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上,在涉及工厂、工会、工人的重大问题上,在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上,工人日报不回避、不躲闪、讲真话,不断创新方法手段,努力实现新闻本质的回归,打造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原创作品,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工会故事,讲好中国工人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做好新闻舆论工作必须遵循新闻传播规律。我们今天所从事的新闻工作,是一门规律性很强的科学,尤其在媒体融合发展的背景下,充分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循规律,才能使我们的报道在社会舆论中抢占先机,发挥最大效用,从而不断提升主流媒体的影响力。
关注热点:事件切入、引导舆论、凝聚共识
在万物皆媒、万物互联的今天,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有摄像头,人人都是发布器,社会热点事件往往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扩散。作为主流媒体,这个时候如果选择远离热点,就意味着自我边缘化。
必须深刻反思的是,主流媒体在关注热点直面问题方面,即便是在纸媒时代,有时候做得也并不好。回避矛盾,僵硬乏味,千篇一律,自说自话,这些问题始终程度不同地存在着。而在新媒体环境下,面对共同的“影响力焦虑”,往往又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平台、渠道上,似乎影响力不够都因为平台之困、渠道不畅。渠道、平台当然重要,到达率确实是个大问题,但我们似乎更应扪心自问:登在报纸上没人看的东西,放在那些平台渠道就有人看、就有影响力了吗?
在实践中,工人日报社编委会愈来愈深刻地认识到:坚持内容为王,把内容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必须尊重新闻规律,努力实现新闻本质的回归。面对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要做到不失语、不回避,直面热点、及时介入,还原真相、回归常识,引导舆论、凝聚共识。这是我们增强话语权、提升影响力的重要着力点,也是我们办出特色、体现优势的题中应有之义。
获得中国新闻奖文字系列一等奖的作品《为什么2元钱的“救命药”没有人做?》就值得我们认真总结。这组报道包括4篇消息,是由报社融媒体中心和要闻部的编辑记者共同策划、共同组织完成的,可以说,这是一个媒体融合的产物。据主创人员介绍,这组报道的线索来自于新媒体——在一个群里,一位白血病患者急寻救命药的消息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尽管各地媒体的热心人鼎力相助,但4天过去了,患者还是没有凑齐急需的廉价救命药。在积极帮助患者找药的过程中,记者意识到,这不是一起简单的事件——那么多媒体自发联动,还是没有帮助凑齐药,反映的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社会热点难题。记者没有回避,没有当围观者,也没有停留在表象,而是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究。他们从新闻事件入手,将个案与现象相结合,采访了药企、医院以及患者等各方面人士,从不同视角审视“难买廉价药”这一现象,廉价药投入少、生产难等一系列问题便陆续呈现在读者面前:一种廉价针剂停产,媒体网友全国寻觅4天——人们发问为什么2元钱的救命药没有人做?在网上,许多网友发出呼吁,别让廉价药消失;记者探访北京部分医院和药房,发现廉价药渐行渐远;一些业内人士建言献策,让廉价药重回“寻常百姓家”……
这组报道的另一个重要收获是,在策、采、编、发几个环节实现了流程的优化,更强调交互性和用户意识,其内容结构、话语方式更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民生。尤其是,报道引起了普遍关注,社会各方积极寻找破解之策,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建议,比如呼吁政府放松对廉价药的价格限制、允许药企适当调节价格,改进药品招标采购方式,涉药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通过深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破除以药养医,提高医务人员使用廉价药的积极性等等。
直面热点、及时介入,从发现问题、探寻原因再到给出解决路径,这组报道采访深入、层层推进、有始有终。也正因为如此,不少网友评价说,这组报道廓清市场迷雾,批评不当做法,对深化医药改革具有现实意义。
维权在线:服务“三工”、追求权威、体现担当
关注“三工”,“三工”关注,是工人日报最鲜明的特色。一直以来,我们找准自身定位、瞄准目标对象需求,报道了大量发生在“三工”领域的新闻;与此同时,我们还以“三工”的视角、价值观,去判断、编采他们所渴望知道、应该知道的新闻,使报道更有针对性、更具社会影响力。
实践证明,主流媒体的影响力往往能在舆论监督过程中得以凸显。通过事实准确、分析客观的报道,触及公众痛点,直击现实中的假丑恶,揭露被蒙蔽的真相,是让公众对其内容产生认同、信任和依赖感的有效途径,关键是要把握好度,要坚持改进工作、解决问题、重在建设。在劳动关系多元化、复杂化的今天,工人日报不仅是广大职工工作生活的同行者和关注者,更是各地各级工会组织主动维权、依法维权、科学维权的记录者和传播者。因此,我们尤其注重把职工冷暖放在心上,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为职工合法权益鼓与呼。一大批反映新动向新趋势的维权动态新闻、典型的案例剖析、优秀的工会干部典型、权威的维权法规解释等,构成了工人日报维权报道的庞大阵容,在职工群众中产生了深远影响。
前不久刊发的一则消息《过去被欠工资,现在被欠工资卡》就很说明问题。这篇报道源于记者的一次“例行采访”,一位老工会人的一句感慨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农民工工资由银行代发,最后包工头却成了银行卡的直接掌控人。”
