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民生新闻讲导向 竞争突围原动力

● 陶 灵 《 新闻战线 》(

    摘要:民生新闻讲导向和创新发展并不矛盾,而是相依相存。正确的舆论导向是民生新闻创新发展的原动力。民生新闻要不断探索提升舆论引导水平的途径和办法,坚守阳光底线,积极引导受众多看主流、多看光明、多看本质、多看未来,凝心聚力,为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营造良好氛围。

    关键词:民生新闻     舆论导向     个性化点评

    在国内,民生新闻的风起云涌于上个世纪末,北京电视台城市频道的《第七日》、江苏电视台都市频道的《南京零距离》被视为民生新闻先行者,中央电视台的《新闻社区》更是让民生新闻这一“亲民”样态迅速深入千家万户。

    民生新闻具有传统时政新闻和社会新闻所不具备的鲜明个性,强调了和百姓的零距离贴近,这种贴近,包括时空贴近,报道角度的贴近,更重要的是心理的贴近。因此,从诞生之日起,短短几年间,民生新闻潮席卷全国,在各个电视台创造了无数“收视神话”和“创收传奇”。

    十多年过去了,如今移动小屏碎片化阅读正成为潮流趋势,传统媒体生存空间前所未有地遭遇挤压,但坚持“民生贴近、内容为王”的民生新闻,依旧是各省市电视台最有观众缘和影响力的收视大王牌和广告吸金王。

    民生新闻的属性和特点,决定了它在引导社会舆论上肩负重要职责。在各地,民生新闻栏目往往都是最高收视率和最有美誉度、最大影响力的品牌节目,对民众情绪具有积极的疏导和调控作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不断提升民生新闻舆论引导的水平,更容易“凝心聚力”,团结凝聚广大民众积极投身到共建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洪流中,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在媒体融合大环境下,民生新闻栏目正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生存环境。再加上过去因为在收视和广告创收方面的优势,各个电视频道都纷纷上马开办各种类型细分的民生新闻栏目。在很多省会城市,往往有十几档甚至二三十档民生新闻栏目在竞争。

    要想在同质化竞争格局中突围,民生新闻类栏目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改进提升。

    和时代脉搏共振,对接上下两头,走心“大民生”策划,“润物细无声”传播党委政府的大政方针、中心工作

    长期以来,民生新闻虽然有很好的收视表现和百姓关注度,但在决策层和管理层却缺乏足够的关注度和影响力,因为很多民生新闻栏目只顾一头,注重自下而上的反映,却忽视了自上而下的传达和沟通。其实,相比车辆剐碰、邻里争执等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的琐事,党和政府各个时期大政方针、中心工作更与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精心策划,改变传统的宣传语态和报道形式,这样的“大民生”内容对于广大百姓而言会更有吸引力。

    第二十四届中国新闻奖系列报道一等奖作品《寻找可游泳的河》如今仍为业内人士津津乐道,这虽然是2013年在《浙江新闻联播》中播出的报道,但其实就是一个大民生主题策划,值得所有民生栏目学习、思考和借鉴。

    2013年初,温州 “悬赏20万,请局长游个泳?” 微博事件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这条热门微博背后,是江南水乡面临无水可游的生态环境尴尬。为扭转这种局面,从2013年4月开始,浙江在全省范围内深入开展“清理河道清洁乡村”的双清行动,全力治理水环境。如果直接简单报道这个决策和相关措施,这样的新闻也许能在荧幕上轰轰烈烈热闹一阵,但并不能让广大民众走心。浙江卫视新闻中心对接两头精心策划,巧妙地从普通民众的内心角度切入,以“童年时你游过泳的清清小河还在吗?”发出一个“寻找身边可游泳的河”的大型新闻行动,一下子就拉近了和所有人的亲近感。治理水环境是大民生,是政府的决心和决策,但“寻找身边可游泳的河”却和大众利益紧密关联。《寻找可游泳的河》系列130多篇新闻报道中,既有“问题河流”的曝光,也有善意的语态、客观的立场,积极探寻解决河流污染标本兼治的办法,报道在百姓喝彩、收视大涨的同时,又得到省委书记、省长的批示予以充分肯定,获得了叫好又叫座的效果。民生新闻栏目如何打通两个舆论场,发挥主流媒体的公信力和引导力,大型新闻行动《寻找可游泳的河》就是一个生动的典范。其实各地民生新闻栏目现如今都开始在进行这方面的探索尝试。   

