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新闻文本与文学文本语言运用之比较

● 李 俊 《 新闻战线 》(

    尽管同为语言存在物,将新闻文本和文学文本放到一起进行比较时,这两种文本迥异其趣的语言风格还是立地顿显:较之于文学文本带给读者生动感受与丰富联想的语言风格,新闻文本带给受众更多的是平实、朴素。两种文本殊异的语言风格,与它们不同的表达目的有关:新闻文本的表达目的是呈现客观真实的新闻事实;文学文本则是通过语言塑造形象以寄寓作家对生活的审美理解。正是因为上述不同的表达目的,所以,在新闻写作与文学创作中,也便存在着不同的语言运用方法。

    为了制造出“深文隐蔚”的独特表情达意效果,非常规性、追求语言的隐喻性、创设悖谬于生活语境的审美语境等,便成为文学文本中常见的语言修辞手段。与之相反,为了尽可能客观、真实地呈现新闻事实,严格遵循常规的语法规则、追求语义的直接性、呈现与新闻事实相关的现实语境,则是新闻语言运用的基本方法。

    语法规则的比较

    通常情况下,为了准确、客观地呈现新闻事实,在语言运用上,新闻文本往往严格遵守常规的语法规则。与新闻文本不同,基于含蓄蕴藉的表意目的,文学文本语言运用上最基本的特点就是语法的非常规性,主要表现为语词错位及常规句法关系的突破。我们试着比较下边两个文本:

    《“让寒地香稻像高粱穗一样大”》

    “我的梦想就是让黑土地上长出的香稻像高粱穗一样大,产量高,品质好!”近日,在绥化市北林区双河镇,84岁的我国育种专家、绥化市优特稻综合开发研究所所长、高级农艺师苗永增手捧着一把香稻种标本,双眼炯炯有神。①

    作为新闻文本,这段文字显然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不仅主语、谓语、宾语齐全,而且主谓宾的排列顺序也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并不存在词法、句法规则的突破。但同样是关于“香稻”的句子,杜甫创作的诗歌中便明显存在着语词的错位及句法关系的突破,比如杜甫《秋兴》其八中的一句诗: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正确的语序显然是“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这种颠倒,并非出自格律的要求,因为当我们将其颠倒回正常的语序,也不违背律诗韵律的要求,但正是原句对正常语序的错位,使“香”、“碧”这两个与美好相关并与感官相连的形容词突前,不仅容易诉诸人的感觉,而且也在表现此地物产丰饶之外,还表现此地所产事物的美好。

    文学文本的上述修辞现象,刘勰很早以前就有注意,他称之为“颠倒文句,上字而抑下,中辞而出外,回互不常”(《文心雕龙·定势》)②。文学文本之所以采用这样的修辞方式,除追求意义表达的蕴藉性之外,也与对语言陌生化效果的追求有关。陌生化作为俄国形式主义文论的基本观点,强调语言形式的新颖性,反对话语模式的程式化,并以此制造出关于事物的奇特惊愣感觉。

    语、意关系的比较

    如前所述,新闻的表达目的是为了给受众呈现一个客观、真实的新闻事实,因此,在新闻文本中,语言与意义之间的关系是直接的,语言表达的意义往往也是唯一的。但在文学文本中,语言与意义之间则是一种间接的关系,与文学文本真正的意蕴符号不是语言而是语言塑造的文学形象以及语言的隐喻运用有关。为了说明新闻语言与文学语言的这种不同,我们同样以两个文本进行比较。

    其一:《美国找回肯尼迪总统夫人吊唁小叔子便条》

    杰奎琳在便条中对埃塞尔·肯尼迪及其子女的健康状况表示了关切,她对埃塞尔说,“你一定是筋疲力尽了”,“我整晚睡不着,直到早上6点半,我整晚都在思考,以及为你祷告”。③

    其二:《便条》

    我吃了/ 放在/冰箱里的/梅子                               

    它们/大概是你/留着/早餐吃的                     

    请原谅/它们太可口了                

    那么甜/又那么凉  

    第一段文字出自一则新闻,新闻中列举了肯尼迪总统夫人杰奎琳在小叔子罗伯特·肯尼迪遇刺后,写给其遗孀埃塞尔的一张便条。从新闻呈现客观事实的角度上考察,这两则便条及其内容就是这篇新闻报道中事实的一部分,即这两则便条是以一种客观事实的方式存在的,而且,便条中的文字,除开证明它们本身就是杰奎琳便条中的文字之外,并没有更多意味深长的含义。

