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是定义中国经济新阶段发展规律的核心词。从2014年这一概念提出以来,国内外经济报道围绕新常态的内涵、特征以及这一新语态对经济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等各个方面进行了集中阐述和广泛传播。新常态成为中国经济报道的主旋律,并将在今后较长的一段时期内引领经济报道的发展方向。
为探讨新常态报道的国内外现状,了解新时期中外经济报道的特点与规律,清华大学于2015年5月组织了“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报道”专题国际研讨会,邀请国内外专家,从“解读‘新常态’”“报道‘新常态’”“图绘‘新常态’”“数说‘新常态’”四个维度,以研究、报道、传播与技术的视角,集中探讨了中国经济报道中的这一新语态。本文结合研讨会中外专家的观点,从新常态下主流媒体报道、国外媒体报道以及专业财经媒体报道三方面对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报道进行了梳理、分析与总结。
新常态下的主流媒体报道
平面媒体对新常态的深入研究与集中阐发
准确认识新常态
新常态表面的特征是经济增速放缓,但是它更重要的内涵是增长质量的提升和经济结构的优化以及经济驱动力的调整。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国内主流平面媒体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新常态意味着中国经过30多年高速发展后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是社会经济的进步。新常态是一个长期的状态,需要坚定转型升级的目标不动摇。同时,新常态还是一个进取之态、变化之态,在报道中应当凸显“变革、进步”的发展目标。基于此,人民日报将新常态的内涵概括为“富态、长态、动态、进态”。
努力巩固新常态
在这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不仅要适应新常态,更要巩固和引领新常态。为了做到这一点,首先要积极面对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格局和困境,人民日报社经济社会部主任皮树义将此概括为“速度焦虑、结构胶着、动力拉锯、改革漂浮、心态犹疑”。首先,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没有过去那么快了,我们应当以何种心态面对这种变化?在这个“青黄不接”的时候,中国或多或少仍然对过去的发展方式和速度存在依赖,能否打破这种迷恋和依赖的心理成为关键问题。其次,经济发展方式和结构正面临转型升级,已有的结构亟待变革但新的结构尚未完善,使得中国经济暂时处在一个胶着状态。有鉴于此,新常态报道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引领方向、提振信心。
把握新常态报道方向
认清新常态的内涵和特征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报道新常态,因此把握报道方式也是媒体工作的重中之重。新常态意味着中国正调整经济发展方式和结构,发展速度放缓并不意味着不发展,而是要在发展的同时兼顾经济结构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在这种基本趋势下,媒体首先应当做到在报道中重点把握经济发展趋势、成就以及和民生密切相关的发展亮点,并针对受众的疑问和关注点进行答疑解惑。同时,在报道中也应当重点关注社会经济在适应和引领新常态中遇到的困难,贴近读者。
基于以上研究与阐发,主流媒体在新常态报道中起到了关键性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显示出其控导向和善阐释的优势与特点。
电视媒体对新常态的生动报道与广泛传播
电视媒体新常态报道的特点与定位
在新常态经济报道中,电视媒体起着至关重要的深入宣传与广泛传播的作用。在充分研究和理解新常态的基础上,央视提出,电视媒体报道新常态的关键是拿捏好节目的立场、观点和态度。新常态并不意味着不发展,发展经济仍然是党和国家的第一要务,不唯GDP不等于不要GDP。同时,电视媒体经济报道也要兼顾通俗化、专业化和国际化。
对于电视媒体而言,最显著的新常态是社会需求发展倒逼市场选择的重置,新媒体与电视娱乐的产业链更加清晰,共同构成电视媒体新的产业结构和效益增长点。因此在做到以上几点的基础上,电视媒体还应尽可能多地借助互联网和大数据手段,发扬数据、动画、特技等电视传播的优势;同时注重纪实报道和多媒体互通,经济改革的题材用纪实报道的方式呈现,更加贴近民生、易于理解。比如《月坛南街38号院的变迁》,就是央视纪实报道和多媒体结合的典范作品,将纪实性报道的内在属性与重大经济改革题材相结合,这虽然是电视媒体的第一次尝试,但效果非常显著。
电视媒体对新常态报道的传播议程设置
基于电视媒体受众的特点,对新常态的报道既要有深刻的认识,也需要以通俗的方式呈现,设置深入浅出、平实易懂的传播议程。在这样的方针指导下,以中央电视台为代表的电视媒体从2014年5月以来陆续推出《新常态新征程》《新常态新亮点》《新常态新成效》《变速跑中的中国经济》等系列报道,题材形式涉及政策解读、调查、新闻、综述、大数据分析等多种节目形态,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
