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于德翔,把特锐德打造成“铁匠铺”

在他看来,选人就是选材,企业文化就是烧红的炭火

本刊记者 黄滢 《 环球人物 》(

    人物简介

    于德翔,1965年生,中共党员。毕业于华北电力大学,高级工程师,清华大学EMBA。曾任河北电力设备厂副厂长、河北省电力公司技术发展公司总经理等职。现为青岛特锐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青岛德锐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

    在中国电气制造业,于德翔及其团队的崛起引人注目。

    2004年,于德翔带着20多人,创办了青岛特锐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下文称特锐德);2009年,特锐德成为深交所创业板首家上市企业,股票代码300001;2011年,清华大学成立专门小组,对特锐德持续跟踪研究;2012年,特锐德团队建设案例被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的案例库收录……

    作为国内最大的专业化箱式变配电设备研发与生产商,特锐德的产品占有率在铁路市场、煤炭市场和部分电力市场均为第一。在网上搜索“于德翔”,资料却少之又少。在他的世界里,一面是强势出击,一面是低调内敛。

    寻找市场空白点

    与国内同行相比,于德翔有着截然不同的商业理念。他说:“特锐德不太关注竞争对手,更多的是练内功,寻找市场空白点,施展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2004年,特锐德刚成立时,箱式变电站在国内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很多人不看好特锐德的发展前景,但于德翔认为,随着中国铁路事业的快速发展,箱式变电站市场广阔。“过去铁路对用电需求不大,《红灯记》中的铁路工人拿个信号灯挥舞指挥。可火车开得快了,就必须有红绿灯,高速铁路则全部依赖通信信号系统,必须有可靠电源。”

    事实证明,于德翔的预测精确无比。特锐德成立之后,中国铁路迅速迎来了第六次大提速和电气化改造。2004年,在铁道部的支持下,特锐德和济南铁路局联合开发铁路远动箱式变电站。所谓远动,就是应用通信技术对远方的运行设备进行远程的监视和控制。这种产品不被大型供应商重视,小型企业又不具备研发实力。于德翔带领几十名员工,凭着对产品的深刻理解和技术功底,在租用的一处四处漏风的老厂车间里反复实验,短短几个月就拿出了高品质样机。最终,产品获得专家们高度肯定,获得了订单。

    2006年,世界第一条高海拔铁路——青藏铁路供电系统招标。国内外知名厂商纷纷知难而退,特锐德则勇敢地承担了青藏铁路全线35千伏箱式变电站项目。2007年,特锐德和有关部门共同研发了首台高速铁路电力远动箱式变电站,使用于中国首条时速350公里的高速铁路——京津高铁上,并成为未来高速铁路的标准。随后几年,特锐德在高铁市场比重继续保持行业第一的高水平,市场占有率接近60%。

    2010年后,中国高铁行业总体建设施工节奏放缓。正当同行处境艰难时,特锐德却轻松实现由铁路向煤炭和电力市场的转型。城市电网的全面改造、煤炭开采的供电安全性,在于德翔眼中都是商机。他甚至还在谋划进军新能源,着手开发居民小区和企事业单位的汽车充电系统。

    “特锐德的发展是绕过所有企业,找到新路子。”于德翔说,“超前的研发技术和团队眼光,确保了我们能找到这条小路、直路。”

    做企业是唯一爱好

    和于德翔聊天,最大的感触是“直”。他不仅快人快语,对生活的要求也极其爽快——没有秘书、没有司机,一块欧米伽手表戴了5年,高于5折的头等舱机票坚决不买,身上穿的西装也才1000块钱。很多成功人士崇尚的高尔夫球,在于德翔看来也没什么高雅。他笑着说:“抡着个‘大锄头’,周围全是草,好像个农民。”他说,做企业是他唯一的爱好。

    于德翔的“直”,让他碰过钉子。  1988年,23岁的他从葛洲坝水电工程学院(现三峡大学)电气自动化系毕业后,被分配到河北电力设备厂任技术员。当时,他的师傅是车间主任,经常为工作而烦恼。有一次,师傅又在办公室里抱怨不想当这个主任,于德翔鼓足勇气说:“您不想干,给我干行不行?”师傅愣住了,说:“小于,这个我说了不算,得厂长同意。”第二天一大早,于德翔就跑去找厂长“要官”,被厂长骂了一顿,悻悻而归。

