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理论宣传是新时期党报的核心竞争力

● 刘琦玮 周国和 《 新闻战线 》(

    深圳特区报清醒地认识到,理论宣传工作绝不是可有可无、无所作为,而是不可替代、大有可为的。在媒体融合发展的新时代,理论宣传尤其应成为党报的核心竞争力。

    新形势为理论宣传探索和发展带来新机遇

    做好理论宣传工作是党报不可回避的责任,办好理论版也是体现一份报纸主流、权威和品位的重要方面。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新形势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地位更加重要,任务更加繁重,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该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

    可以说,新的形势为党报党刊理论宣传的探索和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正是认识到理论宣传的力量,处在改革开放最前沿的深圳特区报从创办开始,就高度重视理论宣传,从最早的设置理论专栏,到后来专辟理论专版,35年来一直坚守,从未间断。面对改革开放出现的新情况,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出现的新问题,深圳特区报以改革的勇气,诚邀全国专家,汇集思想先锋,开展理论探索,在许多关键的时刻、关键的问题上,发出特区应有的改革声音。

    理论评论是报纸的旗帜与灵魂,对于党报而言更是如此。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传统媒体受到的冲击不言而喻,许多报纸纷纷调整策略,缩减理论版面,有的甚至撤销理论版,退出这个曾经叱咤风云的阵地。作为经济特区的党报,深圳特区报审时度势,清醒地认识到,理论宣传工作绝不是可有可无、无所作为,而是不可替代、大有可为。在媒体融合发展的新时代,理论宣传尤其应成为党报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深圳特区报不但没有减少理论版面,反而加强理论宣传阵地建设,从原来的一周一个版增加到一周四个版。

    理论周刊从2010年9月21日扩版后出版第1期,到今年4月18日已经出版300期,共刊登理论文章4000多篇。作为地方党报的理论阵地与平台,理论周刊致力于在高度、深度、力度上下足工夫,在舆论的宣传与引导、思想的启蒙与教化、观念的更新与转换、理论的滋养与升华方面努力探索,全力以赴提升报纸质量与品位,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围绕中心工作为改革开放鼓与呼 

    当前,我们正处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历史时期,意识形态领域呈现思想活跃、文化多元、矛盾频发的特点,各种舆论对人们的思想、心理、行为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这个时候,理论宣传因为其有着强烈的思想性,往往能发挥其独特的舆论引导作用。回顾改革开放的历史,对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对市场经济的认识,对姓资姓社的讨论,许多事关国家未来发展的重大课题都是先从理论探索开始,逐渐廓清迷雾,形成共识,对社会发展起到了指路明灯的作用。

    因此,理论宣传首先要承担探索社会发展规律的重要使命,通过宣传好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围绕中心工作,全面解读和传达党和政府的决策和部署,凝聚起改革发展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圳特区报理论周刊始终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主线来抓,放在最重要位置,先后开设了《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栏目,宣传和阐述“四个全面”“五大发展理念”等,刊登了《深化改革需更大勇气和智慧》《深化改革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宪法实施是中国梦的内在要求》,阐述全面深化改革的深刻意义,为继续改革开放鼓与呼。

    党的十八大闭幕不久,习近平总书记首次离京视察,就选择深圳作为“第一站”,具有特殊的意义。这充分体现了中央对深圳经济特区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待,为深圳再创辉煌注入了强大动力,提供了新的重大机遇。

    如何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理论周刊推出《牢记嘱托 勇于担当——中国梦的深圳实践与思考》特别策划,共16个小开版,邀请专家学者,结合深圳的改革实际情况,就如何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经济特区的嘱托,如何改革创新撰写理论文章,专辑见报后,社会反响热烈。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理论周刊认真策划,开设了《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栏目,将其作为当前理论宣传的第一要务,引导干部群众增强“四个意识”,自觉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进行了一系列新实践,取得了一系列新成就。2016年上半年开始,理论周刊开设了《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栏目,推出了《治国理政思想的鲜明特征》《把握改革规律全面深化改革》《以发展新理念统领发展新实践》《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文化自信是治国理政的基本力量》等理论文章,阐述和解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一系列关于治国理政的重大战略思想,系统回答了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特区的创新发展与实践为理论工作提供肥沃土壤

    深圳因改革而生,深圳故事连着中国故事。深圳的命运从一开始就与国家发展方向的转折、现代化战略的转变紧密相连,深圳承载着一个国家的集体梦想。 

    中国的改革开放与深圳实践紧密相连。作为改革开放的窗口,深圳在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新问题,这些现实中的问题往往又会是全国普遍性的问题。因此,关注深圳、关注特区成为理论周刊的题中应有之义。

    2015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5周年。深圳35年的成功探索与实践向世人表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实现国家强盛、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如今,站在新的历史变革关口,深圳需要思考的使命担当就是经济特区应该在国家崛起的整体战略性需求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形成什么样的模式?提供什么样的支撑?

