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与践行“堂堂正正,热气腾腾”的基调;彰显人文情怀,“小”中见大;紧盯热点事件,深度见长;做好“同题作文”,众里见“我”,金华晚报的副刊作品不断“摘金夺银”。
前不久,金华晚报副刊作品《尖峰山之约》被推荐参评2016年度浙江新闻奖。近十年来,副刊版面发表的作品每年至少能拿到一件浙江省新闻奖,尤其是2013年刊发的报告文学《姐妹》还曾获得第24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取得这样的成绩,与金华晚报重视副刊,下大力气做强副刊是分不开的。
彰显人文情怀,“小”中见大
关心社会上的小人物。金华晚报副刊是以周刊形式出现的,名曰《人文悦读》周刊。顾名思义,从人文视角切入,在报道中多些人文情怀,是其努力方向。曾有过这样一件事:一个20岁的温州姑娘,从金华某艺校毕业后遇到并爱上了金华市区一个开台球室的小伙子。为了“拴住”他的心,这个叫小小的女孩谎称自己是温州亿万富翁之女,结果一帮小年轻将其视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源,包高档宾馆客房,包豪华轿车出游,吃喝玩乐,极尽奢靡。小小则想方设法从父母处骗钱,而她的父母其实只是生产工艺饰品的小业主。爱女心切的他们不仅花光自己的积蓄,还四处借高利贷达40万元。这一弥天大谎最后被揭穿。
听说这件事后,记者感到有责任帮助这位姑娘迷途知返,更有义务唤醒那些与小小一样迷失方向的青年。经过深入采访当事人,刊发了题为《拿什么拯救你,我的心灵》等一组文章,引起强烈反响。
通过与记者交流,女孩小小从内心认识到自己行为的荒唐,表示要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一些家长、教育工作者以及与文中主人公年龄相仿的青年参与到讨论中,大家从各个角度剖析事件发生的背景、根源,探究了隐藏在背后更深层的问题,不少青年人表示心灵受到很大触动。
这组报道获得浙江新闻奖三等奖。
留意生活中的“小事件”。在金华市区中山路22号,有一家不大的文教用品超市,超市的橱窗上放着一块4平方米大小的黑板,写的是如何教育孩子,如何关心公益,乃至如何写好儿童诗等内容。就是这块小黑板被国内几位儿童诗诗人意外“关注”并点赞了。诗人鲁守华在其新浪博客中说:“没想到在一个不起眼的小店里,却有一位女子和她的丈夫在为传播儿童诗做贡献。不要说在金华,就是在全国,目前可能还找不出第二家。”
这是一家很小的店,诗人的评论也是寥寥数语,金华晚报周末部记者留意到此事,认为做一块这样的黑板确属小事,但它又何尝不是一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动案例呢?因此,记者深入采访了小店店主,原来这对小夫妻多年来热心公益,他们开这家店,就想做一些有文化品位,与别人不一样的东西,最好能为孩子成长提供一些实质性帮助,于是专门请人做了这块小黑板。小黑板面世第一天的开篇语中写道:“我的名字叫小黑,从今天起,我的主人智友文教将在我身上对健康、公益、教育进行耕耘。小黑是你真诚的朋友!”
果然背后有故事。
一次有家长来店里着急地问:“孩子不会写童诗怎么办?憋到晚上10点半都写不出一句。”店主“子曰”第二天就在小黑板上出了一期《爱上童诗 写好童诗》专辑。正好被来金华出席研讨会的两位儿童诗人注意到了。得知原委后,两位诗人非常感动,并热情地为“小黑”赋诗。
采访结束后,记者很快在副刊《关注》版刊发报道《金华街角一黑板报感动外地两诗人》及其后续报道,后来又延伸为金华晚报小记者的暑期行动:一起寻找身边的“小黑”(小黑板报)。这组报道获得2011年度浙江新闻奖二等奖。
讲好温暖的小故事。2014年,金华市区街头出现一个免费提供茶水的路边摊,这个摊很特别,不卖任何物品,只给来往行人及环卫工人提供开水。此事被市民分享到了网上,引来热议。金华晚报记者实地采访后写了一篇《市区有个免费施茶铺》的报道发在副刊版上,文章很快被不少网站转载。
像《“金华之心”的温暖传奇》 《还是好人故事多,晒一晒,我们的社会更美好》 《411寝室公约,打造中国好室友》 《区区2元钱 浓浓孝子情》等文章反映的都是一个个暖心的故事。而这样的正能量小故事几乎出现在每一期的《人文悦读》周刊上。
紧盯热点事件,深度见长
做纸媒副刊容易产生一个误区,认为报道这些热点是新闻版面的事。金华晚报周末部的采编人员却从不这样认为,他们不仅关注,还积极主动介入,寻找恰当的报道角度,使其成为自己创作的宝贵题材。
注重策划,逐步推进。2013年5月,有孩子家长给编辑部来电话反映,称小孩子才3岁多,却因为每天玩外公的手机而近视,询问该怎么办?周末部同志联想到当下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这绝非个案。经过讨论,针对这一现象,周末部策划了一组题为《孩子们已被电子产品绑架了吗?》的连续报道,通过对一些小学和幼儿园进行问卷调查,摆明事实,指出问题严重性。紧接着刊发两所幼儿园的园长就这一问题的大声疾呼,心理医生等专家的看法以及如何戒除幼儿迷恋电子产品的建议,最后还举办了几期免费家长培训班,给家长们传授为孩子戒除网瘾的方法。
