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把两会报道做成媒体盛宴“满汉全席”

● 陈启伟 郭 影 《 新闻战线 》(

    每年3月,大量记者齐聚北京,对于全国两会的报道,已然成了常规动作。但面对新媒体的异军突起,今年的报道如何突破,是晚报同仁在两会之前思考的重点。今年新民晚报的全国两会报道可以用精心策划、精心准备来描述,我们保证采访力量、保证版面容量,充分利用办报传统,积极创新报道样式,纸媒和新媒融合互动。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实现了对两会的全方位报道,给读者、用户以立体、交互式的阅读体验,提升了报道的影响力传播力。

    如果将两会报道比喻成一年一度的媒体盛宴,那么此次新民晚报的全媒体报道,则可谓是一桌“满汉全席”。

    加强策划,突出主题,系列报道避免碎片化

    全媒体时代,平面媒体报道要追求深度、力度、高度。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新民晚报除刊登两会必要程序性报道和新华社重要稿件外,还精心策划多个重大题材系列配合两会报道,多角度、广视野、大篇幅,形成组合拳,有效避免了新闻碎片化。

    “抓创新抓发展 谋创新谋未来”系列共5篇。开篇《下好科创先手棋,突破瓶颈做领跑》,以整版篇幅,凝聚代表委员的智慧,为上海如何实现新常态下的新突破而建言献策。

    “建生态文明 促绿色发展系列”共3篇。开篇《天蓝草绿不靠风  绿色发展需立法》,聚焦代表委员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就环境污染防治,呼吁从国家战略层面塑造生态文明。

    “‘四个全面’对话录”系列共4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是关系国家未来的战略布局,凝聚起亿万中国人民的共识,奏响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劲旋律。3月11日起,连续4天,新民晚报以“全国两会·焦点”整版对话形式刊发代表委员热议“四个全面”。开篇聚焦民生热点——《全面小康,重在全面提升人的素质》,代表们热议“小康社会”核心在“全面”,根本是“发展”。

    优势叠加,形成声势,晚报都市报联动看两会 

    作为地方媒体,新民晚报既要立足上海,又要放眼全国。新民晚报同全国晚报、都市报拥有良好的联动机制,为了提高今年全国两会报道的影响力,联合扬子晚报、大河报、三秦都市报、兰州晨报、新疆都市报、华西都市报、重庆晚报、潇湘晨报、钱江晚报等,推出系列深度报道,共同探讨区域协同创新思路,分别聚焦“一带一路”国家战略、“长江经济带”发展以及长三角一体化协作。

    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齐聚北京,一年一度的“敞开式”交流,让思想和智慧在全国范围内“跨界”碰撞。从3月12日起,连续3天,每天一个整版,图文并茂,强势推出《如何走活“一带一路”这盘棋》《11省市错位竞争打破“小而全”》《打造世界最大都市圈关键在哪里》,从上海到全国,从中国到海外,从历史到当下,代表委员热议“新丝绸之路”战略构想,畅谈“长江经济带”发展,为中国经济最发达地区长三角互补协同建言献策。晚报、都市报联动,围绕拟定的主题,分头采访,同步报道,优势叠加,形成了声势。

    老总上阵,身先士卒,精兵强将各显身手

    为全面充分报道好今年全国两会,报社领导靠前指挥,行前即召集前后方报道组开专题会谋划部署并作动员,为本报顺利完成全国两会报道重大任务奠定了基础。

    带队领导裘正义副总编辑以特派记者身份,在两会开幕前夕采写特稿《“全面”二字谋深改 “获得感”中见民生》,全文3200字,通过对一批在沪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的采访,了解他们围绕两会主题主线,积极酝酿并提出具有“全国视野,上海特色”的高质量议案提案,稿件围绕大格局中考量金融中心建设、外资研发中心如何突破体制机制壁垒、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人口老龄化的“系统解决方案”等四大主题,让读者看到了上海代表委员提案议案的含金量。

    在上海的报社党委副书记、副总编辑朱国顺在人大开幕当天上午,撰写《“立国之道,惟在富民” ——写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开幕之际》,整版3000字,既是聆听总理政府工作报告的侧记,也是对工作报告的解读,立意深远,材料翔实,鼓舞人心。

