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将报道做得适时而又有力度,形成自己独到的“大风景”。有多高的眼界,就有多高的认知水准;有多宏大的境界,就有多宏大的发展布局,合肥能把“小盆景”做成“大风景”,记者就能够写出够水准、够宏阔的大报道。
关键词:头版头条 匠心独运 眼界境界 能力脚力
安徽黄山,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在那里既有世界级的风景,也有远近闻名的鲍家花园盆景。那风景即是拥有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以及世界地质公园三项荣誉的黄山自然风光,天生由“四绝”组成,即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后来许多人建议加个“冬雪”,称为“五绝”。其实不论怎么说,黄山风景为世所罕见,令世人惊叹。徐霞客曾与人慨叹曰:“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而就在黄山脚下,还有一处为人所称道的“绝好景致”,那就是鲍家花园盆景,其根艺、奇石、山水、竹林,匠心独运,人称天然神韵。游人观后无不赞叹:“堪与黄山风景相呼应。”似可荣续“四绝”“五绝”之列呢!
我要说的是,“风景”和“盆景”应该相映成趣。黄山风景够顶级,而鲍家花园的盆景却在世界顶级风景的黄山脚下大展才艺,把盆景做成了与黄山风景相媲美的景致,这既需要勇气,更需要才气。然而在安徽,敢将盆景做成风景的还不止黄山脚下的鲍家花园,走进省城合肥,同样可以看到他们正把盆景做成风景,只不过做的不是自然盆景和风景,而是充满生机活力的自主创新型企业,使整个安徽,乃至国内外的创新发展,都因此焕发出春意盎然的新气象。人民日报记者捕捉到了合肥的惊人之举,于2009年10月22日的头条进行报道,其标题就是《“小盆景”做成“大风景”》,推出此两“景”的记者就是我和人民日报记者何聪。殊不知,为着合肥的“盆景”变成“风景”,跟着合肥的发展足迹,我们关注了三四年。
(一)
何谓盆景和风景呢?盆景者,缩龙成寸,咫尺间展示山川神貌和园林艺术之美,人誉“立体的画”“无声的诗”,我则谓之“活的艺术”;而风景则不同,那是活生生的人和自然的复合体,富有生物和文化多样性,具有规模大、环境影响大等不同寻常的种种特征。二者不可互代,不可混淆,虽有相同之处,更有别样内涵。可以说,盆景不是风景的微缩,风景也不是盆景的放大。
历史上,盆景至宋代达到极盛。诗人王十朋曾借赞誉杜鹃花诗曰:“造物私我小园林,此花大胜金腰带”,将盆景誉为“小园林”;苏轼亦于蓬莱丹崖山取海边弹子涡石数百枚用以养菖蒲,并作诗曰:“置于盆盎中,日与山海对”,在盆景中观山海;而黄庭坚不仅善制盆景,还作诗赞其《云溪石》之盆景:“造物成形妙画工,地形咫尺远连空。蛟龙出没三万顷,云雨纵横十二峰。清坐使人无俗气,闲来当暑起凉风。诸山落木萧萧夜,醉梦江湖一叶中。” 这王十朋为南宋政治家、诗人,苏轼和黄庭坚同为北宋文学家和书法家,都曾力主整顿朝政,但不得志,赏玩花草盆景成了共同的雅兴。如此佳句想来都是赏玩入迷,大有进入仙境之感。人称“些子景”——盆景的小小景致,在文人雅士眼中,竟然全成了“分明日月在壶天”的大气象。
而风景之语早在陶渊明诗中就已出现,一句“霜凝无游氛,天高风景澈”,体现了周顗说的“风景不殊,举目有江山之异”的寥廓气势。胸怀宽广,志向远大者,喜的是风景而非盆景。性情豪迈,博大洒脱如李白者,就有“常时饮酒逐风景,壮士就与功名疏”之慨;心怀万众,“先天下之乐,后天下之忧”如王勃者,才能“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陶渊明、周顗为两晋诗人,做过小官,但喜诗作赋,陶渊明归隐田园,周顗敢进忠言,志向不凡,但亦好诗,两人志趣不同,诗句亦有不同。而李白与王勃同为唐代豪放派诗人,其性情洒脱,故喜风景而远盆景也。
不是说盆景不如风景美,风景就比盆景强。在国际金融危机到来之际,合肥一个个高科技小企业逆势飘红,在世界经济寒风来袭中,呈现出“小盆景”生机勃发的特有气象,使得合肥决策者从中看出经济新走向,下决心做大自主创新,推进产业升级,致力培育“小盆景”,相信逆势上扬的小“盆景”多了,一样会成为大“风景”。作为眺望世事发展走向的新闻工作者,我们正是从黄山风景和鲍家花园盆景相互依偎中获取灵感,用风景和盆景的妙喻,关注合肥新的发展走势。合肥在全市重点培育5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虽然那时过亿的只有不足百家,可谓之一个个小盆景,但他们凭借技术优势发展迅速,在危机中率先回暖,盆景集聚,成为当时调结构、保增长的亮丽风景。
