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用平民化视角做好重大主题报道

李回雄 《 新闻战线 》(

    重大主题报道,就专业角度而言,属于深度报道。在纸媒转型的大背景下,在多媒体争夺影响力的语境下,有深度的重大主题报道是纸媒体的专业优势和利器之一。

    平民化视角,简单地理解,就是以人为本,把人的生存状态作为报道的主体,转变表达方式,从普通受众喜闻乐见的角度,创新呈现手段,增强稿件的贴近性、故事性,同时吸纳新媒体的特点,强化互动、多元和开放,让读者不但看得懂,而且爱看,增强报道的影响力和感染力。

    以人为本,找准问题切入点

    重大主题报道往往主旨突出、反映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党委政府重视,群众关心。不管是政策、成就还是舆论,最终都能从基层普通民众身上找到切入点。只有贴近生活,贴近基层实际,才能让读者看到最鲜活的东西,拉近读者与严肃、宏大的重大主题报道之间的距离,才能让重大主题报道返璞归真,对现实生活有较强的指导作用,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新闻性。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各大媒体重大主题报道中的重头戏。由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规定动作多、持续时间比较长,易使这一重大主题报道陷入同质化、程序化的瓶颈,传播效果不佳。

    在此期间,浙江日报在头版推出《为民务实清廉 切实反对四风》栏目,将立足点放在基层实践,解读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如《百姓烦恼 “一站”化解 定海群众工作中心主动服务解难题》《慈溪党员干部与村民面对面交心 “圆桌夜谈”听真话办实事》等稿子,从标题到内容都从基层切入,基层干部群众讲基层问题、基层解决办法,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任何问题都有两面性。一些重大主题报道,虽然触角伸向了基层,但表扬肯定多,批评监督少,正面报道多,针砭时弊少,有的甚至在报道正面工作时,讲究“高大全”,通过拔高、夸大、求全等方法,回避缺点、问题、矛盾,让读者看了有种不痛不痒的感觉。

    在进行重大主题报道的时候,要真正贴近基层,必须本着问题导向,从基层最关心的问题入手,从矛盾和利益的交汇点入手。

    去年8月,浙江日报连续刊登评论员文章,对于浙江在“三改一拆”行动遭遇到的非法宗教阻力事件明确指出,有人打着“妨碍宗教信仰自由”的幌子,制造虚假“民意”。文章见报后,引发热烈反响,特别是基层政府工作人员纷纷点赞,认为说出了基层民众的心声。

    转变文风,转变表达方式

    重大主题报道的感染力、影响力,需要从全局着眼,但真正落实到每一篇具体的文章,只有彻底摒弃拿腔作调的“新八股”,尊重读者、贴近群众,以“讲故事”的方式做报道,才符合新闻规律。

    曾经有一位学者说过,写新闻就是讲故事。重大主题报道要让人记得住,不能仅仅是讲政策、喊口号、谈举措,而是要将这些融入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中。

    “三改一拆”、“五水共治”是这两年浙江省委、省政府顺应百姓期待和民心民意做出的决策部署,政策性、工作性非常强,浙江日报在报道这些重大主题的时候,挖掘出了很多精彩的人物和故事,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

    2014年5月12日,浙江日报头版刊出《新泾港告别黑臭河》一文,其中提到三兄弟为了给岸边修路、绿化腾地方,主动拆掉了父母留下来的两间48平方米的老宅。记者在讲述这个真实的故事时,将“五水共治”这一宏大叙事与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结合到一起,抒发了一种“舍小家为大家”的情怀,让重大主题报道有了故事性和人情味,而不是冷冰冰地就工作论工作。

    故事要讲得好、讲得动人,普通人的故事最有吸引力。在上述例子中,三兄弟也并非一开始就有这样的思想觉悟的,而是通过镇、村干部做工作以及一次让人印象深刻的家庭会议,才做出了这样一个有些艰难的决定。这样的故事,符合普通人的思想转变过程,真实可信。

    有些重大主题报道,以宏大叙事代替一个个小故事,人物模糊,故事平淡,主题缺乏支撑,一些典型人物甚至站不住脚,为了凸显主题而过于夸张,显得不真实。

    值得注意的是,重大主题报道中,文风要清新。在话语表达上,要尽量使用生动的语言,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简洁明快,不复制官话,多用基层群众常用的、风趣幽默的“原生态”话语。

