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从中国新闻奖评选看电视评论的供给

● 许建俊 《 新闻战线 》(

    摘要:近3年,中国新闻奖评选中,电视评论获奖数量和获奖等次均落后于报刊和网络同类体裁,且参评数量逐年减少。与此同时,随着收视份额持续下滑,很多台把评论节目作为“无效产能”,不断压缩甚至完全撤销,这看似以现象代替本质的认识偏差,实质是喉舌意识的淡化。推进媒体融合,要从理念创新和传播创新两个维度,加快电视评论的供给创新。

    关键词:电视评论     媒体使命     供给创新     

    第27届中国新闻奖评选已落下帷幕,对比近3年的评奖结果,有个现象值得重视:2014年以来,电视评论获奖数量和获奖等次,均落后于报刊和网络同类体裁,且逐年下滑。继第26届出现一等奖空缺后,本届候选作品仅9件,为历年最低。中国电视台数量堪称世界第一,仅2016年,全国电视新闻播出总量就高达558.53万小时。如此高的产量,最终参评中国新闻奖的评论节目不足10件,令人费解。

    无独有偶,笔者担任评委的江苏省电视新闻奖评选也遇到类似情况。有一年评电视彩虹奖,全省65个县级市、13个地级市推荐上来的作品只有3件,有的作品还是专为评奖而做。与同行交流发现,随着收视份额持续下滑,很多台正压缩电视评论,实力强的卫视纷纷撤下评论栏目,而改为真人秀的综艺,实力弱的台特别是城市台则另起炉灶,将评论栏目改造成帮忙类的民生节目或方言节目,甚至主打新闻栏目中短评、编后、编者按等板块也难见踪影。这么做的理由,是认为电视评论这种说教味重的节目形态已越来越成为无效产能,与其勉强支撑,不如改换门庭。

    新闻是基石,评论是旗帜。一直以来,评论是电视台声音的高度体现,是电视弘扬先进、针砭时弊、鞭挞落后、发挥正确舆论导向的重要形式。把评论看作说教味重的“无效产能”,看似以现象代替本质的认识偏差,实质是喉舌意识的淡化,既有悖于党赋予的媒体使命,更有悖于新闻工作者“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担当。推进媒体融合,电视评论不但不能削弱,相反还要加强。当务之急,是从理念创新和传播创新两个维度,加快电视评论的供给创新。

    理念创新:电视评论供给创新的“定盘星”

    理念创新解决融合背景下对电视评论重要性的正确认识,纠正“随着电视影响日渐式微,评论越来越成为无效产能”的错误观点,树立“评论不仅是电视内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做优做强的有效供给,更是‘平台优先,内容为王’中的‘王中之王’”理念。理念创新是电视评论供给创新的“定盘星”。

    近年来,当一些电视台把评论作为“无效产能”大幅削减生产规模时,报纸却纷纷扩大评论产能。人民日报除固定 《人民论坛》专栏外,还设《评论》专版;光明日报在《光明论坛》《光明时评》专栏外,也辟有整版评论;中国青年报除《中青时评》专栏外,二版《青年话题》每期推出整版新鲜锐评。为吸引读者参与,各报还利用门户网站开设评论专区,广泛征集选题,吸引意见领袖踊跃发声,线上线下、报网之间形成良性互动的UGC模式,成为汇聚民间舆情,引领主流舆论的有效载体。2017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8?19讲话四周年之际,人民日报社还与南方日报社共同主办“2017党报评论融合发展论坛”,围绕扩大观点生产力,提升主流价值传播力、影响力等议题,向全国党报发出握指成拳,众筹铸就党报评论更强影响力的“联盟帖”。①

    媒体融合纵深推进的今天,党报如此给力评论,是因为信息爆炸的当下,评论正越发显示出特殊功能。“精当的评论、观点是媒体内容供给侧改革中的抢手货,作为主流媒体的灵魂和旗帜,党报评论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在多元价值中确立主导,在与公众的交流对话中凝聚共识,发挥着独特的作用,特别是面对舆论生态的多元多样,党报的价值和作用愈发凸显。”②

    “‘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诱惑面前,仍保持‘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政治定力。” 新的媒体生态下,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说的这句话,同样可用来指导我们重新认识电视评论的重要性。“人人都在说”的时代,虽然手指一滑,海量信息扑面而来,但人人感慨最缺的也是信息——真正有思想、有深度、有温度的信息越来越成为稀缺资源。对电视来说,评论就是这种稀缺资源,它不仅是电视喉舌功能的重要标志,更是电视舆论监督的有力武器。央视2017年7月以来推出的《将改革进行到底》《法治中国》《大国外交》《巡视利剑》《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等多部大型电视政论片,都寓评论于真实、鲜活的事例中,评缘事生,夹叙夹议,情理交融,使观众与节目表达的思想观点产生共鸣。也因此,这些节目无论在电视端和移动端的收视点击均创新高。这说明,众声喧哗的今天,好的电视评论并非“无效产能”,而是有效供给。所谓说教味重的评论节目,无非是题材和表达都缺乏新意的“为赋新词强说愁”。题材不新、观点俗套、表达陈旧的评论自然没有吸引力。 

