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钱学森一脉——

“继承家学 永守箴规”

本刊赴浙江特派记者 李鹭芸 肖 莹 《 环球人物 》(

    自钱永健获2008年诺贝尔奖消息传出后,其堂叔钱学森家就成了媒体追踪的热点。 

    记者联系钱家时,钱学森的儿子钱永刚告知:“在家休养的父亲听到永健得奖的消息后,很是高兴,并表示祝贺……永健虽然出生在美国,但他父母都是堂堂中国人,因而此次获奖既是中国人的光荣,也是我们钱家人的光荣。” 

    海内海外同家训 

    钱永刚是钱学森唯一的儿子,现为解放军总参研究机构高级工程师、上海交通大学兼职教授,长期从事计算机软件系统的研制工作。他向记者详细介绍了自己家和钱永健家的关系,以及作为钱氏一脉的相关情况。 

    原来,钱永健的父亲钱学榘(同矩)与钱学森为同一祖父。因钱学榘家中道没落,作为叔叔,钱学森的父亲钱家治(即钱均夫)便负担起了钱学榘姐弟的学费。后来,钱学榘和钱学森两人一起从上海交大毕业,并赴美国留学。钱学榘与钱学森虽说是堂兄弟,关系却不亚于亲兄弟。在美国求学期间,两人成绩都非常优秀,毕业后又都从事航空研究。经历一番波折后,钱学森于1955年回到祖国,而钱学榘则留在美国。凭自己的努力,钱学榘此后曾担任过美国波音公司的总工程师。此外,钱学榘的三个儿子(钱永健行三)也都是美国的科学家。钱永健的哥哥钱永佑是神经生物学家,曾任斯坦福大学生理系主任。两兄弟一度在一起工作,上世纪90年代,他们双双成为美国科学院院士。 

    钱永刚介绍说:“自打老爷子(钱学森)回国后,我们两家一度好多年中断了联系。尼克松访华后,钱学榘夫妇曾携子女几次回国探亲,两家人又有了交往。由于当时我在部队,无缘见面,不过我妈妈与永健他们都挺熟。” 

    据悉,作为吴越钱氏宗脉发源地,杭州钱氏历代名人辈出。钱弘俶的弟弟钱俨,是宋初著名学者;清代篆刻名家钱松,以及后移居台湾的有机化学家钱思亮父子等,皆属杭州(武林)钱氏一脉。其中,当今最为著名的,应数钱王第32、33代孙——钱均夫、钱学森和钱学榘一族。 

    “其实,从我们的名字中,就可以看出家族渊源来。”钱永刚告诉记者,由于钱氏家族支脉较多,故到了近代,他们这一支又立了一条新家规:“继承家学,永守箴规。”并规定,从钱王第30代孙开始,启用新家谱———这八字箴言既为家训,又是辈分。子孙均按照“继、承、家、学、永、守、箴、规”这八个字往下排辈分,取名字。“所以,永健的子女,至今还都是按照这个原则中的‘守’字来取名的。这也说明,他们虽定居美国,但观念上仍深深受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 

    少年钱学森并非“神童” 

    记者再次见到钱永刚,是在杭州西子湖畔的钱王祠。他是应邀参加外公蒋百里将军逝世70周年纪念活动的,并特意到钱王祠瞻仰祖先。在从杭州赶往临安的路上,说起家教,钱永刚感受良多。 

    在钱学森幼年时,是父亲钱均夫首先向他开启了人生与智慧之窗。钱学森后来常说:“我的第一位老师是我父亲。”博学多才、谦恭自守的钱均夫,营造了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与求实精神,这对幼年钱学森的成长至关重要。钱学森的母亲章兰娟,是杭州富商的女儿。她性格开朗,心地善良,聪颖过人,富有想象力。尤其是她的计算能力和记忆力极强。 

    或许,钱学森人生观的启蒙来自父亲,而其惊人天赋,则是来自母亲的遗传基因。 

    在钱学森 3岁时,就有非凡的记忆力,能背诵上百首唐诗、宋词,还能用心算加减乘除。邻居传言钱家生了个“神童 ”。5岁时,他已可读懂《水浒》。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都是他心目中的英雄。有一天他对父亲说:“英雄如果不是天上的星星变的,那我也可以做英雄了。”父亲高兴地说:“你也可以做英雄。但是,必须好好读书,努力学习知识,贡献社会。” 