报道一经刊出,因触及太多家长的痛点,反响格外热烈,数以千计的家长报名参加培训。这组连续报道获2013年度浙江新闻奖一等奖。
点面结合,立体呈现。当前,物质生活的丰裕并未带来精神生活的富足,很多人的心理变得日渐浮躁。稍有不顺,张口即骂;一言不合,出手就打,这些行为使我们的社会充满戾气。一段时间,外面有在飞机上发生争吵动拳头的报道;本地有跳广场舞不慎踩脚,引发用刀捅死人的事件。
2014年8月,金华晚报周末部做了一组“远离戾气,找回温良”的连续报道。开篇指出,“戾气蔓延,每个人都是潜在的受害者,消弭戾气,谁也不能置身事外。”还以《这几年,许多人受过戾气的伤害》为题,列举了发生在人们身边的众多案例。同时刊发记者见闻《一些人的反应的确有点过头》。在随后的连续报道中,分别邀请社会学、心理学、法律界专家分析戾气产生原因以及化解戾气的方式与途径。后续报道没有停留在坐而论道上,而是从“平面”走向“立体”。策划推出一系列面向社会的互动,一方面与教育部门合作,借开学之际,刊发《告家长书》,教育孩子做温良的人。同时通过新媒体传播手段发征集令,征集原创标语、漫画等,筛选出好的标语放到公交车上滚动播放,真正实现了由点及面,多部门参与联动的效果,社会反响较佳。这组报道获浙江新闻奖二等奖。
加强思辨,深化主题。在策划报道中,灵活运用评论文章,提升报道深度,也是金华晚报副刊的一大特色。
2016年3月,金华下辖的浦江县有三名儿童到山上玩耍失联。消息传开,当地县、乡政府迅速介入开展大规模搜救行动。随后此事惊动了市里、省里,政府派出多支专业和民间搜救队伍,经过4天3夜的艰难搜救,三个迷路小孩在一个人迹罕至的山洞里被找到,成功获救。
针对这一事件,从中央到省到本地媒体都进行了大量报道。而金华晚报周末部跳出搜救过程报道,推出《春天的答卷》一文,对这次大搜救行动背后的一些引人关注、值得深思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探究,提出几个鲜明的观点:大力发展城镇化的同时,要想办法留住乡愁;民间搜救组织大有可为;在人民生命财产受到巨大威胁时,最可依靠的是我们的党和政府。
发在副刊版上的这篇文章,因与众不同的视角和强烈的思辨性,既可看作前期新闻事件报道的延伸,又是对整个连续报道的极大提升,受到一致好评。
做好“同题作文”,众里见“我”
做媒体,报道同样的题材在所难免,副刊亦不例外。在相同的选题中,如何做到高人一筹,在众多媒体中凸显出个性鲜明的“我”,金华晚报副刊报道也有“独门”做法。
把“四季歌”唱出彩。做新闻,“四季歌”免不了要唱,关键是要唱得与众不同,唱出自己的好声音。比如,一年中有很多节假日,年年岁岁周而复始,往往让人产生“审美疲劳”。金华晚报周末部却从不轻易放过,做不出彩不罢休。以“六一”儿童节为例,他们两年做了两次策划报道,两度获得浙江新闻奖。其中一次的报道是围绕城市孩子和农村孩子不同的阅读状况展开调查,得出结论:因为城乡经济状况的差异,农村孩子阅读量大大落后于城镇孩子,无书可读的尴尬在农村孩子的身上得到明显体现。报道引起爱心人士、志愿者高度关注,晚报趁热打铁,发动社会人士捐书捐钱,把募捐到的几大箱书专程送往金华多所山区学校,还建立了流动图书馆,使这些书籍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重大活动报道独辟蹊径。地方政府和宣传主管部门结合地方实际,经常会要求媒体参加一些大型活动的宣传。对于这样的活动报道,金华晚报力求做出特色。2014年,针对近年来因为发展工业经济,而被严重污染的城乡环境,特别是大大小小的黑臭河流,浙江省发起了“五水共治”行动。金华晚报根据省、市政府的统一部署,积极参与宣传报道,精心策划,组成一支特别报道组,组员中除记者编辑,还有市文联、浙师大的作家、画家、老师。实地采访分布于九个县(市、区)的每一条大小河流。这次采访活动历时两个月,总计在副刊版刊发了20多个专版,内容不仅有消息、通讯,还利用副刊版的便利刊发了大量的散文、诗歌、漫画作品,从而全面充分地反映了“治水”的成果,这样的报道内容与方式因其“个性化”在浙江省新闻奖上斩获二等奖。
政策解读“接地气”。报纸副刊,不能总是风花雪月,同样要讲政治。每逢一些重要会议召开和重大政策出台,深度解读必不可少,金华晚报不但很好地利用副刊平台承担这样的任务,而且尽可能“落地”,以区别于其他媒体的解读。
2013年7月1日,新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实施,金华晚报副刊版做了以《常回家看看成热议话题,各方说法助你解读法规》为题的大篇幅报道,不但应时,而且解读到位,同样受到读者广泛好评。
当代著名作家袁鹰先生曾说过,“副刊必须充满时代的声音,必须充满代表着生活中主流的声音。副刊的基调,必须是堂堂正正,热气腾腾的。”可以说,金华晚报的副刊作品能不断“摘金夺银”,正是因为很好地把握与践行了这样的基调。
(作者系金华晚报常务副总编辑)
责任编辑:郭潇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