    第二段文字为美国诗人威廉斯的一首诗歌。按照德国哲学家卡西尔的理解,作为语言修辞的隐喻,指根据相似性而以此代彼的思维方式,即“有意识地以彼思想内容的名称指代此思想内容”,或者“以一种观念迂回表述另一观念”,其指代根据是二者之间客观存在的“相似性”或“类似性”。④我们可以以卡西尔所说的“相似性”或“类似性”为据来解读威廉斯的《便条》。从字面意思进行理解,这首诗的意思很简单,即:“你”的“梅子”在并没有得到“你”的许可之下被“我”偷吃,“梅子”的味道很丰富,除开“那么甜”,还有“那么凉”。但从“相似性”、“类似性”角度进行考察,其实,偷吃“你”的梅子,对应的正是对相关社会规则的违犯,至于梅子“那么甜”、“那么凉”的味道,很容易让我们想起突破社会规则之后享受到片刻自由的欢愉以及对随之而来的社会规则惩罚的恐惧。

    显然,尽管两个文本都关联于便条,但在新闻文本中,相关于便条的文字与意义的关系是直接的。而诗歌《便条》中的文字,因为隐喻修辞手法的采用,使得其中蕴含的意义更加丰厚、悠远。           

    语境设置的比较

    另外,新闻文本与文学文本语言运用上的不同,也体现在语境的创设上。 

    基于客观呈现新闻事实的目的,新闻文本的语境直接关联于这一事实得以发生的现实生活情景,即是说,新闻文本的语境具有客观、真实的性质。

    《安徽一汽车站百余职工罢工   市民出行遇阻》

    人民网合肥4月16日电(记者张磊 韩畅)4月16日上午,罢工的第二天,安徽省宣城市长途汽车站门口,熙熙攘攘的人群议论纷纷,售票窗口却空无一人,进不了站的客车在路上排起长队。在接受人民网安徽频道采访时,一位职工代表介绍说,2010年宣城市长途汽车站改制,但4年来,职工待遇止步不前,万不得已,只好以这种方式维权。目前,宣城市相关部门正积极协调此事。⑤

    这则新闻的语境即是与新闻事实密切相关的现实生活情景,因为企业改制,职工待遇止步不前,所以宣城市长途汽车站职工罢工维权。新闻文本中,诸如此类的语境,作为生活事实本身,并不超越生活常规,相反,蕴含其中的,正是现实生活中的逻辑本身。

    与之相反,为了表达自己对生活的审美理解,文学家们则热衷于调动各种语言修辞手段,制造出超越日常语境的审美语境并借助审美语境以生成独特的审美意蕴。英国文学理论家伊格尔顿谈到文学语言的这个特点时举了一个例子:“如果我们在公共汽车站听到这么一句话:‘你这尚未被夺走童真的安静的新娘’,那么,我们立即会感到,文学来到我身边,因为这句话用形象化的语言表达了某种与现实情景无关的意义,其含义显然需要听者去揣摩。但是,如果我听到‘你知道司机们正在罢工吗?’这句话,那么谁也不会去追问它的意义是什么,因为语言直接显示了与具体情景相关的意义,它不会让人感到另有所指。”

    相悖于现实生活的具体情景,正是文学文本语境与新闻文本语境之间的根本区别。故较之新闻文本语境的常规性,基于审美情感、意蕴的表现目的创设的文学文本语境,正是一个与生活常情、现实功利相乖谬悖理的超语言情境。

    (作者系重庆三峡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副教授)

    注释:

    ①宋晨曦:《让寒地香稻像高粱穗一样大》,《黑龙江日报》 2014年1月29日第2版。

    ②(南朝)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531页。

    ③陈莹雪:《美国找回肯尼迪总统夫人吊唁小叔子便条》,http://news.xinmin.cn/world/gjkb/2009/09/14/2562583.html

    ④(德)恩斯特·卡西尔著,于晓等译:《语言与神话》,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105~106页。

    ⑤张磊、韩畅:《安徽一汽车站百余职工罢工 市民出行遇阻》,http://ah.people.com.cn/GB/n/2014/0416/c358266-21010242.html

    ⑥(英)特里·伊格尔顿著,伍晓明译:《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3页。

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当代新闻传播
传媒报道对大学生体育运动的影响分析
传统翻译出版业与网络翻译的相遇与融合
浅析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新时期传媒业人力资源开发的问题和对策
网络时代大学生党建工作创新机制探究
从新闻传播学视角看思政教育工作
全媒体时代期刊微博营销平台的构建
传统出版业官方微博的影响力研究
新闻文本与文学文本语言运用之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