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随着《西雅图邮报》的全面转型,全世界的媒体人都不得不面临一个重要的课题:纸媒究竟如何才能继续生存?6年后的今天,新媒体已经如火如荼,传统媒体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2009年,智能手机尚未普及,新媒体尚在初期阶段,因此《西雅图邮报》的转型是成功的。最近两三年,触媒新闻APP尚在萌芽阶段,微信刚刚建立,因此南都和北青获得了暂时的成功。但在2015年的此时此刻,新媒体的竞争在不断升级,我们该如何转型?未来几年,新媒体的竞争会更加白热化,大型新媒体巨头依托固有平台将会把手伸到“最后一公里”的地方,那时,纸媒将如何应对?
关于转型问题的基本分析
最近流行的关于纸媒未来生存的三个说法:其一,信息发布短平快的核心生命力已被新媒体占据,传统纸媒必须转向深度挖掘背景与专业化的半评论报道,传统的消息、通讯等样式应结合起来。其二,人才战略上,媒体应引进熟悉新媒体运作方式的人才,开发新媒体平台。其三,纸媒应转型到触媒谋求生存之道。
对于第一种观点,存在忽视商业模式的基本生存规律的错误。假设a和b是企业赖以生存的核心竞争条件,市场被A、B两个公司垄断,如果A和B要同时生存,那么只有两种可能:
①A与B公司同时拥有a和b。
②A不拥有b,但拥有a;B不拥有a但拥有b。
如果出现以下两种情况,则A和B不能同时生存;
③A拥有a,也拥有b;B拥有b,但没有a,则B死掉。
④A拥有a,没有b,但它有能力拥有b;B拥有b,但没有能力拥有a,则B会在未来死掉。
按第一种观点,纸媒拥有的深度评论,触媒照样可以拥有,甚至做得比纸媒更加优秀。但是纸媒不具备与触媒相匹敌的快捷优势。所以划归到④中。这样纸媒难逃覆灭的命运。
第二种观点,认为人才是媒体赖以生存的核心,这种看法是消极的。精英人才,是极少数的。企业得到与失去这些群体,终究是个概率问题,在混乱的市场环境中尤其如此,而且人才极易流失。媒体生命依赖于人才,难以长久。
第三种观点认为,纸媒应当大力发展新媒体,让报纸迅速转型成新媒体,摒弃纸媒。这种观点更不可取。网络巨头已垄断网络市场,他们研发的APP,质量优秀,体积小,免费,消息发布快、全。南都PAI推出后,虽然暂时在几大网络巨头的夹缝中生存,但终究还是处在危险的边缘地带。至于大力发展校园新媒体的“北青派”,尽管其大力开发木飞系统与木飞应用商城,但终究是偏安一隅,难敌网络巨头触角的到达。
转型的成功,并不是真的成功。须知拥有十亿用户的腾讯,两亿多日浏览量的搜狐新闻和新浪博客,要挤垮小型媒体垄断新闻市场,简直易如反掌。反过来说,这样的市场环境是不健康的,网媒的势头需要新生力量的遏制,媒体人应该有这样的责任。
网络媒体的市场原则
分析网络媒体获得市场的途径,就会发现,它们都是以多重平台相互依托而不断壮大的。例如腾讯新闻,是依赖于QQ与微信的广泛受众建立起来的。也就是说,真正的新媒体并不是基础平台或普通意义上的新闻媒体,而是建立在平台之上的平台,这个“平台之平台”、“媒体之媒体”反过来作用在基础平台之上,会使原有资源不可控地增长。譬如当我们使用微信时,点开腾讯新闻,久而久之看腾讯新闻成了我们的习惯,反过来会延长我们上微信的时间,上微信时间延长,就挤压了其他同类型软件(如易信、陌陌)的生存空间,与此同时又为腾讯新闻创造了稳定的读者群。靠着先期积累的庞大客户群,野蛮地击垮竞争者是当代新媒体掠夺市场的基本方法,尤其微信开发出可互动的“公众账号”之后,这种战略意图基本达成。
这种“平台之平台”的原则,将击垮一切想从纸媒转型到新媒体的尝试,使这些转型后的纸媒要么死掉,要么成为其附属品,仰人鼻息地活着。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我们没有一个基础平台做依托,地方媒体太过弱小,盲目转型不但无法在新媒体的红海中生存,甚至连原有纸媒的根据地都会瓦解。要突破这一困局,首先要分析网络媒体基础平台的类型。
网络基础平台的四种主流类型:社交软件为载体,如腾讯;论坛平台为载体,如天涯等;网络安全为载体,如360新闻;以视频为载体,如爱奇艺、优酷、乐视新闻。
有人曾指出,这些新闻都是立足世界、辐射全国的,缺少以地方为基础的新闻,也就是没有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但事实不是这样,在全球信息一体化的时代,地方的特征和信息早已退居其次,只要有软件解决团购、饮食消息、旅游速递的信息就足够了,人们不需要了解过多本地发生的事情。即便需要,二三线城市每天发生的不大不小的事情,也难与世界性的新闻抗衡,一旦这些新媒体巨头开发主APP下的富有地域特色的分APP项目,那地方媒体将在短时间内死亡。
综合几种主流网络媒体类型来看,必须开发第五种基础平台,才能与之一较高低。那么第五种基础平台何在?