这位老工会人谈起了一起跨省欠薪案:某公司承建的项目,一名包工头以挂靠另两家公司的名义分包两处劳务工程,先后组织60余名农民工进场施工。项目部根据有关规定要求所有项目农民工办理个人银行(工资)卡,并对农民工工资进行统一拨付。然而,包工头却将农民工个人工资卡集中收回、私设密码、自行支配,很多农民工甚至不知晓办卡情况。
“过去被欠工资,现在被欠工资卡”,记者意识到,这是农民工欠薪维权的新动向。随后的深入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类似情况在多地建筑领域劳务用工中十分普遍。最终见报的稿件,从新闻事件入手,详述来龙去脉的同时,揭示“政府部门出台的治理欠薪新举措遭遇新问题新挑战”。在报道的结尾,借业内人士之口提醒,农民工因权益意识淡薄而任包工头摆布仅为表象,根本原因在于“工程招投标以及用工管理等仍未实现真正的科学规范化”。
这条独家新闻刊发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多位中央领导同志、相关部委负责人先后作出批示。报道在推动问题解决的同时,也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应,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为职工合法权益鼓与呼,既要关注新动向,也要关注“老问题”。获中国新闻奖消息三等奖的作品《12元高温津贴竟被克扣9元》,关注的就是个“老问题”,而且写的是个总赔偿额仅846元的“小案”。
在“火炉”武汉,劳动者冒着酷暑挥汗如雨,本就标准不高的高温津贴还要被克扣——每天12元津贴,被扣了9元,少发了一个月。多数劳动者选择了沉默,个别离职人员与原单位对簿公堂才拿回本应属于自己的津贴。这篇报道反映了监管缺位、劳动者维权艰难的现实,也彰显了劳动者权利意识的觉醒。刊发之后,引起了当地人社、安监等部门的注意,并制定了关于高温下劳动保护的清查整顿措施。
坚持问题导向,强化理性、建设性,注重事实,以理服人,解疑释惑。工人日报的维权报道很好地发挥了舆论监督的作用,彰显了主流媒体的社会责任,并以其贴近性、针对性、权威性得到各级党政部门和工会组织的肯定,受到职工群众的喜爱,报纸也因此获得了更高的认知度、更大的影响力。
媒体融合:精准定位、创新手段、扩大影响
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本身就包含着提升传播力、影响力的目标诉求。而从更高层面看,这既是中央的要求,也是传统媒体自身变革图存的必由之路。近几年来,我们深切地认识到,如果还沿用一成不变的传播范式、生产流程、议题设置、话语体系、表达方式、技术手段、效果反馈,必然很难跟上时代发展的节拍。
因此,我们主动适应急剧变化的传播生态,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创新传播手段,完善体制机制,推动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有效整合,探索流程再造,确立以用户、受众为中心的指导思想,积极探索新媒体考核评价机制,努力打造各具特色的融合产品和新媒体品牌,朝着建设新型主流媒体的目标迈进。
目前,我们利用全媒体平台,实现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互动传播,发挥传统媒体深度、权威的优势与新媒体快速、多元的特点,形成了具有“三工”特色的主流价值传播矩阵。
在具体操作上,我们主要抓了两个环节:
一是在重大报道、重要时间节点发力。在党的十九大报道、全国两会报道、“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重大报道活动中,我们加大力度,探索创新报道机制,运用中央厨房模式或项目制,紧扣会议主题,原创了大量的融媒体产品。比如,十九大期间,工人日报微博推送的《9张图,带你回顾上午十九大开幕的神圣时刻》,点击量超过3760万次,成为“现象级”报道;视频作品《为十九大打CALL 在华外国人盛赞中国成就》,点击量上百万次;说唱歌曲《产业工人·超级工程·中国梦》,以别具一格、时尚超酷的视频生动诠释了产业工人的智慧与力量、自信与豪情,点击量达105万次,100多家网络媒体转播转载。此前在工人日报微博平台上诞生的爆款“脱下工装、惊艳时光”,微博阅读量超过2000万。
二是在精心制作“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鲜活产品上下功夫。媒体融合时代,信息供应更加丰富,同时也存在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问题。对于主流媒体来说,必须始终尊重新闻规律,走向新闻本质的回归。因此,在“常态”操作中,我们围绕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工会故事、讲好中国工人故事,倡导和鼓励一切有利于内容提升的改革创新,各部门、各板块围绕内容建设选择侧重点,以局部突破带动整体求变求新。报道内容上更加注重均衡性,实现方式上注重引导、注重互动,特别是努力探索更多打破部门界限、合理配置资源的做法,根据报、网、微、端等受众、用户的不同阅读爱好,有针对性地采写、制作、推送不同形式的新闻精品,提供个性化信息产品和内容服务,通过提升服务能力来扩大影响力。
经过几年的努力,工人日报在推进融合发展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也清醒地认识到,与许多传统媒体一样,我们还面临着不少的困难和挑战,困局待破,难题待解。比如,作为传统媒体所办的新媒体,其目标定位、品牌塑造如何更加清晰、更加有力?再比如,“一次采集、多次分发、多种产品”的融合要求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实现?在技术引领变革的时代,技术驱动之路如何经济高效、可持续?各类人才资源的管理如何融合?从业者自身的角色又如何融合?所有这些,都需要我们始终尊重新闻传播规律,需要我们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需要我们用实践作答。
(作者刘家伟系工人日报社总编辑;沈刚系工人日报社要闻部副主任)
责任编辑:冷 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