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钱穆一脉——

国学世家,流芳两岸

本刊赴江苏特派记者 陈 媛 《 环球人物 》(

    “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一代宗师”钱穆,1990年在台湾病逝后,究竟葬在了哪里?一个广泛流传的说法是:钱穆死后,经过海峡两岸钱氏家人的奔走,其骨灰终被迎回大陆,撒入茫茫太湖,以示“身后归家”。 

    蹊跷的是,当记者来到钱穆的故乡——江苏无锡七房桥村时,却无人知晓撒骨灰之事,也不知是否有墓地。只不过,一提起“一门六院士”(钱穆、钱伟长、钱易、钱俊瑞、钱临照、钱令希),当地人立即兴奋起来。 

    沿着太湖,记者从无锡寻访到苏州,终于在钱穆次子钱行的家中,找到了答案。“家父墓地就在苏州西山,并非是撒骨灰于太湖,而是永远守望着太湖。家父对家乡的感情,伴随了他漂泊的一生。” 

    大宅门的辍学弟子 

    如今的无锡七房桥村,钱氏人丁已经稀少。“大部分功成名就的,都迁到江浙的大城市去了”,留守在此的钱氏第36代孙钱煜把记者领进“怀海义庄”,介绍道:“当年,钱镠的六世孙钱进,因无意仕途,离开浙江,隐居于太湖。其后裔在无锡落地生根,建七宅大院,开七道大墙门,每个宅子都是七进院落,黑压压一大片房子,‘七房桥村’因此得名。元末明初,钱氏兴建‘怀海义庄’,这是一个家族慈善机构,以‘救灾周急,恤孤矜寡,排难解纷,兴学育才’为宗旨,确保家道中落的子弟也能读书。” 

    1895年,钱穆出生于七房里的长房——“五世同堂”之家。无锡钱氏有条家规:良田十万亩,每房儿子,均可分得一万亩;有了孙辈,则从各房儿子的土地里再分,代代沿袭。如此一来,人丁兴旺的长房,土地就越分越薄。到钱穆的父亲钱承沛时,“五世同堂”之家已日益贫寒。在钱穆的记忆中,家里值钱东西,全被盗卖一空,连一套雕刻着《西厢记》的24扇楠木长窗,都被拆下来卖了。 

    虽然穷,中过秀才的钱承沛却牢记“子孙虽愚,诗书须读”的祖训,送两个儿子钱挚、钱穆去读私塾。1906年,钱承沛劳累过世时,钱穆还不到12岁。除了按惯例让钱承沛的夫人蔡氏去“怀海义庄”领取抚养金之外,族人还纷纷劝道:“让大儿子钱挚去城里当学徒吧,也好养家。”蔡夫人哭着不肯答应:“我当遵先夫遗志,为钱家保留几颗读书的种子。”钱挚、钱穆两兄弟这才得以进入镇上的果育小学,就读新式学堂。 

    由于生活所迫,钱穆终究未能上大学。1912年,钱穆从南京私立钟英中学辍学回家,谋了一份小学教员的差事。在18年的教员生涯中,钱穆坚持自学,经、史、子、集无不涉猎。1930年,年仅36岁的钱穆发表了《刘向、歆父子年谱》,文中提出新旧儒学分界线,轰动了中国学术界。从此他和胡适被称为国学领域的“北胡南钱”。这位只有中学学历、自学成才的乡间教员,被礼聘到燕京大学当讲师。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甚至把一栋教学楼改名为“穆楼”。 

    无锡四贤:亲叔侄、宗兄弟 

    在钱家各领风骚的名人当中,钱穆和钱伟长是一对亲叔侄。1912年10月,钱穆的长兄钱挚添了一个儿子,他让弟弟取名,钱穆便取了“钱伟长”之名。在钱伟长的记忆中,和叔叔们一起读书、玩乐的时光最是难忘,他在《八十自述》中写道:“幼年生活虽然清苦,但每逢寒暑假父亲和叔父们相继回家,就在琴棋书画的文化环境中享受到华夏文化的熏陶……一到晚饭后,每天有一个小时的音乐活动,父亲善琵琶和笙,四叔(钱穆)善箫,六叔好笛,八叔拉一手好二胡。他们合奏时,祖母,母亲,婶母和弟妹都围坐欣赏,经常有邻居旁听。融乐的家庭及长辈的楷模,启迪着像我这样的年轻人,懂得要洁身自好,刻苦自励……” 

    1928年夏秋之交,钱穆的结发妻子因难产而死,孩子也未能保住。钱挚赶回家中帮忙料理后事,却因劳累过度,也撒手人寰。短短两个月,钱穆遭受了三丧之痛。此时,钱伟长还是16岁的少年,钱穆怀念长兄,对这个侄儿的生活起居、读书学习,也就格外关心。1984年,在分隔于两岸几十年后,钱伟长终于在香港见到了90岁高龄的叔叔钱穆。 

    无锡钱氏有句俗话:“东有七房桥,西有七尺场”。七房桥和七尺场,同宗不同支。当时,居住在七尺场的钱氏,也出了一个国学名人钱基博,和钱穆是宗兄弟。他的儿子就是钱钟书。1927年,商务印书馆要出版钱穆的《国学概论》,钱穆请钱基博写序,钱基博把此事交给儿子钱钟书。钱钟书一气呵成,钱基博读后一字未改。就这样,冠名钱基博的《国学概论》序言,竟出自一个十七八岁的青年钱钟书之手,不禁让人拍案叫绝。1948年后,钱穆辗转于香港、美国,并在1967年定居台湾,从此和家人隔绝于海峡两岸。1985年,钱钟书向钱穆发去了一封私人信件:“契阔暌违,忽五十载……旧国旧乡,望之畅然,而况于闻闻见见,庄生至言,当蒙忻许,渴盼惠来。”钱钟书盼望有生之年和钱穆再次相聚的情感,跃然纸上。可惜当时两岸隔绝,钱穆未能成行。 

    1990年钱穆在台北病逝,遗愿“身后归家”。其遗孀胡美琦专程回到大陆,在幼女钱辉夫妇和侄儿钱伟长夫妇的陪同下,花了一星期时间“找地”。最初,他们去了无锡马山,在那里眺望太湖,天水一色。胡美琦对钱辉说:“这里固然好,却富帝王之气,你父亲只是个读书人,恐不适合。”接着,到了离七房桥不远的鸿山,这里有吴泰伯墓、梁鸿墓、孟光墓。胡美琦说:“鸿山虽好,却有古迹,你父亲怎能占去一席之地呢?”最后到了苏州吴县的西山,胡美琦才欣喜道:“此处临近太湖,与你父亲台湾住所外的风景相似。”墓地就这样选定。1992年1月9日,钱穆骨灰归葬西山。 

    钱穆去世了,但钱穆一脉的精神仍在。钱行说:“至今,我们家的孩子只要是考到国外去,都会获得继母赠送的一笔‘启动费’。”

编辑部的一场争论
寻访钱氏发源地
“继承家学 永守箴规”
国学世家,流芳两岸
“从牛到爱”踏实奋进
留得家风在 不怕闯四方
钱氏家族成功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