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数字时代记者还须“网勤”

——从采访案例看“网络报料”的重要意义

● 赵 晖 《 新闻战线 》(

    摘要:技术的进步和网络社区的发展,为记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获取信息的渠道,并由此带来采访、编辑模式的巨大改变。虽然这种改变尚处于“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状态,但只要细细观察就能发现,网络正在新闻采编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传统媒体工作者而言,在腿勤、嘴勤、手勤之外,“网勤”也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项基本功。

    关键词:网络报料     记者网勤     纸媒转型

    腿勤、嘴勤、手勤,是传统媒体对一个合格记者的基本要求,常有老记者告诫年轻同事:“新闻是跑出来的”。然而随着社交媒体快速发展,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传统的新闻采集渠道、写作规范、编辑模式等都面临巨大挑战。仅仅靠勤快的“跑动”,传统媒体、特别是纸媒,已经无法与新媒体竞争。

    今天,技术的进步和网络社区的发展,为记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获取信息的渠道,并由此带来采访、编辑模式的巨大改变。虽然这种改变尚处于“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状态,但只要细细观察就能发现,网络正在新闻采编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传统媒体工作者而言,在腿勤、嘴勤、手勤之外,“网勤”也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项基本功。

    “冷”下来的热线电话

    几乎每一份报纸,都把新闻热线的号码印在头版最显著的位置,从中可见其对于报纸采集新闻的重要意义。在一些都市类媒体,来自新闻热线的报料,在每天的新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南方一些大型都市报甚至设立了接线中心,24小时不间断接受读者的咨询和报料。

    所谓“其兴也勃,其亡也忽”,仿佛就在一夜之间,各传统媒体的新闻热线就“冷”了下来。据无锡日报民生热线部的统计,今年以来无锡日报新闻热线平均每天接到的电话数量只有寥寥一两个,有时甚至出现“零记录”,这与几年前每天数十个电话的盛况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同样的现象,也出现在同城的许多都市类媒体。热线电话数量的急剧下降,导致传统媒体出现“信息饥渴”,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每天的稿源不足,缺乏经验的年轻记者报不出选题。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量的社会新闻线索出现在了互联网上,特别是近年来兴起的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以及一些地方的热门网络论坛上,常有重大新闻线索“露面”。与传统的热线电话报料相比,网上的线索更加丰富、及时,许多内容具备成为重大“话题”的潜质,是不可多得的新闻“猛料”。但同时,由于网络世界的虚拟性和复杂性,很多新闻线索真假难辨,给记者甄别带来了一定难度。

    “网络报料”成就新闻精品

    随着我国网民数量不断增多,网络已毫无争议地成为“第一接触媒介”,任何人通过移动互联网都可以方便快捷地向他人传播信息,轻而易举地实现“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对任何人”进行传播,完全突破了传统主流媒体的话语权壁垒。作为应对挑战的诸多举措之一,国内许多主流媒体首先在获取信息、采访操作、编辑模式等方面作出改变。其中最为成功的案例之一,就是中国青年报2012年9月19日刊出的“冰点特稿”——《拐点》。

    2012年9月15日,在陕西省西安市发生了大规模反日示威游行,并出现了打砸日系汽车的违法行为。在整个新闻事件的报道中,最出色的是中国青年报一个整版篇幅的特稿《拐点》,许多人记住了西安青年李昭的身姿:手持一块纸板站在西安的马路上,纸板上写着“前方砸车,日系调头”。虽然此前已有很多传统媒体采用网络新闻线索开展采访,但这个案例完美地展现了海量、快捷的“网络报料”,与擅长深度报道、拥有强大采编团队的传统媒体结合后,迸发出的巨大能量。当李昭那张令人动容的照片出现在微博上没多久,就被目光敏锐的中国青年报编辑发现,编辑部的电话很快打到该报驻陕西记者手机上,一场紧急采访马上展开,并在第一时间写成深度报道。

    无锡日报也有同样成功的案例。有一次,无锡2位颇有名望的企业家在萨尔瓦多考察业务时,死于一场空难。由于他们所领导的企业在无锡具有很大影响,加上这2位企业家在当地社交圈有着广泛的知名度,他们的去世无疑是一条重要新闻。而新闻线索最初的获取途径,也是通过微博。当天上午,无锡日报民生热线部记者发现这条语焉不详、仅有短短20多个字的微博后,立即在报社领导的要求下开展“网络采访”,几经周折,最终从QQ群里得知了遇难者的真实姓名和工作单位,随即迅速投入采访,第二天独家刊发。

    “网勤”成为对记者的新要求

    在数字时代的大潮里,新闻采访同样要与时俱进,而充分利用“网络报料”就是采访手段创新的重要内容之一。网络上的海量信息既是其优势,也有不足之处,即信息庞杂、真伪难辨,受众很容易因此产生无所适从的感觉。而拥有经过长期专业训练的新闻采编队伍,能够对各种信息进行“深加工”的传统媒体,正可以在这方面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