    2016年春节,广西电视台《新闻在线》栏目在进行春节报道策划时,就紧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留住青山绿水,必须记住乡愁”的讲话精神,结合广西特色,精心推出了《年俗品乡愁 年味闹新春》主题策划。镜头聚焦广西各地最传统的年味和最热闹的春节活动,记者深入基层,寻访马山会鼓、芦笙踩堂、永福彩调、田阳壮狮、宜州山歌、临桂农民画、宾阳炮龙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发祥地,展现春节最原生态的传统场景,走近一批非遗传承人,讲述在时代大背景下,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坚守的故事。熟悉的场景唤起很多人尘封已久的童年记忆,鲜活动人的故事温暖动情,精彩而令人血脉贲张的欢腾场面唤起了民族自豪感,接连数天,这组策划报道播出时栏目收视率都出现了最高点。紧紧围绕时代“风向标”,紧扣党和政府大政方针、中心工作,从群众关心关切的问题出发,巧妙对接两头,进行大民生主题策划,是完全可以做出叫好又叫座、有影响力的民生报道的。

    讲好主旋律正能量故事,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风化人,凝心聚力

    长期以来,很多民生新闻栏目充斥着投诉、事故、争吵、案件,大多是阴暗面、灰色调的东西。其实,社会丰富多彩,在高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生活状态下,大家更期盼积极、健康、阳光的新闻报道,愉悦身心,开阔眼界,感知变化,引领生活。主旋律、正能量的报道过去很多观众不太爱看,主要是报道者没有用心琢磨,只顾宣传说教,并没考虑怎么报道才能入脑入心,才能获得好的宣传效果。每年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人物评选”颁奖晚会都获得观众好评如潮并拥有极高收视表现,归根结底,就在于讲好讲活了一个个主旋律正能量的故事。民生新闻作为大众身边的平台,更应以舆论导向为己任,发现捕捉讲述发生在百姓身边的主旋律、正能量故事,成风化人,凝心聚力。而如何讲好故事,故事情节化、细节化就是行之有效的思路。

    广西电视台荣获2015年广西新闻奖的作品《千里寻亲路》,就是一个讲好身边主旋律正能量故事的范例。报道由2014年除夕夜发生在南宁郊区一起车祸而起,以寻找脑颅重伤昏迷外地小伙亲人为主线,采访时间长达9个月,桂黔川渝四省媒体联动,纪录片式地跟踪拍摄,素材记录时长达600分钟。报道捕捉了大量温暖的细节和情节,比如,身无分文、身份不明的小伙子在医院躺了大半年,一位收入微薄的护工大姐,不离不弃,把陌生的小伙悉心照顾,给他喂饭擦身,并和医护人员一起,一点一滴唤醒他的意识;而南宁警方为帮助小伙子寻找亲人,根据线索昼夜兼程前往贵州山区,与小伙疑似亲人进行DNA比对……大量纪实镜头记录下众多感人至深的情节,南宁“能帮就帮”的城市精神也通过这个温暖动人的故事传播感染了很多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重要讲话中强调了重视家庭和亲情的中华民族传统,这个寻亲故事就是对这个主流价值观的真实体现。蕴含了“祖国大家庭”和“人性真善美”的“千里寻亲路”报道影响力巨大,四省媒体联动,各种自媒体纷纷转发,各路热心人踊跃提供线索,最终在11月2日,小伙子的亲人在重庆奉节被找到,故事取得了圆满结局。

    民生栏目,经常会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很多时候会关注社会上的弱势群体或者需要帮助的人群,面对这些人物报道,如果简单地报道他们的处境,人物苍白无力,灰色调的报道也无法实现积极正面的舆论引导,但如果挖掘人物个性魅力,展现他们面对逆境时的坚强乐观、温暖爱心、积极向上,这种反差不但有看点吸引人,更能给人满满的正能量。

    2015年初,《新闻在线》的《行进中国 精彩故事·看见广西》新闻故事板块聚焦广西籍贫困大学生檀正闻,他完全靠打工支付自己每年1.5万元大学费用,每月还坚持给罹患癌症的母亲寄回一千多块钱医药费。最高峰时,檀正闻一天打过七份工。记者探访檀正闻时正值寒冬,宿舍里其他同学都铺着厚厚的棉褥,但檀正闻床上却只有十几元一张的海绵垫御寒。尽管生活上对自己节俭到近似苛刻,但檀正闻对待遇到困难的人却非常大方,他用打工的微薄薪水,还默默资助着家乡的3名贫困大学生,资助总额达七八千元。帮扶空巢老人,义务做家教,默默参与爱心献血,远赴山村为麻风病康复者进行援助,只要别人需要帮助,热情开朗的檀正闻总会义不容辞地出现。当记者问起他,靠着什么支撑着去做这一切时,檀正闻潸然落泪。他回答,是责任,从不觉得生活亏欠了自己,生活的磨砺反而更给了他力量。