    报社领导身先士卒、带头写稿,既体现出新民晚报对两会报道的重视,也极大鼓舞着一线记者。每天一篇1200字的《两会札记》,由5位特派记者轮流撰写。《期待“好声音”》等10篇《两会札记》有思想、有观点,深受读者的喜爱,还在网上被广泛转发;对于中宣部布置的文化系统代表委员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任务,本报两会记者第一时间专访施大畏委员和廖昌永代表,并在版面上予以突出处理;本报摄影记者在政协会上拍摄的照片被腾讯微博高频次转发,其中黄宏委员照片转发810次、赵本山委员照片转发1275次、姚明委员照片转发1594次。还有一些稿件如《确保“新故宫”2015年立项开工》《尽快制定自贸区促进法》《姚明建言推广专项体育课》等,均从不同角度反映代表委员的建议,社会关注度很高。

    全面融合,前后联动,多种手段轮番出招

    纸媒新媒融合。我们的采编原则是“第一时间发新媒体,新媒体栏目报纸落地”。新媒体编辑把用好前方特派记者的稿件作为每日编辑工作的重点。每天早上选题会确定当日重点刊用的两会稿件,上午即对稿件组织精心编辑,第一时间抢发,打破了以往“先报纸后上网”的习惯。所有重点两会稿件,均在新民晚报社旗下新民网、微博、微信、客户端等重点呈现,做到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形成一定规模。在纸媒上,方寸之地,引人眼球;在新媒体,通过多种e形态使报道更快传播,并得到N次传播。这种“1+N”的模式,实现了对新闻的全方位报道。

    同时,根据网络热点,推出新民晚报新媒体《新媒看两会》专栏。该专栏采用网友喜闻乐见的语言风格,自3月4日推出,每日一篇,同时刊发于报纸,以及网站、APP、微博三个不同端口。如结合上班族遇雾霾、堵车、航班延误这“出门三贱套”,3月8日推送并见报《出门同遇“三贱套” 期待部长有作为》,介绍两会上,几位部长和发言人在新闻发布会上透露自己遇到和百姓一样的烦恼,引发广大网民的共鸣,进而表达对解决难题的期盼,角度独特,生动可读。

    图表文字并举。在版面上,本报坚持图表、插图、漫画等表达形式优先。人大开幕当日用4个版的篇幅、图表的形式对政府工作报告进行摘要和梳理,其中3个版为2015年主要目标,分为经济发展、民生改善、政府建设等3个板块,1个版为2014年工作回顾,丰富清晰,一目了然;3000多字的《全面深化改革,以群众“获得感”为试金石》一文,配了一幅漫画,形象生动。

    前方后方协同。除了前方报道小组,今年本报特意抽调有参与两会报道经验的骨干人员组成后方增援小组,配合前方保证了第一时间抢发新闻。今年全国两会上午举行的新闻发布会、全体会议、全团会议以及小组会议该发的信息,做到了当天全部呈现给读者。

    新媒发力,形式创新,拓展传播新途径

    新民晚报作为地方媒体,新媒体报道更多从民生角度切入,内容轻松活泼,注重人际分享和传播,吸引用户对全国两会的关注。秉承这一宗旨,新媒体部提前加入报社两会策划,通过微博、微信、APP、PC等多个端口,会前预热,两会期间精彩报道实现全覆盖推送。同时,突破传统的图文报道形式,重点在移动端大胆创新,体现了新民晚报新媒体在全国两会这一重大政治活动中的报道特色。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以“掌上看两会”为契机,新民晚报APP正式上线。3月5日,以“掌上看两会”为重要契机,重新改版的新民晚报APP客户端正式上线。新版客户端上线后,新媒体编辑部每日精心选取5~10条两会重点稿件,在新民晚报APP头条头屏重点呈现。

    3月5日到15日,新民晚报APP客户端共推送两会稿件60条,其中32篇为新民晚报前方特派记者第一时间发回的鲜活报道,28篇为新媒体编辑部根据央媒直播的两会新闻发布会等即时提炼、精编精选的稿件。

    这些刊发在APP客户端的两会新闻,大多从“民生”视角出发,传递两会重要信息,稿件短小精悍、图文并茂,不仅符合移动端传播的特色,更充分体现了新民晚报APP“掌上看两会”的特色。

    在移动端大胆创新,通过H5等形式,创新报道形式。在今年的全国两会报道中,我们充分利用晚报报网融合的优势,通过提前策划沟通,以报社前方特派记者采写的内容和图片为主,在新民晚报官方微信头条先后推出《在沪全国政协委员带啥“干货”进京赴会》《和你也有关!上海的全国代表都关心啥》的H5策划专题,两个策划都获得了很好的网络传播效果。

