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职业农民不是有钱就能当

专家担心,工商资本可能会对土地进行掠夺式耕种

本刊记者 李静涛 《 环球人物 》(

    本刊记者  李静涛

    人物简介

    朱启臻,1957年1月出生,北京人,1982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现任中国农业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长期从事农民、农村发展等问题研究。

    提起中国农村,人们总想起“人多地少”。最近,“谁来种地”又成了人们热议的话题。这让许多人突然意识到,中国农村已悄然发生变化,“有地没人种”的问题已摆上台面。

    无人种地威胁粮食安全

    中国是个农业人口大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978年,中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高达95.7%。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2011年末,城镇人口首次超过了农村人口。大量农民涌入城市,促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同时,也带来了农村劳动力匮乏、农业劳动者素质下降等严重问题。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农民问题专家朱启臻对此有深刻的认识。2011年,他在新著《农民为什么离开土地》中,将“农民不愿种地”列为中国农业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他告诉环球人物杂志记者:“中国农业面临的一个严峻现实就是劳动力严重老龄化。2010年,中国农业劳动力的平均年龄是57岁,现在估计要到60岁了。这对农业发展是个潜在的危机。”

    年轻人不愿种地,老人又种不动,大片耕地被抛荒;一些农村年轻人虽然在打工同时兼顾耕种,但种地的热情不高,有的地方甚至出现庄稼成熟后无人收割的现象。中国粮食安全由此受到了威胁。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不久前举行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再次提出培养“职业农民”。

    职业农民不是“老板”

    朱启臻说,早在2005年,农业部就提出了培养职业农民。这几年,职业农民这个词越来越热。记者请他给职业农民下个定义,他却讲了一段经历。

    2010年,在山东栖霞调研的朱启臻来到一家农户。夫妇两人前几年曾进城打工,后来儿女们也相继进城。老两口干了几年,觉得挺辛苦,且很怀念务农的日子,就辞工回乡种植自己的5亩果树,每亩地年入七千到一万,生活不错。后来,外出打工的邻里、亲戚想把果园无偿转让给他们种,但老两口依然只种5亩。在他们看来,两个人最多也就能种好5亩果园,再多干不过来。朱启臻问他们为什么不雇人,他们说:“疏花、疏果、套袋是苹果园管理最需要劳动力的环节,雇人怎么保证种出最好的苹果?疏花的时候,一簇苹果花有七八朵,我给自己干肯定是用心留下最好的一朵,让它长出最好的苹果。雇别人干就没那么用心了,随便给你留一朵,兴许就是最差的。”

    在朱启臻看来,这老两口就是典型的职业农民。他们有种地经验,实实在在经营农地,产品上市销售,收入全靠农业。这些特点放到一起,就是职业农民,而且是典型的家庭农场。

    记者有些诧异:“只有5亩地也能叫职业农民?”朱启臻说,记者和许多人一样,陷入了一个误区。“现在,人们崇尚规模经营,动辄上万亩的耕地规模,老板不参加农业劳动,而是雇工劳动。他们的农场只能叫雇工农场,或者说是农业企业。表面上,他们赚的是卖农产品的钱,但实际上收入来自资本。还有把农民的耕地租过来,再返租给农户,这些人都不是职业农民。”那些为雇工农场、农业企业打工的人,也不是职业农民。“他们是工人,因为他们的收入是靠工资,而不是农业生产和经营。对多数人而言,为别人种地和为自己种地,投入的心血是不一样的。”朱启臻说。

    职业农民就是以农业为职业的劳动者,典型的职业农民是家庭农场主。“职业农民保持了传统农户的所有优点,他们对土地有很深的感情,会精心耕种并保护土地,即使自己不种了,也要留给后人种。他们不像工商资本进入农业领域时那样搞短期行为,对土地进行掠夺性的耕种。”

    职业农民需要国家扶持

    虽然国家多次强调培养职业农民的重要性,但在朱启臻看来,一些地方政府却成了职业农民发展之路上的障碍。“有些地方政府觉得,一说现代农业就是要规模化、机械化,一些官员也认为规模越大越光鲜,并将其看成自己的政绩。”于是,在一些地方,政府热衷于农业领域的“招商引资”,倾向于将土地集中给工商资本,甚至“强迫农民流转土地,把土地流转给农业企业,用机器排挤农民,让农民进城务工,加剧空心村的形成,然后拆了农民的房子,让农民上楼,名义上既实现了农业现代化,也实现了农村城镇化。实际上是既消灭了农村,又把农业推向了危险的境地。”在朱启臻看来,这种方式是要土地而不要农民的做法,培养不出真正的职业农民,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是空话。

    “职业农民需要政府的一系列政策扶持。首先,他们要有一定规模的土地,没有一定的土地规模,新型职业农民就没有足够的收入保障,也就没有吸引力。因此,土地流转是必要的。在各种土地流转形式中,自然、自发、自愿流转是流转成本最低、最有效的流转方式。凡是政府主导的土地流转,往往都因高昂的地价致使农业生产难以为继;其次,政府要对职业农民进行扶持,给他们补贴和技术支持,提供产前和产后的完善社会化服务;第三,将来应该有新型职业农民资格准入制度,规定什么样的人才可以经营农业,就像欧洲的一些国家规定,想当农民,必须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和知识水平。这样才能保证合理科学地利用耕地。”

    目前,我国已经有了很多实质上的职业农民,但大多都是自发形成的。朱启臻介绍说,目前我国已经启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试点工作,首批试点县100个,在福建、江苏、河南等地都取得了很好的经验,2014年试点县将扩大到300个,除了国家试点县,很多省市还选择了省级试点县进行试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不仅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也受到农民的青睐。朱启臻认为,新型职业农民最典型的形式是家庭农场,因此,要通过对家庭农场的扶持,使其成为未来多种形式农业经营主体的基础,为新型职业农民提供发展空间和载体。

    (延伸阅读)

    美国职业农民,干的是技术活

    本刊驻美国特派记者  吴成良

    美国农业的收入很不错,安心务农。2012年初,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访问美国,到访艾奥瓦州的一家农场。当时,本刊记者参与报道。2013年,记者再度回访,农场主金伯利回忆说,当时习主席问他,是否希望家族继续经营农业,他说儿子有兴趣接班,孙子也可能是农场的第七代传人。金伯利的儿子小金伯利告诉记者,他喜欢从事农业,但他研究生毕业时,父亲还不想“退休”,他就先在艾奥瓦州大豆协会工作,平时偶尔回家帮忙。由于采用机械化耕作,4000英亩农场平时只有老金伯利一人打理,农忙时才请两三个帮手。

    小金伯利告诉记者,艾奥瓦州的全职农民年收入基本都在5万至7万美元,有些职业农民年收入可达到10万至25万美元。这比城市普通居民的平均收入水平高。美国人当职业农民,主要出于兴趣。农场里一般都配备大型粮仓,农民们使用生物技术培育出种子,播种机由卫星定位导航,将每个地块的土质和往年产出数据输入进去,设备会自动决定该播多少种子,该施多少肥。一些采用了先进传感器和移动技术的智能农场,农场主可以一边度假,一边通过网络监控田间地头情况,种地完全成为一种高科技的“技术活”。

职业农民不是有钱就能当
微软新掌门,不再吃老本
专卖小房子的美国老板
老板圈子里的“文化热”
于德翔,把特锐德打造成“铁匠铺”
网络理财,有馅饼也有陷阱
前沿新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