    20多年后,于德翔评价自己“不会含蓄,喜欢直来直去”。但正是凭着这股冲劲,当年的他很快被提为车间党支部副书记,后来又当上车间主任、厂长。31岁时,他已是系统内最年轻的处级干部。很快,他被省电力公司选中,调入总部,并把公司的多种经营企业搞得风生水起。

    2001年,河北省电力系统酝酿人事变动。于德翔有升迁机会,但要从独立运作的企业转到多种经营管理岗位上。“我是个改革型的人,喜欢创新,一直有一种从体制上走出去的愿望。”要不要辞职?于德翔征求了很多人的意见。同龄人都觉得他是个“神经病”,一些老领导却一致支持他出去闯闯。从此,“走路问老头”成了于德翔的人生信条之一。

    初创阶段,于德翔靠的是处处用心。他的身边人告诉记者,当年他在开拓市场时,心非常细,能记住所接触的每个人的生日。为了和采购方领导说上一句话,他可以在对方办公室门口饿着肚子等一天。于德翔说:“你什么都没有的时候,人家不相信你的公司、你的产品,相信的是你这个人。”

    特锐德能成功拿下创业板第一股,也是靠于德翔的凝聚力。2009年5月,特锐德的上市团队正准备冲击中小板,突然传来了创业板要开盘的消息。于德翔的争强好斗一下子就被点燃了,他当即决定放弃中小板,就争创业板!券商、律师、会计师、财务顾问都说不可能,来不及,但他认为,只要有一点可能,就要不惜一切代价去做。  

    为此,于德翔给上市团队开了次誓师大会。此后,深夜12点前没人离开过,一切都是快节奏的。有个证券公司的小伙子早上起床发现满脸是血,原来是晚上睡觉时从床上掉下来把头磕破了,自己浑然不知……就这样,特锐德第一个递交申报材料,第一个封卷,第一个通过发审会,第一个拿到批文。

    员工与企业是投资关系

    很多企业都会遭遇核心成员之间的矛盾,不少企业更是不敢轻易让高管的人数超过10人。特锐德却不同,从2004年到2013年,企业人数从创立之初的23人发展到超过1500人,公司核心高管决策团队有12人。

    解决团队成员思想问题,老党员于德翔靠的是民主生活会。每个季度,于德翔亲自召集一次民主生活会,所有高管都必须参加,主题是批评与自我批评,不能谈工作,只能谈思想和行为。会上,高管们可以拍桌子、摔门,甚至骂人,但一定要把自己做错事的思想根源拔出来。这样的会最长的一次开了9个小时。

    于德翔有时也会成为大家批评的对象。公司上市后,有段时间,于德翔成为企业家和媒体追逐的对象,被人四处拉去作报告、参加各种活动。大家发现,在特锐德总看不到于德翔的影子,于是几个人商定要批评一下他“脱离特锐德”的问题。在那次民主生活会上,几位“元老”回顾了特锐德创业之初的艰难,狠狠泼了于德翔好几盆冷水,最终把他拉回“家”来。

    经得起批评,心还不散。特锐德之所以有这样的优秀团队,得益于于德翔缔造的“铁匠铺文化”。他把特锐德比喻成铁匠铺,选人就是选材,特锐德文化就是烧红的炭火,把志同道合的人选进来,用文化反复淬炼,最终锻造出企业需要的人才。

    于德翔归纳,特锐德的核心竞争力有5个:优秀的团队、领先一步的创新、客户第一的价值观文化、精致产品、把控机会的能力,而这5点其实都需要人才去执行。多年来,特锐德一直坚持选用一流人才。于德翔说:“最怕人没有野心,没有想法。”他强调:“如果员工把精力、时间、需求投资到企业,N年之后会得到N倍的回报。特锐德股价最好的时候,公司里有7个亿万富翁。”

    2004年11月,于德翔和几位创业元老在一起,字斟句酌地制定了特锐德企业宣言。宣言中说:“素质创造人才与奇迹,精致赢得品牌及效益,朋友带来市场和友谊,特锐德让你我的理想成为现实。”如今,特锐德仍在坚守同样的理念。“理想成为现实”,不仅是于德翔个人的目标,也是特锐德全体员工努力的方向。

职业农民不是有钱就能当
微软新掌门,不再吃老本
专卖小房子的美国老板
老板圈子里的“文化热”
于德翔,把特锐德打造成“铁匠铺”
网络理财,有馅饼也有陷阱
前沿新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