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让新闻专业学生爱上新闻行业

——辽宁省高校与新闻单位挂职互聘交流的经验体会

● 江 滨 《 新闻战线 》(

    新闻是一门实践的专业,而高校与新闻单位互聘交流更是一次媒体从业者、新闻院系师生及传统媒体多方共赢的实践活动。融媒体时代的传统媒体亟需探索出自身的创新和生存道路,但我们这些新闻人对新生力量和新鲜血液的责任与担当,永远都不会、也不应改变。

    大连日报常年坚持为当地省部属高校新闻专业的学生提供实习培训岗位。在十多年的“带实习生”过程中,我们发现随着时代和社会不断进步发展,学生的理解力和成熟度大幅提高,但对新闻专业的热爱和敏感度却未明显进步;学生对新媒体、自媒体的喜爱和熟练掌握度逐年提高,但自身的文笔淬炼和党的新闻观培养意识较为淡漠。此外,新闻专业学生的高考第一志愿率和毕业后从事新闻工作的意愿率都很低。上述问题原因何在、如何扭转和解决,令人深思。

    大连日报社参加了辽宁省高校与新闻单位互聘交流工作,三名青年记者分别对在连部分高校新闻传播院系的学生进行了为期一年的新闻专业授课,在积极了解学生思想动态、探索新闻教学规律的同时,也对高等教育和新闻行业的融合发展有了更直观和深刻的领悟理解,教学相长、获益匪浅。

    求严求实,成风化人——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统领教学全过程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在信息量日益暴涨的自媒体时代,新闻专业的学生对新闻传播学方面的新知识、新观点,尤其是日常新闻事件的掌握和传播都极为迅速,但有时缺乏正确的理解。这些从高中校门直接迈入大学校门的“小鲜肉”们,对政治、信仰、新闻观、党的纪律和原则等抽象而又具体的概念,往往还停留在高考和大学政治课的知识点中;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将来可能从事的新闻工作是一项政治性和政策性都较强的专业,是体现了党的意志的宣传和战斗工具,少数学生甚至仅仅将新闻认为是写作,是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形式。

    教育部于2012年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意见》,表明加强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已上升到国家层面。我们认为,对高校新闻传播院系的大学生更应该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党的新闻纪律教育,这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和重要组成部分。

    2014年11月14日,辽宁日报推出大型策划《大学课堂上的中国》,并于当日头版套色导读、4版彩色整版刊发了公开信《老师,请不要这样讲中国》,反映当前部分高校教师,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学者,在授课中每当结合现实问题,常常会表现出消极负面的情绪,把中国当成负面典型的案例库,老师课堂上的满腹牢骚让同学们感觉到心情灰暗。这篇文章惊动了全国高校和新闻界,不仅成为当年极具震撼力的新闻事件,也是业内极有影响力的新闻作品。针对这篇新闻界和高校教师褒贬截然相反的文章,我们带领学生进行了整整一个课时的研讨和交流,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分析,引导他们从新闻事件两个主体的角度分别看待问题,从而使学生明辨是非、澄清谬误,一定程度上理解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党的新闻纪律的基本原则。

    我们认为,新闻观和新闻采编,是“道”与“艺”的主从关系,而不是“技”与“艺”的并列关系,新闻观出现偏差,轻则出错,重则犯罪。高校学生在没有彻底迈出校门前,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其人生观、价值观并未真正形成,而新闻事业又是极具意识形态色彩的工作,因此我们坚持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培养和党的新闻纪律教育放在首位。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这些一线记者以曾经亲身接触或共事过的国内重量级新闻单位的同行为例,讲述了昔日业内优秀和先进典型触犯党的新闻纪律的严重后果,如参与“慕马大案”被判刑的人民日报原辽宁记者站记者冯奎,多次来大连参加“夏季达沃斯论坛”的原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记者芮成钢,曾在大连日报实习、后陷入“大师”王林事件的原南方都市报记者刘伟……这些得失一瞬间、荣辱一念间的案例,让学生们深受教育。

