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网络理财,有馅饼也有陷阱

吴桐 《 环球人物 》(

    2013年,互联网成了理财领域的一匹黑马。从余额宝开始,人们口袋里的钱不断滚入各种互联网理财产品里。

    作为先行者,余额宝坐稳了老大的位置,后来者想要分一杯羹,必须打出更诱人的旗号。2013年10月28日,百度首次推出理财产品“百发”,承诺收益率8%,短短几个小时,10亿元的认购额度就被投资者抢空。11月29日,天天基金网推出约定收益率7%的理财产品“财富债添利”,短短10分钟便达到募集规模上限1.5亿元。12月25日,网易推出“添金计划”,号称预期收益超过11%,5亿额度很快就被抢完……

    这些互联网公司推出的理财产品,背靠的是基金公司的货币基金。2013年,货币基金收益率平均在4%—5%。年末市场缺钱,货币市场收益率上升,这些货币基金的收益率短期内可以达到5%—7%。然而这几家互联网公司,竟然承诺给予7%以上,甚至超过10%的收益率,这钱从哪里来?

    以承诺收益率8%的百度“百发”为例,首轮发行采取买一送一的方式,即客户买一份基金,百度就同步买一份,两份产品的收益都归客户所有。第二轮“百发”虽然没有买一送一,但强调“由中国投融资担保有限公司提供担保,8%起有保障”,让人不由猜想,百度是否在自己出钱通过担保公司以赔偿金的方式发放收益。而网易“添金计划”则更加直白,直言自掏腰包给予相当于收益率5%的现金红包补贴。

    这一现象初看是个双赢模式,互联网大佬们把在其他行业屡战屡胜的免费加补贴政策,搬到了金融业,企图在互联网金融跑马圈地,复制其他行业互联网化的成功。而互联网金融的首批客户也尝到了甜头,分享到了不菲的收益。

    然而红火的背后,隐藏的却是很大的风险。尽管都是互联网公司掏腰包补贴,但互联网理财产品与其他互联网服务有着两大区别,使其蕴含着潜在的威胁:

    其一,运作不透明。现代金融监管的首要要求就是透明,具体到理财产品,资金投向、收益来源、收益的分配方式都要求透明。目前的互联网理财产品,资金投向是货币基金,收益分配与货币基金完全一致,这两方面做到了透明,但在收益来源上却并不透明。这里说的收益来源透明,并不简单地指收益从哪里来,而是要明确披露募集来的资金投资了哪些资产、获得了哪些收益。互联网公司自掏腰包补贴收益的做法,违反了收益透明的原则。而有些互联网理财产品只承诺收益率,却避而不谈如何实现,更是赤裸裸的不透明。

    其二,这种补贴模式不可持续。以目前多数互联网理财产品5亿、10亿、50亿的规模,财大气粗的互联网大佬们还补贴得起。但这种规模才是刚刚开始,尝到甜头的投资者会源源不断地把钱从银行转移到互联网金融。目前国内广义货币供应余额(M2)已超过100万亿元,如果互联网金融能够吸引5%的资金,以1%的收益率进行补贴,每年补贴的资金量将达到500亿元。到时任你是百度还是网易,都扛不住这样的补贴。拿余额宝来说,目前规模已经超过2500亿,倘若支付宝按网易的做法给5%的补贴,每年将耗费125亿元,而整个阿里巴巴集团2012年的年收入不过170亿元。

    带着这两大特点,我们不妨设想一下此类互联网理财产品的未来:一个投资产品,承诺远远高于市场水平的收益率,背地里却是发行方在贴钱。一开始进去的人尝到甜头,投入更多钱进去,同时也有更多人慕名而来。发行方很快把自己的钱贴光了,只好用后来的人的钱分红给先来的人,同时借先来的人得到的超高收益吸引更多人进来。然而,市场上的钱不是无限多,这种补贴方式是不可持续的。总有一天,这个投资产品的资金链断裂,所有还在其中的参与者都血本无归……听着是不是很耳熟?没错,当年的庞氏骗局就是这样。

    放眼国内互联网,各种免费和补贴充斥其中,已演化出“先免费,再找商业模式”这种以前不可思议的模式。在很多传统行业,这样做的确提高了效率,创造出了许多财富。但对于这种模式潜入金融领域,必须要非常小心。倘若不加限制地任由互联网金融“颠覆创新”,脱离传统金融业监管,终将酿成巨大的金融灾难,使数亿网民的财产毁于一旦。

职业农民不是有钱就能当
微软新掌门,不再吃老本
专卖小房子的美国老板
老板圈子里的“文化热”
于德翔,把特锐德打造成“铁匠铺”
网络理财,有馅饼也有陷阱
前沿新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