    3月15日,在人大闭幕之际,新民晚报再次通过官方微信推出提前策划的H5专题《今年两会都给老百姓发了哪些红包》,以时下最流行的红包为页面形式,梳理了今年全国两会在就业、住房、养老等10个方面的重要惠民信息。这则微信内容扼要,简洁直观,方便用户阅读。

    大胆启用90后编辑,以网言网语每日推出一篇《新媒看两会》专栏评论。由新媒体部撰写的《新媒看两会》专栏,话题取自于两会,视角聚焦于网络,由90后网络编辑和70后资深评论员轮流执笔。在3月4日至13日全国两会期间,每日一篇,先后共推出10篇相关报道。

    《新媒看两会》专栏话题丰富,有热门提案如元宵放假,恢复繁体字;有民生话题,如就业、教育问题;也有两会会风,如代表缺席讨论等。以轻松有趣的文风讨论民生大计,更贴近网络传播特点。其中政协委员姚明提案“体育课语文老师教”引来网友共鸣,包括网易、光明网、环球网、中国网等68家网站转载了相关报道。

    《新媒看两会》栏目,不仅在微信、微博、APP等互联网移动端发布,更在新民晚报的版面上“落地”,与在京采访的本报记者“两会札记”组合刊发,两者均从受众需求去找话题,前者注重会上发现议题,后者运用会场与网络沟通,一庄一谐,相映成趣。 

    前后方联动,推动“火车拒载导盲犬”问题的解决。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新民晚报新媒体部连续三天,对“火车拒载导盲犬”一事进行了全面报道。一方面,后方报道团队精诚协作,以视频、图片、文字结合的方式,完成《铁路为何对导盲犬说“不”》《走近导盲犬》等一组包括调查、聚焦等在内的稿件;同时,两会前方团队通力协作,把问题带到前方两会现场,采写了《全国人大代表呼吁:让“小Q”出行无障碍》的稿件。

    这一系列稿件通过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晚报APP、官方微信、微博刊发推送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热议和讨论。稿件被网易、和讯、新浪等多家门户网站转载,在新浪微博开设的话题“导盲犬不允许上火车”吸引了17.7万次阅读;微信推送的“你支持导盲犬上火车吗”投票,则在短短一天内就吸引过千网友参与。

    通过前后方联动,这则发生在两会期间的新闻迅速引起铁路总公司的关注,并在报道推出后的5个工作日内做出回应,称“将研究出台相关措施,满足残障旅客携带服务犬乘车需求,进一步方便残障旅客出行。”

    回顾今年的全国两会报道,新民晚报较好体现了平面媒体的深度、高度和广度;加大新媒体参与报道两会的力度,增加了与读者、用户的互动。两会期间,本报每天利用4~8个整版的篇幅,刊登两会报道,共刊发稿件160余篇。新媒体编辑部合计编发稿件1000多篇,转发中央媒体稿件800多篇,刊登新民晚报前方特派记者稿件50多篇,编辑根据新华网图文直播等转发稿件120多条,新民网原创稿件13条,微博刊发近80条,官方微信头条刊发H5策划页面3个。

    作为主流媒体,对于全国两会报道,既要“顶天”,又要“立地”。“顶天”,意为要做好中宣部要求的规定动作,要关注有全国影响的热点新闻;“立地”,意为报道要充分结合新民晚报自身定位,要接地气,要从老百姓的需求出发,实实在在关切他们的难点,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作为一张姓“民”的报纸,结合主题主线报道,如何进一步加强报道的贴近性,把新民晚报的强项做得更强,使全国两会报道更加可读可议,需要今后持续努力探索。作为地方媒体,如何更加具有全国视野,我们还需要主动出击。前方记者除了报道好上海代表团新闻发布会,还要多参加其他代表团的发布会,多听多记多思考,对于热点问题勇于提问。这些,都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作者陈启伟系新民晚报社党委书记、总编辑;郭影系新民晚报社总编办公室主任编辑)

    责任编辑:郭潇颖

守正出新 凝聚共识
把两会报道做成媒体盛宴“满汉全席”
打好全媒体融合战 提高党报舆论引导力
地方媒体如何报道全国两会
新传播格局下的两会报道
精心尽心 出彩出新
创新与融合:深挖、精挖两会富矿
全媒体覆盖 多层次服务
创新微报道 记录大事件 解读大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