到野心不死的日本、卑劣无聊的越南和毫无存在感的印尼等等。不过,比起这些小角色,因袋鼠而闻名于世的澳大利亚,竟敢屡屡对中国‘使绊子’‘下黑手’,十分令人惊愕。澳大利亚自特恩布尔获任总理以来,就开始做两件事:跪舔美国,怒怼中国!”

    在传统新闻写作中,如果是消息,开头是导语,应交代和描述该文的主要新闻事实;如果是时评,也应先客观地概述新闻事实,再以事实为由头展开评论。而该文一开头不提任何事实,就开骂一番。

    再看该文结尾:“这一系列举措将让大批的中资企业撤离澳大利亚资本市场,甚至有可能引发澳大利亚资本市场的‘大地震’。鉴于目前澳大利亚经济对中国的依赖程度,一旦中国企业被迫全面放弃澳大利亚市场,那么,澳大利亚还有底气‘作对’吗?中国复兴,任何国家难挡!能够借力,那是聪明;反对中华民族崛起,必被历史车轮碾碎!!!”

    按照传统新闻写作规范,事实与意见应分离,记者可以报道他人对事实的评价,却不应直接对自己所报道的事实进行评论,方能体现出客观性。而该文结尾却言之凿凿地表达了记者的偏激情绪和态度,这类没有客观性的新闻报道,公信力和影响力是会大打折扣的。

    显而易见,一方面要坚持在长期实践中积累总结的行之有效的新闻专业规范,一方面要突破天长日久形成的束缚灵性的固化模式,自媒体新闻写作在自媒体时代面临许多新的课题。

    如果不刊发新闻,自媒体原本不存在新闻专业的问题。但凡刊发新闻,就应遵循新闻专业规范,帮人治病需要行医执照,替人打官司需要律师执照,给人上课需要教师上岗证,而对于可能影响社会安定、影响社会秩序、影响社会发展的新闻传播,竟可以不需要专业门槛、专业素养和专业资质?

    既然是“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人人都不应轻视媒介素养,即使只是把自媒体当作提供与分享自身的事实和新闻的“途径”,也应知悉什么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提供与分享以及怎样才是正确的提供与分享。而对于新闻类自媒体,则是要坚守媒体的自身价值所在——还原事实的真相、还原社会的真相、还原时代的真相。

    新闻不是娱乐,没有必要那么娱乐,这个时代也不缺少娱乐。既然做新闻,就要按新闻的套路来做,按新闻的规矩来做,按新闻传播规律来做。相信新闻类自媒体只要真正把新闻做好了,也不会缺少“粉丝”。

    希望中国的自媒体健康茁壮地成长,而不是疯狂“奇葩”地生长。笔者以为,当全民的媒体素养大幅度提高的时候,“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才真正到来了。

    (作者系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冷  梅

深入做好党的十九大精神宣传的思考
“人人都是自媒体”之辨析
从中国新闻奖评选看电视评论的供给
传统媒体发力新媒体的困惑与方向
“咪蒙”的红与黑
新闻摄影的“快·准·舍”艺术
短视频:弘扬主旋律的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