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移动通讯设备的普及,越来越多的读者习惯在智能手机上阅读,地市报副刊要最大限度地成为坚定文化自信的平台,就必须顺应形势的发展变化,走和新媒体融合的道路。此外,副刊还应该成为当地文化活动的组织者、倡导者、引领者。
关键词:地市报 副刊 文化自信 融合拓展
地市党报除了独家新闻外,最具辨识度和原创性的,便是副刊。在新媒体不断挤占传统媒体市场,读者严重流失的当下,作为报纸的重要组成部分,副刊在增强传播力、影响力及留住读者上,应当发挥更大的作用。特别是副刊的文化属性,应当得到强化,要把地市报副刊打造成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平台。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不管是各级党报、都市报,还是行业报,都不应该在坚定文化自信中缺位。而地市报在区域传播中的独特地位,决定了地市报副刊理应成为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平台。
明确文化定位
必须明确,地市报副刊弘扬的是中华文化的魅力,展现的是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从而来增添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
地市报副刊的文化定位是:传统文化、优秀文化、先进文化。
这些文化的价值观必须符合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公民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相契合。
在副刊版面设置上,构建大文化副刊体系。以南通日报、江海晚报为例,党报设置了纯文学的“江海文学”版,融合了美术、摄影、戏剧等多种艺术门类的“广玉兰”版,文史类的“城市记忆”版,书籍介绍、评论的“读书”版;晚报开设了融文史、影视、音乐、阅读于一炉的“文化周刊”,关注休闲文化、家庭文化的“生活周刊”,以及纯文学版“夜明珠”等。
具体到副刊的编辑方针,版面内容应当展现中国人民团结一心、自强不息的精神,创新创造、开拓进取的勇气,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毅力,反映时代呼声、展现人民奋斗、振奋民族精神、陶冶高尚情操的优秀作品,为读者昭示更加美好的前景,为民族描绘更加光明的未来。
强化地方特色
地市报副刊应以宣传地方文化为己任。地市报的区域影响力决定了副刊在宣传本土文化上的作用。一个地方的历史、人文、风物、习俗,城市精神、品格和气质,当代文化产品、文化人物和时代精神,都是副刊理所当然的内容。我们应该着力把地市报副刊打造成宣传地方文化的重要平台。
江海晚报自2014年起推出每周8个版面(2016年起调整为6个版)的“文化周刊”,两个“记忆”版,主要反映南通古代、近现代的人物,事件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有对上古青墩文化遗址的研究,有南通城市建设的变迁史,也有各种历史遗存的扫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中华民族的英雄,要心怀崇敬,浓墨重彩记录英雄、塑造英雄。地市报副刊要充分关注本地历史上涌现的各行各业杰出人物,要浓墨重彩地宣传他们的事迹,弘扬他们的精神。2015年,南通日报副刊开设了《寻访历史文化名人故居》专栏,踏访扬州八怪之一的李方膺、电影表演艺术家赵丹、著名诗人卞之琳、刺绣大师沈寿等20多个南通历史文化名人故居,展示他们的业绩,挖掘他们的人格力量;江海晚报则配合市委对“江海文化”的宣传,开设了《南通文化名人群英谱》,全面展示南通历史上的文化名人,从古琴家、梅庵琴派创始人徐立孙,到语言文字学家、教育家魏建功;从红学家蒋和森到书画家赵无极、范曾、袁运甫等,对南通在中国文化领域中具有重大影响的人物一一扫描,从而激发起广大市民的自豪感,深刻领会到“包容会通,开拓争先”的南通精神及江海文化的内核。专门刊发南通籍杰出人才的专栏《江海之子》多次获得全国副刊和江苏省副刊优秀专栏。