    评论是电视喉舌功能的重要标志

    发挥喉舌功能,就是要与党和人民同呼吸、与时代共进步,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真理、宣传党的主张、反映群众呼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遵循,必须贯彻到新的历史阶段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事业、推进伟大工程、实现伟大梦想之中,更加凝聚起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的最大共识和实现伟大目标的磅礴力量。当前的重要任务是结合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继续宣传好这些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阐释中央重大决策和工作部署,反映人民伟大实践和精神风貌,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团结奋斗的强大力量。

    信息泛滥总与信息芜杂形影相随,众声喧哗中,惟有代表正确立场的评论一锤定音:是非中见立场、善恶里见态度、取舍间见情怀、进退间见境界、优劣中见引领……有了评论,媒体不仅是记录者,更是瞭望者、领航人。“新闻报道既要报道国内外新闻事件,更要传达正确的立场、观点、态度,引导人们分清对错、好坏、善恶、美丑,激发人们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③单纯提供资讯,而缺少对信息的梳理、情怀的传扬、真相的还原、是非的明辨、思想的引领和真理的坚守,这样的传播削弱了导向引领,淡化了喉舌功能。因此,融合背景下,电视压缩内容生产、去化无效产能值得提倡,比如台内多个频道、频率之间,栏目定位雷同、报道选题撞车、节目形态相似、传播价值不大的所谓民生新闻,完全可以重新评估,合理实施关停并转,但评论节目则要做优做强。事实上,西方媒体眼下也在强化评论,如美国三大新闻频道已不再靠消息取胜,而是集体转型为观点频道,甚至有些新闻频道的评论累计比例已高达85%。就连风头正劲的新闻时政公众号,现在推送的文章几乎都以评论、观点为主。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激烈的媒体竞争中,评论是媒体风格化、提高传达率的利器。长期为央视《经济半小时》等栏目撰写评论的央广资深记者杜昌华介绍,现在很多人看央视《经济半小时》《经济信息联播》《聚焦三农》,都期待看后面的《半小时观察》《联播观点》《三农观点》板块。“信息过剩时代,观点、态度是稀缺资源,代表着观点和态度的评论则是媒体价值金字塔顶那颗熠熠生辉的明珠,是站在‘权威性’这块价值高地的传统媒体的看家本领之一。”④“在全媒体时代,渠道可以改变,平台可以拓展,形式可以创新,但思想观点的核心竞争力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⑤

    评论是电视舆论监督的有力武器

    “无批评,不评论”,这6个字是对评论特点的精确概括。舆论监督中,评论一直承担重要作用,因为在弘扬先进思想和精神的同时,还要不断揭露和抨击各种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以对不良之风和现象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是统一的,而不是对立的。新闻媒体要直面我们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直面社会丑恶现象和阴暗面,激浊扬清,针砭时弊。同年11月7日会见中国记协第九届理事会全体代表时,总书记再次强调,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不是只有表扬,没有批评、揭露,有的时候,正能量也来自批评、揭露。这番话提醒我们要正确理解“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与舆论监督的关系,正确认识批评报道的重要作用,并在实践中准确把握。⑥但现实中,电视舆论监督显然不够,尤其城市台,不仅评论栏目在减少,而且即便一些民生栏目中所谓的舆论监督,也多沦为鸡毛蒜皮的消费维权、街头巷尾的磕磕碰碰、东家长西家短的邻里纠纷……难怪第26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电视评论出现一等奖空缺后,有评委感慨:某类题材比例失衡也凸显事关新闻事业未来发展的一些隐忧。比较明显的是,正面触及社会重大现实问题、突出矛盾,有独家发现的深度调查、有锐度的舆论监督、针砭时弊的评论作品明显偏少……⑦