    为此,深圳特区报理论周刊推出系列理论文章,探讨新形势下的特区发展与实践,包括《国家战略下的经济特区优势再造》《深圳经济特区的新使命:继续敢为天下先勇当排头兵》《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与深圳实践》《经济特区对中国三个重大发展问题的实践回答》《深圳特区的历史性贡献与战略性突破》等。这些理论文章提出,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要始终与国家发展的大战略保持内在一体的关系,要站在全球视野、国家需求、探路意识和使命担当这个角度,来探索深圳如何在经济转型的关键时候,为全国从经济大国迈向经济强国探路。

    深圳30多年改革开放的成就有目共睹,但是深圳并没有因此而沾沾自喜,相反,深圳人有着深深的忧患意识。理论周刊在总结深圳成就的同时,也坦陈深圳发展遇到的困难,探讨深圳未来如何应对机遇与挑战。比如,针对深圳高房价的隐忧和实体经济发展的困境,理论周刊推出了《对深圳经济“热”数据的“冷”思考 ——深圳经济逆势而上的原因及分析》,推出《中国崛起与特区担当》,阐述深圳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代,深圳实施东进战略正当其时。推出《深圳金融总资产稳居国内第三说明什么》,提出城市或区域金融业整体发展平稳,并不意味着有创新收获,金融发展平稳背后或许还存在结构性偏差问题。而《以社会学的视角解读深圳》,提出了深圳作为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和机制发育最完善的城市,在社会关系模式的塑造上也应走在全国前列。

    深圳的发展一直牵动着党中央、国务院。在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提出“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无疑意味着这一地区的湾区建设提速,深圳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理论周刊率先刊登《粤港澳大湾区: 打造世界湾区经济新高地》,文章论述了如何以“一带一路”倡议为指导,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世界湾区经济的新高地。文章刊发时,适逢全国两会,理论周刊及时介入到这一重大课题讨论之中,受到全国两会委员和代表及社会各界的关注,许多网站与媒体都纷纷转载。

    一段时期内,理论周刊围绕这一重大命题,陆续刊登了《粤港澳大湾区:最具增长潜力的世界级经济区域》《粤港澳大湾区未来九大发展趋势探析》等,从专业的角度探讨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

    深圳发展模式的创造,不单是特区实践,而且要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升华,为全国发展提供改革样本和有益经验,这正是中央对特区的最大期望,也是理论工作者大有可为的地方。特区的创新发展与实践必将为理论工作提供肥沃的土壤。

    以理服人,做好做活大理论大宣传文章

    提起理论宣传,人们往往认为就是长篇大论、深奥难懂;就是宏大论述,空洞乏味。随着社会发生深刻的变化,理论宣传无论是在内涵还是表达方式上也要发生深刻的变化。

    理论宣传应在内涵与外延上拓展到经济、社会、法律、历史、哲学、文化等领域,甚至拓展到对科技发展所引发的诸如社会伦理等问题的深入思考,对社会发展规律认知的不懈探索。

    因此,深圳特区报理论周刊在版面栏目设置上,就考虑到如何倡导和践行大理论大宣传概念。针对党政机关干部和市民的特点,深圳特区报将理论周刊延展到大理论的范畴,采用长短结合、虚实结合、可读性与理论性相结合设置版面组织稿件。

    理论周刊一版主旨为“求索”,主要是针对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及重大理论问题进行解读阐述以及对新出现的复杂社会现象、深圳在改革开放中的经验进行研究思考,文章既要求有理论深度,也要求有前瞻性,为读者解疑释惑。为弥补理论宣传的时效性问题,该版同时开设《思与辨》专栏,每期就读者关心的一个社会热点问题,邀请专家以对话形式展开讨论,观点碰撞,深入浅出,很受读者喜爱。

    二版设置专论,邀请专家学者就当前的重要理论问题撰文解读,主要侧重于社会科学类。同时设有《学人访谈》栏目,对当前带全局性重大热点问题访谈国内有影响的专家学者。

    此外,该版还设置了《名家》栏目,介绍各方面学术名家。以访谈形式采访在全国成绩卓著、有影响的社会人文科学专家学者,把他们的学术成果、学术精神和人生经历呈现给读者。

    近年来,理论周刊还不断根据形势需要,刷新栏目。如设置了学术随笔版“观澜”,邀请学术界学者撰文,侧重于社会科学类学术随笔,这些短文既有理论色彩,又有现实关怀,还很有可读性,目的是以专业的视角影响有思辨力的读者。这样,理论周刊形成了一版的深度,二版的广度,三版四版的可读性与读者参与性相结合,从而形成一个大理论体系,真正为读者服务,为理论工作添彩。

    正是基于这种大理论大宣传的概念,理论周刊在甲午战争120周年时推出了“民之痛、国之殇——甲午战争120周年回望”特别策划,约请著名历史学家撰写文章,分析甲午战争失败原因,告诫人们吸取历史教训。理论文章从不同角度反思这场120年前的战争,认为甲午战争既是决定中日两国命运的重要战争,也塑造了20世纪初的东亚格局,并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理论周刊还根据特定时期的新情况,做好理论主题宣传。如推出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纪念邓小平诞辰110周年”“依法治国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先行先试,争创深圳湾区经济新优势”“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等重大主题专版,一方面邀请理论大家就此撰写理论文章,一方面也采访一些知名专家学者,丰富了理论版面的实质内容。

    当然,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理论宣传的传播方式也应注意推陈出新,适应发展需求。理论宣传的表达方式需要更加灵活,要兼顾理论宣传通俗化等特点,要重视网络的可视化、多样化、轻阅读特点,不断探索,使理论文章既有深度又可读,既入心又入脑。党报更多的是面对大众,这就要求理论文章尽可能做到深入浅出,不摆架子,不拿腔调,通俗易懂,以理服人,这样的理论文章才是好的理论宣传作品,才能收到好的舆论引导效果。

    (作者刘琦玮系深圳特区报编委;周国和系深圳特区报时评理论部副主任、理论周刊主编)

    责任编辑:祝晓虎

让党报头版头条“活”起来
理论宣传是新时期党报的核心竞争力
把握核心 找准入口 重建连接
深度融合是方向,专注内容是王道
借力融合,打造新型主流媒体
深融时代,如何做好时政新闻报道
让新闻专业学生爱上新闻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