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思路“突围”,做好“家常菜”

● 蒋廷玉 《 新闻战线 》(

    摘要:常态报道关系到媒体整体报道质量和日常报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思路“突围”,多维度着力,在求新、求深、求重等方面下工夫,就可以有效增加常态报道的“重量”,出新出彩。

    关键词:常态报道     突围     多维度着力

    相对于重大主题、重大典型、重大活动报道,常态报道没有那么“抢眼”,但却是媒体的“家常菜”,也是各“条口”记者的主要产品。常态报道能否经常出彩,直接关系到媒体整体报道质量和日常报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

    如何让常态报道出新出彩?这是摆在每个“条口”记者面前的“考题”。笔者在一线从事教育新闻报道工作多年,在求解“考题”方面做过多方面的努力和尝试,感受颇深。

    会议报道不能被“套路”套住

    各种各样的会议是“条口”记者日常报道的重要新闻源,然而,重要的新闻源不等于一定能写出像样的新闻稿。把会议新闻资源转化成有分量的新闻产品,需要记者睁大“新闻眼”,开动“新闻脑”,不满足于按“套路”写会议报道。如此,即便是“规定动作”会议,报道也能够出新出彩。

    2014年12月18日,江苏省政府召开部分县(市、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会,按照常规,笔者只要写一条题为“省政府召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会”的400字消息,报道一下分管副省长在会上提的工作要求就可以了。但在听会过程中,笔者发现,此次会议不同寻常,分管副省长在听取与会的11个县(市、区)政府“一把手”工作汇报后,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指名道姓直言这些地方“短板”,让现场的“一把手”们深受触动。

    副省长“锐利讲话”的背景是,江苏正在力争每一个县(市、区)都能够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此目标一旦实现,江苏将是全国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全覆盖第一省,惠及城乡每一个孩子,所以任何一个存在“短板”的县(市、区)都不能拖全省后腿。如此有新闻性、重要性的会议,仅按“套路”写个程式化的短消息未免太可惜,但不按常规发稿很可能“吃力不讨好”。

    在会场及回单位的路上,记者反复掂量思考,最终决定打破常态,出新报道内容与报道方式。成稿1500多字,采取目击式写法,从标题到内容都不同于常态的会议新闻报道,肩题是《江苏义务教育基本均衡攻坚“最后一公里”》,主标题是《11个未达标县区逐一“过堂”》。稿件刊出后颇受好评,多个有影响力的网媒予以转载,后被评为2014年度江苏教育新闻奖一等奖。

    近年来,我多次尝试“规定动作”会议报道出新出彩,对深化、亮化会议主题,服务政府“教育大局”,增强报道的关注度和影响力,产生了积极效果。

    多维度挖掘深度报道“隐性选题”

    全媒体时代,众声喧哗,具有释疑解惑、舆论引导、明辨是非等功能的深度报道,格外受到传统媒体特别是党报的重视,在常态报道中扮演着“中流砥柱”的角色。那么,深度报道选题从何而来? 

    “显性选题”无疑是首选。就教育而言,有很多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比如学前教育“入园难、入园贵”,义务教育“择校”问题,“应试教育”扼杀孩子创造力问题,在职教师“有偿补课”,校外“辅导班”疯狂问题等等。此类热点难点问题是深度报道的天然选题,各类媒体都会加以关注。笔者想说的是,深度报道除了“显性选题”外,还应注重挖掘一些有关注价值又相对“隐性”的选题,以拓展深度报道面,给常态报道“加分”。

    从政策“调控点”挖掘。教育部门发布的新政,媒体可以简单传递,做成信息类报道,也可以“深挖一揪”,做成深度报道。2016年6月,教育部宣布失效一批规范性文件,其中包括《关于继续实施“985工程”建设项目的意见》《关于印发高等教育“211工程”三期建设规划的通知》等,这意味着我国将不再实施“985”和“211”工程。此举意义何在?取而代之的将是什么?作为高教大省,江苏的读者对此颇为关注。我和同事就此采访了省内的大学校长、高教研究专家等,写出了“江苏视角”的深度解读报道《破除身份固化,更快赶超“一流”》,以其鲜明的针对性、导向性产生了较高的关注度。今年4月采写的深度报道《“双一流”引才,拒绝恶性竞争》,则是从江苏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人才引进工作的通知中捕获的选题,因发人所未见,言人所未及,见报后产生较大影响。

    从工作重点中抓取。政府部门的一些“重头工作”,其意义社会未必知晓,记者如果能够对此进行解说,既有助于增进社会了解,也能为日常报道添彩。2015年4月29日刊登在新华日报品牌栏目《新华观察》的《大学章程,助推学术“去行政化”》,就属于这种情况。当年4月初,省教育厅公布了首批15所省属高校章程,第二批近40所高校章程也进入“审核程序”。按照教育部确定的时间表,凡是在规定范围的高校均要完成章程制定和核准工作。高校如此密集制定推出章程,前所未有。对此,业内外都不乏疑问:大学章程究竟有何用?章程对社会关注的高校学术事务“去行政化”会有实质性帮助吗?笔者就此多方调查采访,写出了上述释疑解惑的深度报道,被多家网络媒体转载。

