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新年贺词中满怀深情地说,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沿线40多万人移民搬迁,为这个工程作出了无私奉献,我们要向他们表示敬意,希望他们在新的家园生活幸福。早在正式通水当天,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南水北调工程是实现我国水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经过几十万建设大军的艰苦奋斗,南水北调工程实现了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标志着东、中线一期工程建设目标全面实现。这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件大事,成果来之不易。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和渠首所在地的主流媒体——南阳日报,倍感振奋。为报道好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南阳日报社编委会及早筹划,及早动手,拓宽视野,拓展形式,运用多种新闻报道手法,多角度、全方位开展宣传报道,打胜了这个历史性的战役报道,可谓不辱使命。
总体把握上力求做到“五个一”
策划着手一个早。立足发挥策划的核心作用,2014年初,报社编委会即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宣传报道工作列为贯穿全年的工作重点,及早拿出宣传报道方案,及早进行动员部署。在市委、市政府召开两个“百日会战”期间,报社又不断调整充实报道方案,在总体方案的基础上,相继出台了《南阳日报社迎通水宣传月策划方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纪念特刊——千秋伟业看南阳>编辑出版工作方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之际报道要点》等一系列方案,对报道任务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对各部门工作进行了详尽的安排,细化方案、明确预案,使宣传工作做到有的放矢、有条不紊。
站位讲求一个高。在报道工作中,努力从全国、全局的角度来把握,围绕工程建设(包括配套工程建设)、水质保护、移民后续发展进行报道,全面介绍丹江口水库在南阳境内的水面和流域情况、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南阳段的工程情况、南阳为服务南水北调进行移民搬迁安置的情况等,不仅转发上级新闻单位的相关报道,向本地读者传递外部信息,还努力走出去,同沿线新闻媒体进行联动,努力讲好移民故事,打响渠首品牌,提高南阳的知名度、美誉度。
视野力求一个宽。在报道对象选择上,不仅有南阳本地的建设进度,还有工程沿线对丹江水的期盼,不仅有基层的移民群众、工程建设者,还有院士、专家和国家南水北调办的领导。在宽领域、多层次的新闻报道中,注重突出全市各级各部门围绕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所作的各项工作、取得的各项成绩、付出的心血和汗水、涌现的先进典型、形成的可贵精神,力求凝聚精气神、传递正能量。
效果强调一个实。重点做好通水前、通水中及通水后宣传,消息、通讯、系列报道、评论、言论、深度报道、照片等新闻题材综合运用,相关报道层次递进,连绵不断,形成规模效应。通水前,着力反映南阳市为保护水质、保证工程建设所做的巨大付出,持续关注移民后期发展,配合“百日会战”等推出了“迎通水系列评论”等言论,并连续报道工程先期紧急调水等情况,提前组织了148个版的纪念特刊;通水期间,以8个版的篇幅进行了详尽的报道;通水后,及时开辟“我同渠水进北京”活动,先后组织两批记者沿线跟踪采访,一直到调水重点北京团城湖。所有这些报道,在选题时,注意围绕典型人物、典型事迹进行取舍,注重围绕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群众的身边事,用群众的语言进行报道;在编辑安排上,注意踏准节奏,把握力度,以多种报道形式形成合力,力求打动读者,力求增辉南阳,讲好“南阳故事”,凝聚“南阳力量”。
要求做到一个严。自古“大战必先严军”,对工程通水报道,报社强调所有部门、所有人员都必须守土有责,要高质量地完成所承担的工作。报社多次出台规定,对责任进行细化、分解、明确,不仅公布张贴在大厅,还发到每一个业务人员手中,要求严格执行。同时,注重反馈,校审部对在校对工作中发现的错误进行公开,提醒所有业务人员在采写和编辑中注意,以确保各个环节不出纰漏。
具体操作中力求体现“五个一”
