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7年07月29日 星期六

香港地下的防洪工程(说香港)

战 艳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7年07月29日   第 04 版)

  跑马地地下蓄洪池,该防洪设施容量达6万立方米,相当于24个标准游泳池。
  新华社记者 秦 晴摄

  在多雨的香港,如何保护城市不被水淹一直是城市建设的重点。香港回归20年来,特区政府不断升级防洪系统,打造了一批“隐形”的地下工程。

  位于香港岛的跑马地,因每周三晚上的赛马活动而广为人知。少有人知的是,它下面有个巨大的蓄洪池,容量达6万立方米,相当于24个标准游泳池,可暂存洪水,能帮助周边区域抵御50年一遇的暴雨。

  该工程于2012年动工,第二期蓄洪池于今年3月完工后,整个蓄洪工程全面启用。5月24日,香港遭遇今年第一场“黑雨”,水闸在工程全面启动后首次打开并发挥效力:当日港岛雨量巨大,但跑马地及湾仔一带未见水浸。沿阶梯进入蓄洪池,其中可见洪水带来的黑色沙泥、积水。这里看起来像一个空旷的“停车场”,暴雨时则瞬间变成“游泳池”。洪峰过后,大量积水被排出。蓄洪池最深处达4.8米。回到地面,蓄洪池、暗渠等上方是足球场、跑道、绿地等运动场所,工程完工后并不影响场地原本的用途。

  渠务署排水工程部总工程师简汉成说,蓄洪池参照了“海绵城市”的理念,顺其自然、弹性适应,将收集到的雨水和地下水简单处理后,循环再用于灌溉地面的草坪和冲厕等;蓄水池还参照了“智能城市”的理念,采用智能水闸系统,实时监控上下游渠内水位,在暴雨期间适时储存上游集水区的部分雨水,从而减少下游地区排水系统的高峰流量。

  这是香港蓄洪池工程中首次采用智能水闸这种技术。

  简汉成解释说,因为蓄洪池利用智能水闸系统,实时监视上下游水位,自动升降和控制雨水流入和排出蓄洪池,因此,跑马地蓄洪池采用了浅缸设计,池高2.5米至4.8米,平均高度约3米,远低于运用传统“固溢流堰”技术的大坑东蓄洪池的8米池高。因为智能水闸的一个优点是:洪峰过后它可再度打开,不但减少了蓄洪池的所需容量,而且池内的雨水返回渠里,不需用泵抽走,还减少了用电量。

  香港回归20年来,特区政府长期研究在公园、游乐场地下兴建蓄洪池,跑马地蓄洪池只是一个例子。特区政府多年来采用的防洪策略主要包括为上游截流、中游蓄洪、下游疏浚河道。

  简汉成说,防洪要根据不同地区的情况,采取不同策略。香港市区高楼密集,地下布满公用设施。若按传统方式提升排洪能力,要在市区大规模施工,将影响市民生活,因此,须有新颖方法帮助市区防洪。

  以位于九龙西北部的荔枝角雨水排水隧道为例,工程主要采用半山截流的方法,截取雨水,经分支隧道流入静水池,再经主隧道排到海港,为荔枝角、深水埗、长沙湾等下游区域提供了防洪保障。传统的防洪方法是在市区拓建排水管道,而隧道截流是创新的防洪方法,它从源头着手,建造雨水排放隧道,在半山截流雨水,再绕过稠密的下游市区,直接排放入海。该工程于2008年至2012年建成。

  在位于新界西南部的荃湾,为解决当地雨患,2007年至2013年建成了荃湾雨水排放隧道,拦截上游雨水,将其直接排入大海,降低雨水造成市区水浸的机会。隧道的设计排水量为每秒226立方米,11秒便能注满一个标准游泳池。

  港岛西雨水排放隧道于2007年至2012年建成,可拦截港岛半山区的雨水,经隧道直接排入大海,减少流向下游的雨水量,从而减轻港岛北整体的水浸问题。该隧道直径7.25米,可容得下一辆双层巴士与一辆私家车上下叠放。    

  渠务署的数据显示,香港去年全年雨量超过3000毫米,较2015年上升26%,全港“水浸黑点”—— 即易遭水浸地区,由1995年的90个降至7个。这7个“黑点”中,3个的排水改善工程已完成,其余4个的改善工程也陆续启动。

  为确保雨季排洪顺利,渠务署每年都要派出大量人员巡逻、维修管渠工程。多年从事地下防洪工程建设的简汉成说,防洪工程通常位于地下或半山,平时、甚至暴雨时,市民都很难觉察到它的存在。它就像一个“沉默卫士”,在每个雨季默默地守护着这座城市。

  (据新华社香港电)

台旅游业暑期遇寒冬(看台湾)
书展弃书免费送
乘着高铁去香港
香港设反诈骗协调中心
台政策蛮横引神怒人怨(声音)
台湾流行米蛋糕
香港地下的防洪工程(说香港)
水球(台湾热词)
责编:陈晓星 邮箱:cxx@peopl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