    从举措追踪中收获。政府部门的一些“得意之作”实行一段时间后,记者如果能对实际效果进行追踪,也能收获不错的深度报道。2010年江苏在全国首推产业教授,由相关部门联合聘请企业老总兼职高校教授,这一创新之举实施几年下来效果如何?2016年笔者独家进行了追踪采访,写出了《产业教授名副其实还需“合力”》,这篇报道既讲成绩又指出问题,稿件在新华日报名栏目《新华调查》刊出,以其对问题关注的客观性、建设性受到主管部门肯定。

    “转换角度”工作性报道写出“温度”

    工作性报道,每个“条口”记者都会遇到。由于报道的是政府或部门的某项工作,往往新闻性较弱,容易写得“难看”而不受待见。然而,工作性报道如果能“转换角度”,努力淡化“工作味”,增强新鲜感,注重写出“温度”,照样能新人耳目,产生较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笔者写过多篇教育工作性报道,《为城乡每个孩子人生出彩“奠基”》是其中之一。2015年,江苏教育工作的一大“重头戏”是所有县(市、区)全部要通过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国家督导认定,年初该目标写进了省政府工作报告。在国家教育督导检查组对江苏进行“国考”时,省教育主管部门希望新华日报能够配合采写一篇全面反映“江苏作为”的工作性报道。如何把政府“教育中心工作”精彩地呈现出来?笔者煞费苦心。

    跳出“工作视角”,让报道有“温度”。作为聚焦政府“教育中心工作”的报道,如果从政府“怎么做”切入,难免会因工作性强而缺少吸引力。而换个角度,从受益人入手,效果就大不一样。报道第一部分“656万孩子‘学习条件一样好’”,从孩子开心上学镜头写起,鲜活地展示了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创建工作给偏僻农村学校带来的可喜变化。报道因为“接地气”而有了“温度”,让受众感到非常可亲可近,阅读的距离感大大缩小。

    淡化“宣传味”,追求新闻感。这篇报道意在全景式宣传江苏为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全覆盖所作的努力,但是如果“宣传味”太重,受众容易反感,而多用新闻事实说话,会产生“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为此,在写稿过程中,不论是谋篇布局、大小标题提炼,还是材料选取、语言表述,笔者都很注重新闻化处理。

    微观与宏观有机结合,处理好点与面。全省性的教育工作报道,在取材上需要注意处理好点与面的关系,只写点而缺少面不足以反映整体情况,而过多写面,则会失之空泛。这篇通讯在点的选取上注重多点,报道中出现的有名有姓的新闻当事人和相关人员就有十几个,同时又充分展示了宏观布局及举措,点与面有机结合,从而增加了报道的广度、厚度和深度。

    稿子见报后,人民网、中国网、新浪、搜狐、网易等网媒纷纷予以转载。该报道也因出彩受到多方好评,获得2015年度江苏教育新闻奖一等奖。

    以“重量”助力“四季歌”报道出彩

    开学季、毕业季、高考、中考、儿童节、教师节……有关这类循环往复的节点报道,在业界被称为“四季歌”。“岁岁年年花相似”,“条口”记者见多了,难免会缺少新鲜感。但只要肯动“新闻脑”,不难克服“审美疲劳”,写出“年年岁岁人不同”的亮眼好新闻。

    以问题意识助力。以“六一”儿童节为例,2016年,在问题意识引领下,笔者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那些父母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跟着父母进城的流动儿童以及残疾儿童如何过节,了解他们的期盼,并发动两位年轻同事一起参与,采写出《儿童节,“触摸”特殊儿童的期盼》这篇有分量的调查性报道。2017年儿童节,同样带着问题意识,笔者又和同事采写见报《别让“提前学习”剥夺童年快乐》这篇抓问题的报道。这两篇抓问题的“四季歌”类报道,均入选本报日评好稿,产生了不错的反响。

    以民生情怀助力。2017年高校毕业季,不时有媒体报道师生们的各种离情别绪。笔者感到,“毕业情”固然有关注价值,而那些来自贫困家庭的大学生毕业出路,更值得关注。在一片惜别声中,笔者联系采访了几所高校的毕业贫困学子,写出了《毕业季,带着满满的收获启航》这篇充满正能量的励志报道,见报后被网媒广泛转载。

    以资源整合助力。每年高校开学典礼上的校长寄语、毕业典礼上的校长临别赠言等,从新闻视角看有报道价值,但报道单个校长的寄语或临别赠言,容易显得单薄,稿子往往也只能做成“豆腐块”,而将多位校长的寄语或临别赠言亮点集成在一起,报道的“重量”就会很不一样。近年来,笔者在采写此类报道时多次整合资源,有效增加了报道的力度和思想含量。

    (作者系新华日报科教卫部副主任)

    责任编辑:祝晓虎 

“德政”与“速邮”
思路“突围”,做好“家常菜”
传统媒体的正向社交化传播
经济报道:从“常闻习见”到“喜闻乐见”
地方台电视文化专题节目的困境及应对
挖掘光阴的故事 记录时代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