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经济部主任肖振生认为:新闻和宣传既有相同点,也存在很大区别,好比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的经济模式是纯粹的凯恩斯或纯粹的自由经济,新闻和宣传的关系也是一样。因此在新常态传播的新闻实践中,新闻媒体应当做务实的理想主义者,用事实和故事传达道理和信仰,才能更好地发挥引导舆论、传递正能量的作用。①
主流媒体对新常态的对外宣传与国际传播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经济的任何一个小波动都会在国际资本市场产生广泛影响,“走出去”的中国经济报道也随之成为国际关注的焦点。新华社作为主流媒体的对外传播窗口,在新常态报道的对外宣传与国际传播方面做出了一系列尝试。
从新华社新常态对外报道的实践中可以发现:首先,经济报道要在精准的前提下兼顾不同文化及接受习惯的差异。在新常态报道中,使用国际化的表达方式精准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专有名词和政策至关重要。中国经济的一举一动受到世界各地的瞩目,海外经济市场对中国经济的变化更是十分敏感,在表达上要确保专业性和时效性。讲述中国故事,要使用国际化的表达方式才能确保受众能理解。为此,在报道新常态时,新华社注重向西方受众提供一些方便理解相关概念的背景知识:比如“老常态”是什么、“新常态”的起源是什么、为什么“老常态”难以为继等。2014年10月3日新华社对外部发表的稿件“Discovering China’s new normal growth”详细分析了曾经拉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老常态”无法持续的原因,并解释了“潜在增长率”和人口“刘易斯拐点”等关键概念。②
经济数据通常乏味,要尽可能建立在故事的基础上,以小见大,将中国宏观经济与地方和人物结合起来,并且增加生动的引语和细节,才能让报道容易理解。2014年12月29日新华社播发的年终大稿“Yearender-Xinhua Insight:A bet, a joke and China’s economic new normal”(《新华视点:一个赌局、一个自嘲和中国经济新常态》)用雷军和董明珠的10亿赌局、知名房地产开发商冯仑有关“小三”互联网经济取代“正室”房地产的自嘲,呈现了互联网经济崛起、传统工业产能过剩和楼市低迷等境况之下的新常态。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注重对信息的分析解读,为读者提供观点、及时回应海外舆论也非常重要。在2015年3月全国两会上,总理宣布调低今年的增长目标后,新华社马上采写播发了评论“China Voice:China won’t allow economy to nosedive”(《中国不会放任经济断崖式下滑》),文章结合中国国情、历史和政策因素,分析了中国经济的基本面。
在新常态英文报道中,还要注意翻译的准确到位。比如,“地方债务”有三种说法:政府有偿还责任的债务(liabilities directly carried by governments at various levels)、政府有担保责任的债务(debt guaranteed by governments)、政府可能负有一定救助责任的债务(contingent liabilities, or debt which governments might have some liability for),在播发稿件的时候通常需要向海外受众解释三者的含义和区别;而做好以上这些工作,需要较高的对外经济报道专业素质。
新常态下的国际媒体报道
西方学界对新常态的讨论分析与认识概括
新常态对于西方学界来说最初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英国牛津大学新闻研究所罗伯特?皮卡特教授介绍:对于新常态这一概念,西方媒体和经济学家开始认为它更像是一个实施较低经济增速的口号,而不是一个由政府推动的经济结构转型升级。随着新常态实践的推进,西方学界才对其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并逐步将中国经济的根本变化和新的经济政策相关联。目前西方对于新常态的理解是:中国经济发展中大体量和高增速的发展模式(绝大多数基于公共投资)已经不再像过去一样行之有效了,中国政府正在积极寻求来自本国企业和跨国公司的新兴经济增长点。同时,它也被解读为中国需要更充分地以创业和创新精神来支持增长目标,这是仅仅依靠制造业的增长预期无法达到的。这种状况并不表明中国在全球市场丧失了以前的竞争力,这只是一个信号,表明其过去的政策已经成功地帮助中国经济进入全球市场,并成为全球经济活动重要的参与者。③
除此之外,西方学界对新常态的概括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经济增长放缓被认为对中国及其他主要经济体皆有裨益,因为经济增长放缓能够减轻中国通货膨胀的压力,减少中外贸易不平衡带来的挑战,同时降低对基本必需品的需求。