    从细从简,授业解惑——以培养新闻敏感性为教学出发点

    为期一学年的兼职授课,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如何能让学生尽快掌握新闻采访技巧?为此,我们确定的教学目标是,主要从培养学生的新闻敏感性入手,授之以渔,希望学生们能初步具备“见微知著的新闻敏感”和“不辞劳苦的职业精神”;希望用从业实践经验和新闻案例,结合时事热点的新闻事件点评,向学生传授基本的新闻理念和新闻采访、写作技巧,帮助学生初步养成新闻思维和逻辑方式,掌握新闻语言,最终初步具备必要的新闻敏感性。

    以己为例。对于刚开始入门的高校新闻传播专业学生,有的虽然加入了校报、校刊和校台,但如何引导他们从校园新闻报道过渡到真正的新闻报道,似乎无形中存在着一个“门槛”,因此使用什么样的新闻案例来交流、选择什么样的素材来讲课,是值得慎重考虑的问题。

    课堂上,我们这些“记者老师”回顾多年前自己的第一次采访,也是面对简单的新闻事件茫然失措、无从下手;第一次写稿布局谋篇的时候,不是满脑子素材不知如何取舍,就是一叶障目、以偏概全;落笔成文后,到处都是照搬照抄的术语,满纸晦涩得让当年的实习指导老师暗恨不已……这些亲身从业经历和经验,不仅让我们记忆犹新,讲起来亲切生动,学生们听起来也感兴趣,记得牢。

    以点带面,以深度代替广度。新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生们学了许多新闻理论,但“纸上得来终觉浅”,所以我们这些一线从业者就要从实际出发,与其分享自己的得失经验。更主要的是,要深入浅出,以学生的身边新闻事例来发幽阐微。

    亦师亦友,教学相长——以提高学生新闻素养为教学总目标

    参加交流互聘的记者都是具有副高级以上技术职称、硕士以上学位的一线骨干力量,虽然从业经验丰富,但讲课前我们还是很担心课程设置方向及讲课实际效果,唯恐出现我们在上面讲成枯燥乏味的“一言堂”,而学生在下面成为“低头族”和“睡觉党”的局面。

    但从实际效果来看,我们的担心是多余的。授课记者从新闻敏感培养到校园新闻采写,从稿件中的常见逻辑错误到编辑检查校对,从评论写作到媒体活动策划,讲课内容以循序渐进的方式,从与高校教师不同的角度和视野,为大学生们解读了新闻业务和新闻实践的方方面面。有组织、成系列、重实践、讲实效的授课内容,提高了大学生对新闻采访,尤其是新闻敏感的悟性和理解。

    扩招后,高校生源来自全国各地,各省市高考政策不一,也导致新闻传播专业文理科生兼招。但令我们吃惊的是,在很多新闻传播院系,绝大多数学生的高考第一志愿并非本专业。而随堂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学生对毕业后从事与新闻相关的行业没有兴趣和愿望。值得欣慰的是,经过一学年的授课和交流,很多学生明显提高了对新闻专业的兴趣和爱好。不少学生积极报考知名院校的新闻专业硕士研究生,对毕业后的新闻行业就业意愿也大幅提高。

    新闻是一门实践的专业,而高校与新闻单位互聘交流更是一次媒体从业者、新闻院系师生及传统媒体多方共赢的实践活动。新闻一线工作者将实战经验和从业得失与在校学生分享时,学生渴求的并非我们的新闻理论,而是我们难得的新闻实践。而我们平时也难得有机会、有空闲,停下本职工作来进行专业知识的思考与升华,让自己回到新闻事业的起点重新审视自己,时刻不忘初心。

    新闻传播专业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应从新闻实践教育抓起;而对于党报这样的传统媒体,也急需与以大学生为代表的更多年轻群体沟通互动。尽管信息时代下的媒体传播已呈现裂变式的进展,融媒体时代的传统媒体急需探索出自身的创新和生存道路,但我们这些新闻人对新生力量和新鲜血液的责任与担当,永远都不会、也不应改变。

    (作者单位:大连日报)

    责任编辑:武艳珍

让党报头版头条“活”起来
理论宣传是新时期党报的核心竞争力
把握核心 找准入口 重建连接
深度融合是方向,专注内容是王道
借力融合,打造新型主流媒体
深融时代,如何做好时政新闻报道
让新闻专业学生爱上新闻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