    当今社会,价值多元。一方面,社会生活中很多问题亟待媒体去“澄清谬误、明辨是非”。如,2016年上半年,中国楼市一路疯涨,一时间,“买了吗”“卖了吗”“涨了吗”“赚了吗”成了热点城市人们的寒暄语,跟风而上的三四线城市的楼市泡沫也越炒越大,此时,房产中介的微信号传播涨价、房产商夸大一房难求、投资客妖言惑众到处抢房等扑朔迷离的乱象,几乎占尽公众楼市舆论场,而大多数传统媒体失声失语,最终百姓因无法知晓真相而拼命抢房。再如2016年年底,长期由国家专营的食盐放开经营,市场上食盐品种五颜六色,但价廉物美的食盐反而少了。又如现在农贸市场都用上了电子秤,市场监督执法部门也越来越多。但让百姓奇怪的是,在电子秤上做手脚的摊贩越来越多:故意将电子秤放阴暗处、秤面经常污秽不堪、价格称重显示屏背对顾客……更严重的是,将价格和称重计量单位故意设置在小数点之后的做法,已是公开的秘密。这究竟是四舍五入、方便计算,还是另有所图,无视“童叟无欺、不差分毫”的诚信之道?如果这是混淆是非、挑战法定计量标准的行为,相关职能部门为民执法的行动在哪里?媒体的舆论监督又在哪里? 

    另一方面,当今中国正处推石上山的关键时刻,困难前所未有,矛盾和阻力也前所未有。围绕顶层设计,破解发展难题,中央深改组已先后召开几十次会议,出台的各项深化改革之策直抵发展瓶颈。改革利剑之下,“四梁八柱”布局蹄急步稳。但不可否认,从“乱作为”到“不作为”、从“不犯错”到“不多做”,这些现象在一些领域仍有苗头,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孙连城式的懒官、庸官大有人在,一些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歪风邪气并未完全扫除。

    以上现象,都需要媒体围绕国家利益、百姓期盼,更加自觉地履行舆论监督之责。“宣传思想战线的同志要当战士,不当绅士,不做‘骑墙派’和‘看风派’,不能搞爱惜羽毛那一套。”⑧当战士,电视评论贵在针砭时弊,激浊扬清——忠诚国家、遵纪守法、文明和谐是天;坚持正义、惩恶扬善、诚信友善也是天。和反腐倡廉一样,当下电视舆论监督也要“老虎苍蝇一起打”,既善于揭露社会生活中的损人利己行径,更敢于抨击职能部门中存在的懒政庸政行为。

    传播创新:电视评论供给创新的“压舱石”

    传播创新是解决电视评论长期以来表现手法单一、传播形态单一、采编机制单一等传播手段跟不上传播形势的现实问题,形成与现代传播相适应的表达形态、传播手段、供给机制,变电视为主的单一传播为全媒体、多平台的融合传播;变一个部门对应一个栏目、一个栏目对应一个频道的单向策采编发机制为“一个节目类型对应多个采编团队和多个发布平台”的集约化策采编发机制。充分营造运行高效、持续集约的评论供给生态,可以说,传播创新是电视评论供给创新的“压舱石”。

    表达形态创新

    电视评论主要通过画面展示事实、揭示问题,以此为论据亮出观点,因此具有很强的代入感。受众观看时,很容易跟着镜头参与到事实的推进与是非曲直的评判中。电视评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就是它的说服力和引导力,更是公信力、传播力和影响力。电视评论的表达创新,重在捕捉最具感染力吸引力的音视频细节,在此基础上,借助现代处理技术对节目进行综合处理,形成既有时代锐度,又有思想深度,更有生活温度的电视评论。6集政论片《大国外交》第6集《美美与共》中,津巴布韦总统穆加贝称赞习近平主席这位大国领袖的那段视频尽管只有2分多钟,却在播出后很快在微信朋友圈中热传成“爆款”—— “让我们为他鼓掌,鼓掌。他是个男子汉,他是个男子汉。他代表一个曾经贫穷的国家,一个从未殖民他国的国家。但是他现在就在这里,他正在做我们曾经期待殖民者做的事。如果当年的殖民者有耳朵,请他们也听听。我们会说,他是上帝派来的人。愿上帝保佑中国和她的人民。”这段视频之所以吸引人,其人物活动细节尤其面部细节抓拍的情怀张力,现场讲话和掌声等精彩同期声的震撼力、感染力是关键所在。再如,湖南卫视献礼十九大系列报道《为了人民》讲述8位“扶贫战士”用奉献抒写忠诚的感人故事,短短一个月,节目视频在人民网、光明网、凤凰网、腾讯网等各互联网端口的累计点击量超过一亿次,创下湖南卫视新闻报道在互联网二次传播的新纪录。很多观众看后泪奔。其原因在于创作上努力追求“五美”:主人公无私的百姓情和刻骨铭心的亲情纪实演绎朴实无华的情感美;每集报道后配发的电视短评铿锵有力、直击人心是思想美;大量使用群众语言、文学语言,留下很多让人印象深刻的金句是语言美;大量使用延时拍摄、高速摄像、航拍形成强烈视觉冲击是画面美;用细节讲故事,让细节的有机组合为情节发展做铺垫和牵引是细节美。“五美”兼具的《为了人民》为电视评论的表达形态创新提供了启迪。