    报道真实生动展现了一个不向困难低头的孝顺、坚韧,有爱心、有责任感的新时代大学生形象。而这个获得2014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提名的大男孩,也通过这组正能量报道的传播,用他的行动影响、鼓舞着越来越多的同龄人。

    突发事件时的危机公关和信息公开,捕捉灾难现场的爱心扶助和温暖守望,实现“负面”题材的正面引导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多变,改革攻坚进入破冰期,各种热点、难点问题层出不穷,突发事件也时有发生,而随着自媒体和社交媒体的迅速发展,每个人都可能是微传播源,信息传播速度之快和舆论形势之复杂前所未有。民生新闻作为跟大众连接最紧密的桥梁,往往能通过热线电话和各种信息平台最先掌握舆情动态,这时候更需要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传递准确信息,积极有效进行矛盾疏导或突发状况的危机公关,避免负面舆情的弥漫和影响。

    2015年8月18日晚,柳州市雒容开发区发生一起大火。因为火焰高达几十米并伴有阵阵爆炸声,再加上前不久天津港刚发生的爆炸,一时间网上众说纷纭,甚至有传言说是化工厂大爆炸,导致周围群众人心惶惶。广西电视台立刻派出记者前往现场,及时采访相关部门,并出动航拍设备深入火灾现场拍摄,采访报道环保部门空气监测情况,各种信息第一时间在大屏小屏滚动刷新事实真相,及时平息了负面谣言的传播。

    2015年9月30日15点50分,正当全国上下喜气洋洋准备欢度国庆节时,一阵爆破声打破了广西柳城这个小县城的平静,随后接二连三的包裹爆炸不断发生,导致3人死亡13人不同程度受伤。这一恶性事件很快通过网络传播震惊全国,很多人评论猜测说很可能是发生了暴恐事件。为还原事实真相,广西电视台新闻频道派出柳州记者站和本部两路记者带着直播设备直奔柳城,走访现场,采访警方,并第一时间对公安机关举行的新闻发布会现场直播,及时澄清这是一起因个人私怨报复而引发的恶性案件,嫌疑人已经在爆炸中身亡。频道的两微一端也第一时间刷新了信息,大屏小屏联动,及时客观准确的报道稳定了民心。

    个性化点评巧妙表达观点立场,旗帜鲜明进行新闻舆论引导

    个性化点评是民生新闻的显著特点。当年《南宁零距离》取得成功,主持人孟非的评论就是一个重要因素。民生新闻的特点和内容决定了它在评论上具有自己鲜明特性:主持人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引经据典,刻板说教,而是具有主持人鲜明个性特色的、来自生活的思考和智慧。

    简单的几句点评,或诙谐、或辛辣、或暖心,有的是督促问题的解决,有的是呼吁市民的关注,有的是讲清楚一个道理,不说教,巧说事。民生新闻常被视为鸡毛蒜皮,不仅仅是关注内容的家长里短,还包括了事实的简单堆砌和主题的不知所云。我们都说,电视新闻要吸引人,必须“有用好看”。好看通过扣人心弦、美轮美奂的画面和内容的展现实现,有用则是指新闻报道让人或身心愉悦,或受教育和启迪。而要实现这个目的,新闻点评就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016年8月,广西电视台《新闻在线》播出过两条新闻,反映的都是地铁一号线刚开通,一些市民粗心大意,把钱包、手机落在购票机上,被人顺手牵羊拿走的遭遇。无独有偶,两桩顺手牵羊的行为都被地铁站的监控摄像头清晰记录了下来,而且两个案例如出一辙,都是家长指使孩子拿走东西。

    两条新闻,因为评论的加入,使新闻价值和舆论的引导力有很大提升。第一条新闻标题是《南宁:花裙女子 警方喊你还钱包》,新闻完整展现了一位穿花裙子的妇女指使几岁的儿子顺手牵羊拿走钱包的整个过程,新闻最后呼吁这位女子尽快归还钱包。而第二条新闻的标题是《带娃女子顺走手机  如此“身教”令人汗颜》,新闻播完后主持人加了一条评论,评论的落脚点是: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大人的一言一行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作用,家长指使孩子“私吞”手机,看上去得到了利益,但却丢掉了品行和素质,更是对孩子起了负面的示范,“弊”远远大于“蝇头小利”。同样的新闻事件,恰如其当的评论加入,无疑会让新闻的表现力、影响力、引导力都会大幅提升。

    (作者系广西电视台新闻中心副主任、新闻频道副总监) 

    责任编辑:杨芳秀

善变“盆景”为“风景”
民生新闻讲导向 竞争突围原动力
将副刊打造成宣传地方文化的平台
“我在现场”的价值
把“硬”新闻做软做活做大
数字时代记者还须“网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