既然通讯以“盆景”和“风景”比喻合肥自主创新,推进产业升级,那么整篇稿件中,我们就索性统一语言风格,统一写作手法,都以比拟手法统揽通篇新闻报道。先是写了合肥发展高科技小企业,形成大气候,“盆景”多了,也是“风景”。以阳光电源公司掌握了太阳能、风能产生的电源稳压、变压并与传统电网相对接的并网逆变的核心技术,从1997年以8万元资本由“孵化器”起步,凭借技术优势发展迅速,并在危机中率先回暖为例,与之相紧邻的合肥工大高科信息技术公司、金星机电科技公司等同样逆势上扬,他们抱团取暖,争相斗艳,说是经济寒风袭来时的一道风景,是再恰如其分了。
接下来我们又写到政策倾斜,由盆景和风景的孕育想到苗圃,要让“苗圃‘阳光灿烂’,使企业‘连蹦带跳’”。谈起合肥扶持高新技术企业的执着,不少已上规模的高新技术企业老总感慨不已:“我们的快速发展,与政府的激励和支持分不开的。”他们说合肥是块肥沃的苗圃,高新技术一经萌发,就有助于成长的“阳光和营养”。这就难怪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合肥时会说“这里很‘养人’”的话了。那时候,合肥为此设立“创新基金”,3年累计投入46亿元兑现各种奖补政策,支持以自主创新支撑和引领的新型工业发展。决策者明确表态:“我们把自主创新作为城市的灵魂加以培育。创业,有补助;创新,有奖励。”2004年合肥成为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后,启动了示范区建设,随之加大了产学研合作的体制机制创新。市委、市政府连续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建立起财政支持新型工业和自主创新的较为完善的政策体系,建设起“创新要素超市”等系列服务自主创新的载体,为自主创新营造充满活力、充满阳光的体制环境。
通讯的第三部分重点在引进成规模企业入驻,依然采用比拟手法,小标题为“育新苗更要栽大树,墙外花开入城来”。引大树进城,既是那个时期城市绿化的时尚,又是新闻报道上的巧妙借喻。此处用来说明合肥在招商引资中特别看重拥有核心技术的企业,旨在让更多的高新技术企业“大树进城”,他们的意图富有远见——只有大树多了,才能撑起森林大风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我们这样写道:“今年的合肥,枝繁叶茂的高新企业‘大树’纷纷‘进城’。4月13日,总投资175亿元的合肥京东方液晶平板显示器六代线项目奠基;8月18日,总投资114亿元的中盐合肥化工基地项目在循环经济工业园开工建设……”我们还写了京东方火热的建设场景,工地上每天至少有4000多工人,有时超万人在施工。正是这个被合肥视作“弯道超车”加速器项目,很快聚集起一大批与之相配套的高科技企业。包括法国液化空气集团、日本住友化学株式会社、法国威立雅水务集团等3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内的13家平板显示产业配套项目,在合肥新站综合试验区集中签约。在国际金融危机寒流中,如此场景该是多么鼓舞人心的“风景”!在合肥着力培育自主创新的“大森林”行动中,先后又引进神州数码、易能公司等一批高科技企业,使合肥更快地形成了令世界刮目相看的大风景,当然也使新闻报道更有分量,更具影响力和引导性。
(二)
其实,合肥致力“小盆景”栽培,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开始,那时他们跻身全国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战略布局,成为全国18个同类开发区之一。但在初始阶段,有些盆景栽培活了,却扎不了根,留不住景,结果成了南漂族——落脚到了广州深圳等地,最终“为他人作嫁衣裳”去了。记者曾就此写过言论,焦虑地直指合肥多个“第一”为何留不住?合肥是全国重要的科教基地,拥有众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有科技开发能力,有自主创新潜质,能够创造极具神韵的高新产品,但是如何让“小盆景”成长壮大,扎根生长,后来颇让合肥决策层费了一番心思。
合肥先是想到了创办科技成果“孵化器”,如同“孵化鸡雏”的温室,创造一定的环境,提供一定的条件,让还没有能力闯市场的高新技术在里面逐渐成长,然后再移植到高新技术产业园去,或者到更广阔的经济区域发展壮大。于是,针对这一做法,我们于2005年6月30日就在人民日报报眼给予了报道,介绍合肥办好科技成果“孵化器”的成功经验。突出合肥要打造“科学城”,塑造“创新”品牌的远大志向。我们以自主研发出“机器人化机器”即车辆控制系统自动化技术的英科智控公司为例,经创业园“孵化”,然后搬进属于自己的“家”。这种由政府投入,科技部门管理,为有志于科技成果研发,而又一时没有资金助长的科技人才提供场所,帮助其成长壮大的做法,深受科技人才欢迎。经过几年努力,合肥先后建成了创业园、软件园、生物医药园、留学生园等12个“孵化器”,有574家科技小企业在“孵”。2000年以来已产生了122家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产品全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那种长不大,留不住的现象,在合肥终于成为历史。不断孵化成长的高新企业成了众多呼之欲出的“小盆景”,也在促使合肥科技新城孕育更大的风景。