论全国报业一体化
地方媒体如果想要生存,靠着盲目转型和单打独斗终究会被大网媒各个击破。因此联合全国各地纸媒,形成合纵之势,组成一个报业联合体似乎是可行的办法。实现读者共享、素材共享、新闻共享、共同开发、统一培训记者的新型战略,利用各个地方媒体在各地的力量,去打造第五种基础平台——全国纸媒固有客户群平台。开发报联体APP,将读者资源整合其中,对于报联体中的每一份地方报,读者群都增加百倍,同时在主APP下开发以地方为基础的分APP。也就是说,用户至少需要在手机上安装两款绑定在一起的软件,一款是报联体的APP,另一款是自动根据手机所在地安装的地方性分APP。往返多地流动的用户,会安装更多的分APP。餐饮、娱乐、旅游等各方面最新服务信息,用户无需再安装多个软件,这些将在报联体主APP与各个地方的分APP上一键解决。组建专业审稿团队,每个省选出几名优秀审稿员,进行文章的筛选工作,决定最终刊登在主APP上的文章。
在报联体APP中,每个版面的新闻将会滚动更新(拟定每天2~3期),每个成员报所占有的板块也应革新,用新闻共享打造最快速、最生动、最深入的媒体联合网络。这一平台基于的是网媒尚未涉足的地区化新闻,尚未被侵蚀的客户群体。这种新型报业模式有如下特征:
新概念广告时代
盈利模式有两种,前者是稿酬,后者是广告。前者是在主APP上刊登文章所获得的稿酬(由成员报共同支付);后者是新概念广告的模式。
从前的广告模式是“我出平台你来用”,这种广告思维被动不灵活,需要中间人的人脉关系网。这已不适应当下的广告需求。
新概念广告时代从形式上看,是指在报联体主APP下,针对各地用户开发分APP所形成的广告平台。分APP的主要用户是成员报地区的读者,分APP不但共享主APP的资源,更具地方特色,而且享受全国最新最快的新闻、娱乐、旅游、餐饮等一体化服务。
这时广告将有两种形式存在:
报联体主APP上的广告。一方面成立报联体广告中心,规定广告刊登按小时收费;另一方面按绩效分配广告费,主APP 上的广告是辐射全国的,因此广告费数额较大,分配机制是:在该广告刊登的同一时段内,在主APP上刊登文章的成员报将平分80%的利益,其他成员报均分20%的利益。这样既可以鼓励有能力的成员报,又可以保证弱报不会死掉,保证弱报不死的目的是不能让基础平台受损。主APP上广告还会导致一些能力较弱的报纸长期无法在主APP上刊登文章或广告,但这些报纸也没有共享给报联体充分的资源,因此既不会影响到报联体的利益,也不会对成员报的资源形成不合理掠夺。
主APP上刊登广告权利可以叠加和积攒,如A成员报刊登一篇文章到主APP上,但是并没有及时找到广告客户,这时可以将这一权利按时间积攒起来。
报联体地方分APP上的广告,由地方成员报自己决定。这一广告形式,与传统新媒体广告无二。
新概念广告时代从内容上看,可以是文字、图片、视频、微电影不等,除了传统的软硬广告外,在诙谐幽默中做广告,在焦点上做广告,在娱乐中做广告。
联合印刷时代
人类放弃实体阅读只是暂时的,从长远的人类教育而言,实体阅读会是未来的趋势。完全放弃纸质报纸,放弃印刷,是在自断退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建议设立联合印刷机制。
联合印刷机制,是指建立在全国报联体信息共享基础上的印刷机制。在成员报印刷厂各自为政的前提下,联合合作一些印刷项目,这样既节省印刷成本和跨地运输费用,同时还能使客户得到全国最优秀的印刷方案和设计方案。
报联体金融系统的建立
报联体平台一旦成立,会给每个成员报带来巨大利益。成立统一的金融产业,也是一个必然步骤。报联体投资银行,成员报将以入股的方式参与进来。这个金融系统一旦建立将会在短时间内成为中国最大的联盟式金融系统。以此为基础,可以开发出更为安全可靠的网上支付平台,由于银行与网商平台合为一家,所以开发出的支付平台和支付环境将优于淘宝、微支付。并且可以触及个人企业所永远无法做到的事情,例如成立自由控制利息浮动区间的报联体余额宝。
报联体人才战略
为了适应新媒体、新内容的要求,报人必须从行文到知识面,都有明确的市场指向性。目前很多纸媒,从呈现形态上看逐渐跟不上时代的潮流;从报道的深度上看,也无法让读者解渴;从内容的选择上看,更不如新兴媒体的丰富多彩。
因此,报联体应为各地成员报做定期的培训,成立培训教材审定团队,从各个方面提升记者素质,改进新闻质量。这样的定期培训,会让依赖于人才的情况减弱,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这才是未来新媒体适合的人才战略,有统一的宣传培训模式,而没有绝对的人才需求。
(作者单位分别系黑龙江大学、大庆大广传媒有限公司)
责任编辑:杨芳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