2015年起,江海晚报文化周刊开设了《口述史》专栏,主要是通过人们的回忆,一是反映现当代南通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二是反映南通人亲历的中国现当代史。比如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我们组织刊发了一系列抗战老兵的口述史和抗战英雄后人的口述史,反映南通人民反抗日本侵略者的英勇事迹,其中有在南通本土的顽强斗争,也有南通军人在南京保卫战中的搏杀和在远征军战场上可歌可泣的事迹。我们还约请当事人,回顾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创立的艰辛过程,兴建南通机场的曲折历程,1988年胡耀邦同志在南通视察期间的故事……还通过中国第一个女省长顾秀莲,前中国工商联副主席、原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保育钧,原南通市委书记、财政部副部长张佑才等人的回忆,反映南通改革开放中波澜壮阔的历史和南通人参与推动的中国历史。
江海晚报文化周刊还开设了“美在南通”版,专门展示南通美景、美物、美食及具有美丽心灵的人物,用散文、特写、诗歌、摄影、绘画等形式,描摹南通的美,激发人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
江海晚报的文学副刊“夜明珠”,每周5个版,设置了《江海作家》《江海艺谭》《江海风情》《风土人情》《乡音土语》《濠河夜话》《紫琅诗会》等具有南通风格的栏目,介绍本土作家作品,表现本土民风民情,弘扬本土文学风格。2015年,李晓琴以如海方言为切入点,反映农耕文化的专栏《乡言村语》获中国报纸副刊专栏一等奖,作品结集为《纸上的故乡》入选江苏省作协“壹丛书”,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文学副刊还通过小说、散文、诗歌、杂感等文学样式观照历史,也反映改革开放近40年来,党领导下的人民的奋斗,社会的全方位变革,从平凡中发现伟大,从质朴中发现崇高,用文学的力量温暖人、鼓舞人、启迪人,引导人们提升思想认识、文化修养、审美水准、道德水平,激励人们永葆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和进取精神。
加强融合发展
随着移动通讯设备的普及,越来越多的读者习惯在智能手机上阅读,地市报副刊要最大限度地成为坚定文化自信的平台,就必须顺应形势的发展变化,走和新媒体融合的道路。
要提高副刊作品的阅读率,增强传播力,必须借助网络平台和移动互联平台。江海晚报副刊很早就在南通网开设“江海文学”频道,在文学论坛征稿、选稿并发布刊用的稿件;“南通发布”客户端开通后,将江海晚报副刊的优秀稿件,特别是和南通地方文化有关的稿件及时提供,根据新媒体的特点重新编辑、制作,在“南通发布”头条、城事等相关频道发布,增加了阅读量,扩大了晚报副刊的影响力。今年起, 和南通日报副刊联手在“南通发布”客户端打造两个频道:一个是综合文化频道“城事”,均为南通地方文化内容,加强对南通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最基本的传统文化基因同当代中国文化相适应、同现代社会相协调,弘扬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此外,还将合力打造一个纯文学频道,推出具备中国风格、南通元素、适合电子阅读的原创文化作品,在拓展题材、内容、形式、手法上下工夫,把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作为追求,直面当下中国人民的生存现实,创造出丰富多样的中国故事、中国形象,繁荣南通文学,为读者提供更多优质的精神食粮。
除了和新媒体融合发展外,地市报副刊还应该成为当地文化活动的组织者、倡导者、引领者。
2016年,南通日报副刊部策划出版了一部全面反映南通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的口袋书《寻味南通》,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该书成为了解南通的一扇窗口、一把钥匙。
江海晚报副刊部则开展了“讲好大桥故事”“运河时代”征文活动,组织作家深入正在建设中的沪通大桥工地和蓬勃发展的通吕运河、通扬运河两岸,写出了一批反映火热生活的作品;还先后组织了“江海寻梦”采风活动、“深入基层,扎根人民”系列采风活动,和中观书院、雨花读书俱乐部合作开展读书活动,深度介入南通市文联组织的“大讲坛”活动,积极参与南通市作家协会组织的文学活动,如“南通小说和小说南通”研讨会,和有关部门合作,通过文学的形式,描绘公安、税务等各行各业涌现的先进人物和典型。
(作者单位:南通报业传媒集团)
责任编辑:祝晓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