在此基础上,合肥又想到了建设更大平台,为高新技术企业长成新兴产业创造环境。在省委、省政府支持下,合肥有志之士们不断进京“跑部”,终于和国家科技部达成共识,争取到国家批准,建设以科学城为示范区的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这就不是简单地让成果进“孵化器”,使新品出“研发室”,而是要在体制创新上发力,带动全社会的创新发展。时任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孙金龙,在2004年上任伊始就展开专题调研,提出加快营造创新创业氛围,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化能力,改变科技型企业“老是不长个儿”的局面,也就是说,合肥已不满足于观赏性很强的科技企业“小盆景”,而是重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要让“小盆景”迅速长大,发挥更大更好的带动作用。
为此,合肥专门出台了《加快新型工业化若干政策》等一系列鼓励政策,并将每年加大投入,努力用5到15年的时间,真正建成新型工业化示范区和科学城。为了加速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合肥市不仅在税收政策上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创业,同时投入“真金白银”,设立“创新创业基金”,为工业企业设立项目前期费用补助和一系列的品牌奖、技术创新奖等,力争培育更多产值超亿元的“小巨人”。合肥还利用创新型试点城市平台,着重完善创新链条,推动体制机制创新,通过科研院所改革改制,走科、工、贸一体化道路,鼓励科技人员走出“象牙塔”创业兴企,市里还专门拿出1亿元设立风险投入资金,与企业共担风险,用于科技人员带成果领衔创办科技型企业,同时出台配套政策,促进资本与技术对接。
不仅如此,合肥还加快应用技术研发中心建设,推进循环经济技术工程研究院安装配套,促使纳米材料和纳米器件研发、测试平台与中试平台等7个研发平台投入使用。同时又投入5000万元,加快完善科学城基础设施等配套建设,推进科技交易中心等10个项目建设,并推出一系列“引智引资”举措,吸引科技研发中心“进城”创业。
作为长期关注合肥发展的记者,合肥如此强力度大胆探索,以体制创新带动技术创新的做法,我们觉得在全国很有引领示范作用,经过采访,很快又将此创新之举推上人民日报,刊发在2006年3月25日的头版头条,肩题是“加快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主标题是《合肥以体制创新带动技术创新》,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国家》专题栏目中的一大力作。编辑部为此加了“短评”,题目是《完善创新链条》。短评说:“推进科技创新型城市建设,最根本的就是要建立完善的创新体系,以管理创新促进体制和机制创新,加快创新体系建设,真正形成较为完善的创新链条。”短评还说:“在科技创新型试点市的建设中,合肥市针对过去产学研之间存在的条块分割问题,重点从体制上、机制上探索解决科技体制改革深层次问题,推进科技资源的整合,促进区域间科技资源的开放与互动,形成以自主创新核心技术为源头,以各类研发机构为依托,以高新技术企业为基础,产学研相结合的一个个创新链,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意识,不断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层次和技术水平,带动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丰富和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这些工作虽然刚刚起步,但已经让人们看到了希望。”
(三)
合肥的系列举动让人再次想到黄山脚下的鲍家花园,那里培育出众多“小盆景”,不仅有了山下可供观赏的鲜亮景点,而且形成了改善气候环境的一大景区。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面前,合肥因为有众多自主创新型高科技企业“小盆景”支撑,形成了“地形咫尺远连空”的新气象,引领全市新型工业化进程,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形成了逆势上扬的新态势。而在此基础上,合肥又开始高标准高起点提出推进科技产业链培育,形成新的由“小盆景”做成“大风景”的战略构想,以更宏大的举措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让科技之城展现出“举目有江山之异”的科技创新大气象,大有王勃《滕王阁序》 “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之宏大气势。
