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钱学森一脉——

留得家风在 不怕闯四方

本刊赴上海特派记者 李荣刚 《 环球人物 》(

    “在乾嘉时期,嘉定钱氏曾是上海一带辉煌的学术世家,不过后来就渐渐没落了。如果现在要找嘉定钱氏的集大成者,那么非钱其琛莫属!” 说这话的人是著名学者钱定平,作为上海钱镠研究会的重要成员,他现在主要的工作之一,就是对钱氏家族进行研究。他告诉《环球人物》记者,要想了解钱氏家族的嘉定一脉,就必须得从我国著名的外交家、前外交部长钱其琛的家族开始探访。 

    是“开明”而不是“没落” 

    在探秘嘉定钱氏的过程中,记者采访了钱其琛之子钱宁。在交谈中,一个曾经成就辉煌的学术世家渐渐清晰起来。在清乾隆时期,嘉定钱家曾是江南最大的学术世家,其代表人物有钱大昕和其弟钱大昭,而钱其琛是钱大昕一支的后裔,他也是钱王钱镠的第三十三代孙,属“仍”字辈。钱大昕是清代著名的史学家﹑汉学家,留下了《十驾斋养新录》﹑《潜研堂文集》等逾四百万字的作品,被后世誉为与顾炎武齐名的“一代儒宗”。1993年,钱其琛为钱大昕的墓园题字,并为此后出版的《钱大昕全集》题词。 

    到了现今,很多学者和钱氏族人都说嘉定钱氏“没落了”,但为什么会没落,嘉定钱氏的近况到底如何,却没人能说得清楚。为此,记者和上海钱镠研究会秘书长钱武东一道,驱车40公里赶往嘉定区外冈镇,来到了嘉定钱氏祠堂的所在地。 

    祠堂大门紧锁,一位住在附近的顾姓老乡告诉记者,最初的钱氏祠堂早在天平天国时期就毁于大火,现在的这座是清朝时期复建的,里面基本没有任何当年的遗物。“这里还当过粮管所,后来为了搞旅游开发,钱氏祠堂才得以复原。”祠堂虽在,嘉定钱氏的族人却早已散落四方。在祠堂所在的小镇上,记者一家家走访询问,发现方圆10里之内,竟没有一家姓钱的,难道嘉定钱氏真的已经不复存在? 

    钱武东告诉记者,嘉定钱氏最大的特点就是崇尚开明和自由。在中国传统的家族观里,一家人宁可穷困一些,也不愿意分离。但是在嘉定钱氏家族中,很多人却会为了事业和理想远走他乡,这就是嘉定钱氏很少聚居的原因。但无论在其他省市还是海外,都活跃着相当数量的嘉定钱家人。钱其琛的父亲钱阶,就是为事业迁徙他乡的代表人物。 

    名校里的穷学生 

    20世纪初,钱阶因为学得电气机械知识,被李鸿章创办的天津电报局录用,但这份远在天津的工作却让他陷入了犹豫:按理说,刚成亲不久的他本应在老家过和和美美的日子,但眼前的这份工作却很有诱惑力,他不但能学以致用,说不定还有机会闯出自己的天地。最终钱阶决定背井离乡,带着新婚不久的妻子举家迁到天津,成为天津电报局的一名工程师。 

    因为通晓英语,钱阶的工资很高,仅次于当时的外国雇员。1928年次子钱其琛出生,给这个原本温馨的家庭更添了几分欢乐。在此之前,钱阶已有了一个儿子钱其珏,此后又育有一子一女,钱其璈和钱其灿(钱其璈是后来的天津市副市长、天津市政协副主席)。 

    儿时,钱其琛每天的首要任务,就是读书识字。“虽然我从未见过祖父,但从父亲的口中,我能够了解到他是个有学问、爱学习的人。”回忆起祖父,钱其琛之子钱宁表示自己的印象并不深刻,“听奶奶说,爷爷学过绘画,而且写得一手好字,酷爱书法。在跟随电报局在川东大山深处施工时,还临摹了许多石刻。” 

    钱阶的小家庭十分幸福,然而命运并没有一直垂青于他们。1937年钱阶病逝,使整个家庭陷入了困境。为了更好地扶育子女,钱其琛的母亲于1938年带着子女南迁上海,依靠积蓄、抚恤金以及宗亲的接济来维持生计。 

    “祖母出身书香门第,对学习非常重视,虽然那时家里经济紧张,但对子女的教育绝不懈怠。”钱宁说,在祖母的苦心经营和培养下,父亲于1942年考入了上海名校大同大学附属中学。 

    在学校里,钱其琛学业出众,每年都能拿到叔苹奖学金。1945年,钱其琛中学毕业。关于母校,他曾回忆说:“大同中学的三年,不仅树立了自己的人生观和确定了自己的政治方向,而且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影响到自己的爱好、习惯,甚至性格的养成。”1994年春节,钱其琛还特意在钓鱼台国宾馆会见了叔苹奖学金的创办者顾乾鳞夫妇,以示感谢之意。 

    作为一名外交家,钱其琛的英语造诣来自于其舅葛传的培养。葛传是我国英语教育界的先驱,有“英语活字典”之称,是《新英汉词典》、《英汉四用词典》的主要编写者之一。少年时代,每逢休息日,钱其琛都会到舅舅家学习英文,这为他日后走上外交道路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影响深远的家训 

    “我出生于1959年,是父母的第二个孩子。刚到学习的年龄,就发生了‘文革’。好在家里藏书很多,从父亲的那些书本中,我学到不少知识。”钱宁告诉记者,钱家世代都记得“读经传则根柢深,看史鉴则议论伟。能文章则称述多,蓄道德则福报厚”的家训,父亲就极爱读书,家里除了书还是书。“父亲也非常节俭,家训‘勤俭为本,自必丰亨,忠厚传家,乃能长久’,一直影响着我们。” 

    钱其琛对子女的教育很宽松,基本任他们按自己的意愿自由发展。“文革”结束后,钱宁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学习中文,毕业后供职于《人民日报》文艺部。1989年,钱宁以优异的托福成绩获得了密歇根大学新闻系奖学金,留学美国。 

    提起自己在美国度过的六年,钱宁津津乐道,他学业优异,还获得过“受欢迎讲师”的称号。1995年,钱宁选择了回国发展,“那年我已经35岁了,我曾在国内学习中文,又在美国读了新闻学。出于文化角度的考虑,我希望回到祖国。” 

    在钱家的家训中有这样一句:“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回国后的钱宁虽然仍想做一名记者,但却不想利用家庭关系来谋求职位,他最后在美国导师的帮助下,进入永道会计事务所(现在普华永道的前身)做了一名商业顾问。钱宁后来也曾说:“对于中国知识分子,依靠自我和经济独立,远比作出反抗社会的姿态或承担社会良心的角色更为重要。” 

    谈起父亲和家庭,钱宁告诉本刊记者:“读书、修身是钱家历来的传统。我要感谢我的父亲,他是个爱读书的人,也总是敦促我们要多读书,是他让我继承了钱家的这个传统。” 如今,钱宁是八维在线有限责任公司(中国亚马逊在线)的首席执行官,不仅面貌酷似父亲,在言谈之间,也透着一股子出自书香门第的内敛与儒雅。

编辑部的一场争论
寻访钱氏发源地
“继承家学 永守箴规”
国学世家,流芳两岸
“从牛到爱”踏实奋进
留得家风在 不怕闯四方
钱氏家族成功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