    近年来,无锡日报在利用“网络报料”充实新闻资源方面做了很多有益探索。作为本地社会新闻采写主力军的无锡日报民生热线部,不仅每日编辑出版“网事”专版,对网络上的重大新闻事件作出及时反应,还注重国内外重大网络热点的“落地”,通过记者采访、信息整合等“二次加工”,反映网络热点事件对本地的影响,增强新闻的贴近性,从而赢得了越来越多的读者。今年,无锡日报在媒体融合方面又迈进一步,将手机客户端“无锡观察”与纸媒版面深度携手,每天出版“无锡观察”版,实现纸媒与网媒线上线下呼应。在民生热线部内部,设立了专门的网络编辑岗位,编辑不仅负责追踪国内外每天的网络热点事件,还要在本地论坛、微博上充当“网络接线员”,第一时间发现新闻线索,并汇报给部门主任进行梳理、甄别。目前,无锡日报的本地社会新闻线索中,已有超过一半来自“网络报料”。在一些都市类媒体,这个比例甚至更高。

    随着网络在新闻获取过程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记者的要求也发生了明显的改变,“网勤”日益成为新媒体时代记者的重要素养。除了深入社区、机关和重要新闻源,勤于跑动之外,每天上网浏览如今已成为无锡日报民生热线部记者的“必修课”。除了国内门户网站上的重大新闻,本地的“东林书院”“二泉网”“无锡新传媒”等热门论坛也是必看的网站,微博、QQ群、微信等更是须臾不可离。在网上获取线索后,记者还必须具备利用网络开展采访的能力,比如找到发帖者进行信息核实;与不愿面谈的采访对象通过QQ聊天的形式进行采访;将网络上“碎片化”的信息进行拼接,从而还原出一个已经消失的现场等等。

    新报道模式呼唤纸媒转型

    新闻产品的生产是一条环环相扣的“流水线”,新媒体时代需要转型的绝不仅仅是采访,还包括编辑、出版以及发布等多个环节。首先在面对重大新闻突发事件时,采编力量的整合、稿件写作的创新至关重要。2016年除夕的前一天晚上,无锡突降大雪。由于当时气温较低,很快引起路面结冰,全市的交通状况迅速恶化,多条公路上出现汽车连环相撞事件。事后的统计表明,这场“全城大撞车”中,短短几个小时内发生了超过百起事故,造成了很大损失。然而在这起事故的报道中,传统媒体特别是纸媒,体验到了明显的“无力感”:记者虽然从热线电话、网络等多个渠道获得了大面积道路瘫痪和多处发生交通事故的线索,但交巡警部门以数据尚未全部统计出来为由拒绝接受采访;而多达数十个的事故地点,让采访力量捉襟见肘,无法反映事件的全貌;恶劣的交通条件,又限制了报社记者立即赶赴现场。多种因素作用之下,导致在这场新闻大战中,包括无锡日报在内的纸媒成为输家,第二天大多仅有一条干巴巴的消息,完全无法吸引读者的注意。

    相对而言,美国新闻媒体在应对突发事件时,数字手段的运用则比较成熟、成功。2013年7月6日,韩亚航空公司一架波音777飞机在旧金山国际机场降落时发生事故,机尾着地引发大火,造成两人死亡、130多人受伤。这是社交媒体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一次典型新闻操作,值得我们借鉴。事件发生后仅几分钟,拥有800余万粉丝的《纽约时报》第一个在Twitter上发布简短新闻:“美国航空管理局表示,韩亚航空一架波音777飞机在旧金山机场着陆时坠毁”。推文后面附有网站主页链接。16分钟后,《纽约时报》发布第二条推文,提供了正式的新闻链接,表明该报已经初步完稿。此后《纽约时报》所有的推文都是补充信息,提供的新闻链接也指向同一条新闻。接着,美联社、《华尔街日报》等相继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报道。各媒体一边在网络上发布即时新闻,另一边调遣记者赶赴事故现场以及各个发布会现场,开始后续新闻报道。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媒体在报道事件时,甚至直接使用了目击者手机拍摄的图片和视频。

    美国媒体空难报道的灵活、快速,给我们带来的重要启示就是:在当今的移动互联网时代,除了采访模式更加“数字化”外,编辑、发布等各环节同样面临转型。以无锡雪灾为例,如果纸媒能够突破传统思维的禁区,允许使用网友上传的图片,那么第二天见报的图片就会更有冲击力。记者力量薄弱、权威部门拒绝采访、交通瘫痪导致无法到达现场,这些不利因素都可以通过网络克服,大量微博网友的描述,完全可以通过后道的加工,拼接出一个相对完整、鲜活的现场。此外,由于网民在很多时候是某些突发性事件的现场亲历者或目击者,他们的报道比记者更接近现场,对一些有疑点的新闻的追踪调查,更是有着一般媒体所无法做到的能量。因此应该通过开设论坛、设置话题、建立“QQ群”等多种手段,把与网民“共创”新闻作为一种常态的报道模式,使得新闻源更加丰富,报道更加深入,表现形式更加多样。

    (作者单位: 无锡日报民生热线部)

    责任编辑:祝晓虎

善变“盆景”为“风景”
民生新闻讲导向 竞争突围原动力
将副刊打造成宣传地方文化的平台
“我在现场”的价值
把“硬”新闻做软做活做大
数字时代记者还须“网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