    开放互动,推进媒体融合

    自媒体时代,普通大众已经摆脱了以往单纯的“受众”身份,转身成为“传播者”甚至成为“意见领袖”,参与新闻事件。

    和纸媒相比,新媒体与普通大众的互动性更强,也更为直接、方便。但是,在重大主题报道中,党报设置一些互动性强的栏目、环节、渠道,让普通读者真正参与进来,会产生新媒体所无法匹敌的能量。

    那么,党报应该怎么做?仅靠狭义的报纸是不够的,要增强重大主题报道与读者的互动,要把眼界打开。现在,报纸基本上都有自己的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甚至新闻客户端,要将这些新手段结合起来,多点发力,多元互动。

    这两年,浙江开展了好几轮治水拆违大查访,浙江日报积极参与。不仅派出30路记者、在报纸上推出专栏,还开辟了专门的热线电话,并利用浙江日报官方微博、相关微信公众号等平台,随时接受群众举报、监督,同时通过与读者开展各式各样的交流、沟通。

    重大主题报道,涉及方方面面的小议题,读者爱看什么,想看哪些方面,最关心哪些内容,希望采取什么样的形式,这些只有通过互动才能了解。因此,在前期,可以通过微博、微信、官方网站等渠道,多方征集读者意见、建议。在策划的时候,参考、利用这些信息,以这种形式让读者参与进来。

    以微博为例,其形态丰富、信息体量小,灵活快捷,生活气息浓厚,利用得好,可以建立起媒体、受众、重大主题之间的多方互动联系。此外,微博粉丝的围观、评论自身也能形成一个强大舆论场,成为党报重大主题报道议程设置的重要参考,使党报从业人员能够及时了解受众心态以及对报道的评价,调整后续报道,受众也能通过微博更加深入地了解重大主题,弥补版面限制带来的不足。

    多元呈现,创新版面语言

    信息泛滥时代,纸媒创新重大主题报道,必须注重内容与形式同时突破。要从形成版面强势呈现、凸显编辑思想,吸引和方便读者阅读的原则出发,把创新呈现作为创新重大主题报道的重要一环,配以多种版面语言,多元呈现,形成强烈的版面冲击力,放大重大主题报道的效应。

    去年,浙江日报用了101个整版,推出101期《五水共治 百城擂台》治水系列特别报道,运用形象直观的图解新闻等形式,晒出了全省11个地市、90个县“五水共治”的总目标、路径图、时间表等,营造各地全力治水、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

    虽然是“规定动作”,但在具体的版面语言方面,这101个版充分利用了漫画、连环画、地图、照片、表格、数据等各种形式,将枯燥、程序化的治水工作具象化,让读者眼前一亮。

    例如,2014年7月3日浙江日报第三版的《五水共治百城擂台》,这一期内容是嘉兴秀洲区的“护得秀水入画来”,版面上有三幅普通农民画的关于治水的画。农民画是当地特色艺术形式,是秀洲区的文化地标。利用治水题材的农民画,这种源自基层、贴近基层的形式,在展示秀洲区“五水共治”工作的同时,又突出了群众参与性、版面可读性、趣味性,是党报版面语言呈显的一次精彩尝试。当期报纸出来后,引发了热烈反响。

    又比如,今年1月22日恰逢浙江省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公布了10件民生实事,浙江日报在第三版上将民生实事以漫画的形式展示,且重点展示和民生直接相关的数字,看起来清新有趣,非常吸引眼球。

    可见,在重大主题报道实践中,要根据报道主题、报道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形式创新,以多元化的版面元素来吸引读者。

    与之相对应,党报的从业人员,也要具备相应的思维方式和工作能力,在新闻生产过程中,自觉以读者为导向,使用各种方式,让重大主题报道“好看”起来。

    (作者单位:浙江日报社)

    责任编辑:冷  梅

用平民化视角做好重大主题报道
开放:融合之路的文化支撑
做有温度的立体电视新闻
融合背景下的党报人才培养
“国家工程”的南阳表达
媒体办活动要找准关注点、兴奋点和结合点
为新丝绸之路建设鼓与呼
企业报如何开展舆论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