从人民日报接连三篇报道合肥自主创新的重头稿件来看,如果以“盆景”和“风景”作比拟的话,那么最初的报眼《合肥打造“科学城”,塑造“创新”品牌》应是合肥栽培“盆景”的开始,因为那时只想着让科学技术“成果进‘孵化器’,新品出‘研发室’”,把科学技术之“根”留住。接下来的头条消息《合肥以体制创新带动技术创新》,则是有意识建设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开垦培育创新“风景”的大片土壤。到了后来的头条通讯,合肥自主创新推进产业升级,由于具备了此前“栽培技术”的积累和土壤气候的蓄养,才真正具有了把《“小盆景”做成“大风景”》的生态环境。
“小盆景”要的是匠心独运,精心呵护。让“小盆景”变成“大风景”,必须发挥自然和人文两大要素,在更广阔的层面上唤起更大范围的公众性社会实践。盆景不是大景观的硬性微缩,风景也不是盆景的简单放大。做大风景需要做盆景的精致与匠心,更需要“天高风景澈”的大家气度,不光要让科技型企业“长大”,还要让他们蓄积放大效应能量,带动形成合肥独具特色的经济大观。
伴随着合肥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一步步卓有成效的建设,我们也是一步步深入思考着地方是如何做好盆景,慢慢形成风景,进而成为全国真正的科技创新试点型城市的,同时又不断把报道引向更高境界,让新闻作品越来越具有蓬勃生命力。所谓善把盆景变风景是也。善者,能也,把握规律,能于巧变,顺势而成。善者,明也,看清走向,把准根脉,长于内在和外在的气候统一,成于适时适势之为。在这里,无所作为不行,硬性为之也不行,一切都在仔细揣摩、善于把握之中。为此有两点值得思考:
首先是眼界和境界不可小觑。合肥为什么能走出创新成果不缺乏却留不住的怪圈,既精心做盆景,又奋而造风景,就是因为他们意识到培育园地的重要性,把精力放在了建设“苗圃”上,同时给予充足的政策阳光和营养。在一个个盆景成长壮大之后,又适时推出营造大风景的行动方案,才使合肥产业升级,壮大实力,有效抵御了金融危机的冲击,打造出一片“风景这边独好”的新天地。作为人民日报记者,同样也意识到合肥渐次发展盆景和风景的梯度发展的科学性,所以能够将报道做得适时而又有力度,在报道上形成自己独到的“大风景”。有多高的眼界,就有多高的认知水准;有多宏大的境界,就有多宏大的发展布局,合肥能把“小盆景”做成“大风景”,记者就能够写出够水准、够宏阔的大报道。
其次是能力和脚力不可或缺。合肥从打造“科学城”,到探索科技创新新体制,再到推进产业升级新举动,一步步都彰显着驾驭科学发展的能力,当然那些来自实践的科学决策也不是随意拍拍脑袋、拍拍胸脯想出来的,而是在充分调研,靠脚力深入基层,走出去考察学习借鉴而来的。记者对合肥科技创新、改革探索、引领发展的每一次报道,也是在深刻思索之后积累能力,靠脚力深入采访,走基层,下企业,与科技人才交朋友,和决策者们议主题,才写出了一篇又一篇好的报道,而绝不是凭空想象,挖空心思,闭门造车而成的。
眼界和境界都非常重要,能力及脚力也不可或缺,但还要加上一点,那就是必要的诗情雅兴,说到底就是想象力要丰富。记者不可能用诗去反映新闻事实,但记者要做好新闻却不能没有诗人情愫。诗人以宏阔发散式想象力,给放飞情感诗意开阔了境界,使风景里有大气象,盆景里亦有大气象。记者也要学习诗人的激情胸臆,在新闻线索的搜集和具体的采写过程中,汲取并运用好诗人的想象力,荡开形象思维的船桨,尽情地去张扬新闻事实的表现手法。合肥从建“孵化器”、办“研发室”,到把“盆景”变“风景”,每一次举动必定都是实而又实,来不得一点花里胡哨,但表现合肥科学之举的新闻报道却不能只求实而不求活。唯实必定死板,求活才能引人。记者正是运用了诗人雅兴豪情,将想象力恣意发挥出来,才把盆景和风景运用到了报道之中,起到了既活采写之功又活阅读之趣的妙用。
盆景不易,风景难求,发展有登山之苦,好稿有寻宝之艰。风景难求更要求,盆景虽小更须精,明知有苦而攀登不止,终将会于绝顶之处喜得大风景。虽知艰辛而千番雕琢,到头来自会巧得盆景之精致;既要寻觅富有诗意、可于案头清供的小盆景,又会致力“举目有江山之异”的大景致,正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大发展带来大稿件,“小盆景”终成“大风景”。
(作者系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特聘教授、人民日报社高级记者)
责任编辑:祝晓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