    为创新表达,近年来报纸和电视都在积极尝试新的语态。要注意的是,创新表达形态虽有满足受众审美新鲜感的因素,但更重要的还是为引领导向。因此,创新表达要防止一种娱乐过度倾向。如为吸引眼球,现在有些所谓的融媒体新闻产品在表现形态上非萌即游戏,以致新闻娱乐化倾向越来越严重,反而影响了价值传播和舆论引领。

    传播手段创新

    创新传播手段,重在策应媒体融合创新传播平台,形成全媒体传播,尤其要根据移动优先原则,在多种渠道以多种形态、多种方式,实现不同平台的全覆盖。要瞄准融合传播,依托台报网端同频共振,全力锻造融媒评论。电视政论片《将改革进行到底》每晚8点在央视一套连续推出的同时,还瞄准移动一族,每集制作成4分钟的精华版,专门向PC端和移动端推送,实现了全网多平台多终端的融合传播,全国通过央视屏幕收看的观众就达到5.17亿人次,其网站视频收视次数达2.64亿次。可见,电视评论的内容优势一旦搭上移动传播平台,受众面和影响力都成倍提升。

    强调内容的多端抵达,并不一定要问谁是谁的平台。因为,一旦内容形成了特色,对公众产生了足够吸引力,形成了优质品牌,这时,即使不是自己的平台,也一样可以成为稀缺的内容资源,这就是“内容为王”的真正含义。现在有一种狭隘的“内容为王”理念值得商榷,就是“我的内容一定只能为我所用,即使新媒体上发布,也只能在我旗下的新媒体上呈现”。这种观点带来一个现实问题就是,你自己的平台是否足够强大?你的内容是否别人一定需要,且不得不找你的平台要?这里不妨学一学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就是先练好内功,然后再自立门户。也就是先用别人的平台,集中精力做优自己的内容,等内容足够吸引粉丝,成为其离不开的品牌,这时即便离开别人的平台,用户也会主动找你。正如如今很多实力较强的民营影视机构,他们最初都没有自己的平台,而是专注内容。 

    供给机制创新

    创新供给机制,保证评论节目的稳定优质供给,是电视评论持续发声的前提。要结合媒体融合,重构策采编发架构,再造生产流程,形成统一策划、一次采集、多次生成、多种产品、多媒体传播的运行机制,同时结合不同媒体的传播优势,完善导向评估体系,建立融媒体生产体系。如台内成立稿件供应平台,对评论节目实行项目化招标,一旦录用,即全媒推送。内容生产可尝试融媒评论实验室方式,内部组织架构遵照台(频道、频率)、报、网、微、端的融合传播要求,招聘精干采编团队,使之成为全台深度报道,特别是融媒体评论产品的“尖刀连”“突击队”。凡入选稿件均由发布端按照“优稿优播、优稿优酬”原则,在全媒体发布,确保优质节目重点推送、重点奖励。

    具体操作中,可让名记者、名主持领衔成立工作室,以老带新、结对培养,这也是锻造有持久战斗力评论队伍的可行之举。这方面人民日报有成功范例。该社已组建40余个融媒体工作室,牵头人大多是经验丰富的老记者,他们带来的是舆论稀缺的主流产品。如内蒙古自治区70周年大庆,人民日报与内蒙古日报联合组建的大青山工作室,策划推出短视频《你和内蒙古的关系,远远不止一杯奶》;香港回归20周年推出任仲平政论微视频……⑨

    总之,融合时代,创新评论有效供给,且行且珍惜。

    (作者系常州广播电视台副台长)

    责任编辑:冷  梅

    注释:

    ①姜赟:《评论众筹,让主流声音更响亮》,《新闻战线》2017年9月(上)。

    ②⑤欧阳金雨:《党报评论如何插上新媒体“翅膀”》,《新闻战线》2017年8月(上)。

    ③⑧《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2/21/c_1118109991.

    ④杜昌华:《如何写好新闻评论》,《新闻采编》2017年第4期。

    ⑥蔡雯:《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落实到新闻人才培养中》,《新闻战线》2017年8月(上)。

    ⑦赵微:《中国新闻奖电视类作品评审体会》,《新闻战线》2016年11月(上)。

    ⑨卢新宁:《“内容+”将成为媒体融合关键词》,《新闻战线》2017年9月(上)。

深入做好党的十九大精神宣传的思考
“人人都是自媒体”之辨析
从中国新闻奖评选看电视评论的供给
传统媒体发力新媒体的困惑与方向
“咪蒙”的红与黑
新闻摄影的“快·准·舍”艺术
短视频:弘扬主旋律的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