    在读小学时,男孩子最喜欢玩纸折的飞镖。每次比试,总是钱学森扔得最远,投得最准。同学们向他“请教”,他说自己折叠的飞镖有棱有角,特别规正,所以投起来空气阻力小,飞得远。小小年纪居然领悟一些空气动力学的常识,使老师也惊叹不已。20多年后,钱学森果然成了国际知名的力学和空气动力学家。 

    对于这些说法,钱永刚并不完全认可。他说父亲小时候并非“神童”,甚至不是那种每次考试拿第一的尖子生。但祖父对父亲的教育和影响确实是不容忽视的。 

    每到钱学森放寒暑假之前,钱均夫便开始忙碌起来,早早地为儿子设计好了假期的“活动方案”。暑假,他或是找人带着钱学森到郊外去,学习如何识别矿藏,接触一些地理知识;或是让钱学森自己去野外抓蝴蝶,回家查资料,做成标本。寒假来临,他会请朋友或找个老师,教钱学森画画……念完中学时,口琴、摄影这些在同学看来很遥远的东西,钱学森都已经略知一二了。 

    不过,钱永刚说,他爷爷对父亲的教育,和现在的家长一味地让孩子学专长,动不动要求孩子这个考级、那个拿证书相比,是大不相同的。关键在于爷爷的初衷是毫无功利心的,他不在乎儿子学得怎么样,只在于给他提供些机会训练逻辑思维和接受艺术熏陶。 

    “身教”的力量深入骨髓 

    当记者询问钱学森教育子女有何“秘诀”时,钱永刚的回答却有点出乎意料:“如果说我们家有什么教育秘诀的话,那就是‘不教育’。我们家要说‘言传’,几乎没有,主要靠‘身教’。‘身教’的力量更能深入骨髓。” 

    钱永刚说,父母都是大忙人,没有太多的时间教导他们。他和妹妹从小到大,主要是看父母怎么做自己就怎么做。父母也从来不会跟他们说你要这样或者不要那样,而是用做人做事的方式自然而然地影响孩子。 

    大约上初中时,有一次,家里的厨师很郑重地对钱永刚说:“你父亲是个有学问有本事的人。”钱永刚当时就说:“这还用你说,我当然知道了!”但厨师接着解释的话却让钱永刚记一辈子:“你看你父亲每次下来吃饭,都穿得整整齐齐,从来不穿拖鞋、背心。这是他看得起咱、尊重咱!”钱永刚从此也向父亲学习,至今保留着吃饭要穿戴整齐的习惯。 

    父亲的治学态度对钱永刚的影响更大。钱永刚回忆说:“有一年夏天,我刚搞完一项研究,准备好好休息几天。就在我路过父亲的书房时,发现他老人家正满头大汗地趴在桌子上研读,那认真程度当时就让我备感自愧不如……他再次用自己的行为告诉我什么是永不停步,什么叫活到老学到老。” 

    在和钱永刚的交流中,记者突然悟到了一个问题,就向他求证:“从你的祖父到你,你们三代都是出国留学人员,学成后又都回国效力,这是不是也和家教有关呢?” 

    “应该是的。1904年,我祖父作为中国第一代留学生,考入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主修教育学。当时他认为只有教育才能改变中国落后挨打的命运。‘辛亥革命’前夕,他笃信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觉得‘兴教救国’的时机已经到来,就毅然选择了回国。”钱永刚说起祖父,不禁肃然起敬。随后,他还给记者讲述了父亲当年出国时的一个细节。 

    1935年8月,钱学森依依不舍地告别了母亲,在父亲的陪伴下,来到上海黄浦江码头,登上“杰克逊总统号”美国油轮。一声凄厉的汽笛长鸣,钱学森随父亲走出船舱。钱均夫抖动着双手,从衣袋里掏出一张纸条,郑重地塞到儿子的手里:“这就是父亲送给你的礼物。”说罢,老人快步走下舷梯。钱学森怔怔地望着父亲的背影,直到消失在出口处,这才连忙打开手中的纸条。只见上面写道: 

    人,生当有品:如哲、如仁、如义、如智、如忠、如悌、如教! 

    吾儿此次西行,非其夙志,当青春然而归,灿烂然而返! 

    ——乃父告之 

    钱学森不禁潸然泪下,默念着父亲的临别教诲,在心里说:“我尊敬的父亲,您的教诲,儿子铭刻在心,您老人家尽管放心吧!” 

编辑部的一场争论
寻访钱氏发源地
“继承家学 永守箴规”
国学世家,流芳两岸
“从牛到爱”踏实奋进
留得家风在 不怕闯四方
钱氏家族成功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