采访力求一个深。报社要求记者,要尽可能深入地贴近基层,尽可能深入地掌握材料,尽可能深入全面地反映客观事实,以深入采访得来的一个个生动的事例、准确的数字、清晰的态度构成报道的主体。以世人关注的水质保护来说,除了水质保护综述篇以外,还组织记者采访了淅川、西峡、内乡、邓州等水源地、水源涵养区的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和市环保局、南水北调中线办、旅游局、住建委等部门负责人,并对上述4县市的重点流域、重点乡镇村庄、重点项目、重点企业、典型污水处理厂等水质保护样本进行解读分析,并适时报道水污染防治工作动态,对拆除网箱养鱼进行跟踪报道,以深入的采访、深挖的事例、深刻的思考展示了南阳市为保障一库清水所付出的巨大努力。
报道力求一个真。采访认真,感情真挚,报道真实。在采访工作中,报社主要领导带队深入渠首,深入水源保护区,深入移民村,实地走访,亲身感受;报社全部中层干部以及报社重点报道组、言论组、青年记者基层采风报道组成员,也全部都深入一线进行采访,以散发着泥土清香的鲜活新闻报道工程建设及通水实况;除了近距离采访移民群众、移民干部,有的记者本人就是移民后代,有的记者在写稿前还反复收看移民精神报告会视频,他们为移民群众感天动地的奉献精神、移民干部忠诚担当的实干精神所感动,眼含热泪进行写作,以充满感情的笔触写出来一大批打动读者好文章。
文字力求一个实。文笔朴实,细节真实,内容扎实。报社要求编辑记者在文字处理上,要以数字说话,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不要搞花架子长篇大论,不要堆砌华丽辞藻。同时,在编前会、晨会中,对相关稿件进行认真审读、评价,并要求有关部门及时进行传达,形成导向,经过报社上下、前方后方的共同努力,使得相关报道朴实、严谨,经得起推敲。
图片力求一个美。围绕工程建设、水质保护、开闸调水等重点项目、关键节点,报纸新闻图片突出工作亮点、闪光点,如丹江碧波、伏牛林海,如巍巍渠首、蜿蜒长渠,如整治网箱养鱼、植树护绿治污,既充满动感又富有美感,既富有新闻性又注重艺术性,既反映了大美南阳的壮丽山河,又讴歌了广大干群的辛勤付出。为拍摄一幅好的照片,有的摄影记者甚至身背相机爬上五六十米高的电信基站铁塔顶端进行俯拍,使得拍摄的图片恢弘大气、赏心悦目。
版面力求一个靓。注重文图并茂,相得益彰。通过大胆使用新闻照片、合理使用版面语言,使得各版或眉清目秀、层次清晰,或浓眉大眼、重点突出,或庄重大气、严谨稳重。同时,标题制作要求精炼、简洁、准确,宜长则长,宜短则短,或对仗工整、富有韵律美,或朗朗上口、富有亲切感,或借喻对比、富有趣味性。这些标题往往经过记者、编辑、部主任群策群力,最终在编前会上反复推敲、一锤定音,使得标题发挥出画龙点睛的作用。
效果实现“五个一”
宣传声势实现一个大。报社按照南阳市委、市政府的工作安排和工程建设进度,紧扣时间节点,专版、专栏、专题报道和社会活动相结合,注重运用多种题材营造宣传环境。在重点稿件的把握上,在重要言论的写作上,版面、照片、标题及编辑手法的创新上,在多次推出特刊、创造超常规号外等方面,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使得领导满意、社会关注、同行叫好、读者爱不释手,形成一浪高过一浪的宣传声势,营造出浓厚的舆论氛围。
队伍锻炼实现一个硬。在实践中锻炼队伍,是报社培养采编队伍的一条根本途径。报社注意把采编活动与新闻战线“走转改”结合起来,与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在一线摔打队伍,建设过硬作风。实践证明,通过参加一系列的大仗、硬仗,不仅青年记者们深受教益,骨干记者也受益匪浅,不仅拥有过硬本领,政治觉悟更是明显提高。
采编机制实现一个活。在南水北调通水报道上,报社成立报道领导小组,打破部门之间、版面之间界限,统筹协调配合,抽调专职记者,大兵团、战役性报道与小分队、机动报道相结合,实施联动报道。为报道好通水前各项活动,报社抽调了近百人的力量,成立多个报道组,多次召开会议安排部署,前方和后方密切配合,领导和编采人员联动,夜班和白班不停,全社一盘棋、一条心,使得贯穿全年的通水报道善始善终,善做善成。
出版效率实现一个高。得益于全社上下齐心协力、通盘协作的运作机制,使得南水北调相关宣传报道时效性强、内容新、效率高。有的报道和版面,从策划提出、采访编辑到出版印刷,都在很短时间内完成,一些量大务繁的工作,也以很高的效率圆满完成。比如在南水北调正式通水时增出的特刊和号外,都是在短短一两天内推出的,一时出现读者争相收藏、洛阳纸贵的场面。
开放办报实现一个新。通水报道,对报社水平是一个考验,也是难得的机遇,我们注重开放办报观念创新、理念革新、推陈出新,不断吸取先进经验,不断创新报道手法。“我同渠水进北京”活动,通过组织骨干记者跟随南水北调的水头一路北上,向读者详细报道沿线城市对甘甜的丹江水到来的喜悦,对水资源充裕后幸福生活的憧憬、发展的展望等,都进行了详细报道。最终,记者来到南水北调的终点颐和园团城湖,并深入北京的水厂、采访喝到丹江水的市民,与天津日报实现联动报道,为这项活动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展示出一个开放、大气的南阳日报。
(作者系南阳日报社副总编辑)
责任编辑:祝晓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