第二,新常态也被视为中国减少对财政支出的依赖,降低来自公共债务的经济压力,缓解中国和全球经济风险的战略。
第三,新常态意味着中国将大力扶持房地产行业,因为在中国很多地区,房价正遭遇滑铁卢。
第四,新常态在一定程度上与中国经济的基础性变革密不可分,而这里所说的变革主要由个人消费推动,中国经济结构已由制造业为本升级到以服务业立基。
西方平面媒体对新常态的阐释报道与关注焦点
中国经济新常态也成为国外媒体报道的热点。以《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等为代表的美国媒体在阐述新常态时颇有心得,他们认为,新常态的内涵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经济增速放缓;从出口外向型经济转向消费、创新拉动型经济;政府在重工业的投资减少;在结构和金融方面进行改革,减轻债务负担,提高生产力。④
对美国媒体来说,报道中国经济新常态中的主要挑战是如何向受众阐明新常态对中国、对美国、对全世界意味着什么。《华尔街日报》用数据可视化的方式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其在4月份的一篇报道中用图表的形式列出了可供中国政府选择的政策,并展现了GDP、工业产出、零售业、投资四大行业的数据走势,通过一系列数图呈现出中国经济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数据可视化逐渐成为报道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有效手段。《独立报》2015年5月20日的一篇报道通过图表形式展现了中国经济与全球经济的关系。报道中显示,若中国经济增速比预期低1%,世界经济的增长会降低0.5%,且世界经济走势曲线的斜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经济增速。近年来,金融危机已经成为了常态,经济振荡周期从历史的数十年一次缩短到数年甚至数月就发生一次。而中国长盛不衰的经济增长也令国外倍感焦虑,如果中国这一庞大的经济体也出现问题,亚洲乃至全球经济将受到重大冲击。
西方媒体的另一关注焦点是:中国的经济问题到底有多严重?对此,媒体、学界和业界所持观点存在一定分歧。《纽约时报》2015年5月的一篇报道中对各方观点进行了总结:“中国经济的弱势在很多情况下被夸大,其增速可能不会大幅低于政府预期的7%。”也有很多媒体持消极态度,认为目前没有合适的政策能解决中国的经济问题,因为一个问题的解决可能导致另一些问题的恶化。各大媒体均在讨论和研究的过程中,逐渐接近真相。
同时,很多报道都表明,西方平面媒体在对于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报道中更加侧重的是其经济战略调整的启示性以及有可能导致的本国及国际市场的危机。
西方电视媒体对新常态的报道规律与阐发方式
西方电视媒体认为,世界真正关心的,是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和新常态的提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因为中国经济任何小的波动,都会在短时间内引发国际市场的震荡。
对西方媒体来说,认识新常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最初,很多西方媒体对中国经济的真实情况持怀疑态度,他们甚至认为新常态一词被“过度使用”。BBC在报道中称,中国经济平衡的重塑被描述为一个向下的滑梯,配图是人们在哈尔滨冰雪节中坐着冰滑梯向下滑的照片。随着相应报道的不断增多、报道深度的不断增加,西方媒体对新常态的理解不再仅限于“slower growth”这种简单直接的理解,而是逐渐发掘了经济增速放缓背后的根源。西方经济学界认为:过去5年全球经济发展是很反常的,几乎没有进步,这给很多国家都带来了负面影响。电视媒体在报道中国经济时提醒说:“参天大树通常是不存在的。”很多媒体认为,经历一个好的发展阶段后,接踵而至的是发展面临的瓶颈和矛盾,这似乎是每个国家在发展的过程中都不可避免的规律。
在对中国经济和新常态有更深入了解后,西方电视媒体对此报道逐渐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套路和规律。在新常态报道中,一般包括如下几方面内容:现阶段经济增速放缓的程度和简要情况介绍、经济学家们的观点(通常西方经济学家们会表示:早已预料到中国经济放缓的现状)、国际金融市场的每日概况、中国政府刺激经济的手段、分析中国经济变化对不同国家的影响以及中国经济变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等。
不难看出,西方媒体真正关心的也许并不是新常态本身以及中国的现状到底有多严峻,而是新常态对本国,乃至对整个国际市场有何影响。
新常态下的专业财经媒体报道
国内专业财经媒体对新常态的研究阐述与报道案例
国内专业财经媒体经济观察报执行总编辑文钊认为:新常态不是广义上的“稳态”,而是一个持续变化的状态。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问题,都和变化相关。这种变化超出了媒体传统的思维框架,因此媒体应当跳出思维定势和报道定势,树立符合时代潮流的价值观,做有前瞻性的报道。
根据经济报道的“3W”原则,即“What”“Why”“What does it mean”,经济观察报在新常态报道中以“变化”为基准,推出了系列作品。例如,《发改委的2014》通过呈现发改委的变化,详细解释了新一届政府一直提倡的简政放权、自我改革是什么;《寻药》讲述了中国4000万丙肝病人的医疗情况,深入探讨进口药品管制政策、医疗审批政策、医保政策等。该报道采用全媒体的报道方式,传播效果非常好。⑤
国际财经媒体对新常态的数据分析与趋势判断
国际财经专业媒体在对新常态的报道中大量使用数据与可视化技术。数据可以帮助人们更直观地认识新常态,了解新常态与旧模式之间的区别,从而提供更准确、全面、深刻的内容。在新常态报道中,彭博新闻社依托其所拥有的数据技术资源,提供了很多中国经济的数据分析与趋势研判。
中国经济不仅规模大、增速快,而且也经历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阶段。彭博新闻社图表显示:1993年的中国,农业就业人口占全国的56%,而2011年,服务业就业人口比例首次超过了农业。反映经济结构变化的不仅是产业和就业,还有人口。2010年,中国城市人口终于超过农村人口,同样作为人口大国的印度,在近十年内人口结构却没有太大变化。劳动力减少和劳动成本上升,在微观层面上可以对企业形成两个激励:第一是促使企业改变发展策略,用物质资本和技术替代劳动力;第二是刺激企业对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的需求。这两个激励都可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⑥在制度环境、经济基础、技术变革三个驱动因素的推动下,中国人力资源进入新常态。如果我们把之前称为人力资源1.0时代,那么现在要面对的就是向人力资源2.0时代转变。
以上数据信息生动地反映了中国经济的现状和问题,有效呈现了中国经济与以往的区别。种种迹象表明,中国经济虽然仍以高出世界平均水平的速度增长,但增速下滑已是不可逆转的事实。在此情况下,中国经济的内部结构也在进行调整,这个巨大的经济体正在逐渐将发展动力由工业拉动、出口拉动转向第三产业拉动和内需拉动;而数据是传达这些讯息的最有效、最直接的载体。数据不仅帮助投资者更深入了解经济发展方向并做出有利判断,而且为媒体等信息提供商提供了报道的方向。
中外专业财经媒体对新常态的融合报道与可视化呈现
经济报道中的新技术层出不穷,许多国际专业财经媒体在报道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和使用新的可视化技术与手段。比如,数据可视化和“沉浸式”多媒体(Immersive Multimedia)技术的应用在经济报道中越来越多见。沉浸式多媒体即运用相对比较具有冲击力的、能够抓住人眼球的多媒体形式与数据相结合,形成数据可视化报道,表现形式多以全屏为主。《纽约时报》针对经济变化做了美国国债收益率3D显示图,不仅可以看到每天的国债收益率变化,还可以对比“往年的今天”收益率的变化,这样的创新方式可以为中国经济报道所借鉴。⑦
与此同时,国内媒体也使用了越来越多的数据融合可视化技术。比如,百度迁徙地图通过梳理数据列举出中国春运期间最热路线和最热门的迁入、迁出地,并用动态的地图呈现出来,能够以小见大。然而,虽然国内财经媒体和互联网机构推出了一些优秀的可视化作品,还是不难看出,数据可视化报道总量不多,质量也有待提高。技术、表现形式、思维方式和对数据图形的有效理解等,都是在未来经济报道中亟须解决的问题。
通过国内外媒体报道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实践,我们可以看到国内主流媒体的研究阐发与引领,也可以看到国外媒体对中国经济新常态形成了自身的关注焦点和报道议程。国外报道更加侧重的是中国经济战略调整后有可能带来的问题以及这一战略调整对本国市场和全球经济的整体影响。再者,随着技术和传媒市场的发展,在经济报道中数据分析、融合媒体和可视化表现的应用越来越多。中外媒体在报道新常态的实践中呈现很多前沿的探索与成功的案例。因此,做好新时期的经济新常态报道,需要构建深入研究与系统阐发的传播议程,需要形成了解中外受众关注热点与新闻诉求的国际视野,也需要打造跨域跨界融合的新闻报道、数据分析和可视化呈现的创新表达方式。
(作者杭敏系清华大学全球财经新闻项目主任、传媒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冯洛苏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助理)
责任编辑:武艳珍
注释:
①引自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经济部主任肖振生在2015年5月清华大学财经新闻论坛上的发言。
②引自新华社对外部经济研究室主任林建杨在2015年5月清华大学财经新闻论坛上的发言。
③引自牛津大学路透新闻研究所罗伯特?皮卡特教授在2015年5月清华大学财经新闻论坛上的发言。
④引自纽约城市大学经济新闻项目主任简?桑森教授在2015年5月清华大学财经新闻论坛上的发言。
⑤引自经济观察报执行总编文钊先生在2015年5月清华大学财经新闻论坛上的发言。
⑥李建民:《中国的人口新常态与经济新常态》,《人口研究》2015年第1期。
⑦引自金融时报中文网总编王丰先生在2015年5月清华大学财经新闻论坛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