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亮点讲够 疑点讲清 难点讲透

——人民日报经济发展新常态报道的探索与实践

● 人民日报社新闻协调部 《 新闻战线 》(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作出的一个重大战略判断。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也是新形势下经济宣传的大背景和大课题。

    人民日报始终把经济宣传作为新闻舆论工作的“重头戏”,把经济发展新常态作为经济宣传和舆论引导的“定盘星”,主动作为,精准发力,策划推出了一批重点专栏、特色报道和评论理论,深入阐述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实质和内涵,准确解读重大经济政策,主动回应社会关切,实事求是地剖析热点难点问题,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为宏观经济稳中向好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强化一线视角,梳理经济发展新特点新亮点

    4月15日,人民日报以“1+1”形式(一篇头版消息+一个要闻整版)推出浙江经济新常态特稿,一版头条刊发通讯《浙江经济春意渐浓》,六版整版刊发通讯《浙江爬坡新常态》。这组特稿由社领导带队采访,充分反映了浙江干部群众认识到新常态是“富态”“长态”“动态”“进态”,进而努力破解“速度焦虑”“结构胶着”“改革漂浮”“创新乏力”“心态犹疑”,在新常态下推动经济发展进入“增长中高速、质量中高端”的健康轨道。报道虽然反映的是浙江一省的情况,但文中提出的问题、显现的特点均带有普遍性,是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在浙江的生动反映。因此,这组特稿有助于人们进一步认识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以及中国经济的总体形势。

    5月4日起,人民日报在一版推出《经济新亮点》专栏,以“1+1”形式,生动反映中国经济的新特点、新亮点、新态势。专栏突出基层和一线视角,运用生动鲜活的故事,反映各地干部群众攻坚克难、着力解决经济发展中的新问题,赢得发展的主动权。开篇报道《万众迎来“创时代”》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主题,深入报道来自天津、贵州和四川的三个不同背景的创业故事;通讯《创业星火正燎原》全面解读“创时代”的背景、特点和趋势,两篇配稿分别通过专家观点和身边故事,反映人们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认识、感受和思考。稿件素材鲜活,语言生动,感染力强。5月5日该栏目再推“1+1”组合报道《服务业撑起“半壁江山”》、《服务业跑出“加速度”》,用大量数据和一线故事,充分反映我国服务产业在这几年异军突起,深入报道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转型升级,稿件采访扎实,内容翔实,感受真实,语言平实,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其后,该栏目又相继推出四组“1+1”组合报道,分别聚焦“经济运行质量有新提升”、“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带来新的增长点”、“引进来走出去成效显著”和“我国经济发展的潜力和空间很大”。这些报道,抓住了大道理与百姓关切的交汇点、大政策与群众利益的契合点设置议题,以小切口呈现大主题,小视角反映大变化,起到了加油鼓劲、鼓舞斗志的作用,提振了人们的精气神,增强了攻坚克难的信心和勇气。

    经济发展新常态内涵丰富、主题宏大,涉及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方方面面。人民日报二版开辟《新气象 新生活》专栏,以新闻故事的形式,通过百姓视角和感受,生动反映新常态下人们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发生的新变化,做到角度新、内容实、语言活,以小切口展现宽视野,以身边事反映大趋势。比如,《农民工当上“田秀才”》一文,讲述了四川一名农民工春节后没有像往年一样出去打工,家人误以为他在谈对象,后来才发现他在向农技人员学艺,打算在家乡搞特色农业。文章充满悬念和故事性,非常耐读。

    人民日报经济版推出新的栏目《感受》,它突破了从宏观、中观层面上的一般化、概念化表述,而是直接从个体的视角讲述某项政策颁布后、某个创新实施后给百姓生活带来的影响和变化。同时,每一篇《感受》版面都配发评论,帮助读者从最微观的角度去理解宏观政策,从最寻常的生活故事中去感受深刻转型。比如,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北京部分产业外迁也在加快推进。动物园服装市场外迁,更是人们关注的话题。但是迁出工作开展得顺利吗,商户迁出后经营效益能和原来媲美吗?这才是决定京内产业迁出长远顺利开展的关键。《感受》栏目为此采访了一位迁往河北的动物园服装市场商户,让他谈谈换了经营场所,有什么好处和不足。又如,为了治理环境问题,北京几年前就开始大力倡导推广新能源车。但是几年下来,推广的效果还是不好,说到底,还是因为新能源车续航充电不方便,充电桩数量太少。《感受》栏目采访了北京的两位新能源车车主,一个家住小区有充电桩,一个苦于充电问题,于是一个叫好,一个叫苦。通过两个用户亲述体验,清晰明了地反映出当下新能源汽车推广难问题的最大症结。

    群众的感受最真实,百姓的故事最精彩。通过深入基层一线,倾听群众呼声,讲述百姓故事,有点有面,见人见事,“天气”看得准,“地气”接得实,使经济发展新常态更加具象和形象,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强化问题意识,直面中国经济热点难点问题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运行中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干部群众对中国经济也有一些新的疑问和担心:经济会不会过快下滑?宏观调控有没有转向?企业的日子是不是过不下去了?外资有没有大范围撤离?针对这些疑惑和焦虑,人民日报《经济周刊》推出“解疑中国经济”系列报道,力求用新常态思维,对当前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作出全面、科学的分析和引导。《经济会不会过快下滑》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指标和数据进行分析后指出,中国经济具有保持中高速增长的潜力和条件。《宏观调控转向了吗》通过对当前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的解读,指出新常态下,宏观调控要保持定力,也应增强活力,提高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企业困难有多大》针对当前企业发展的情况提出要辩证看、客观看、长远看企业的发展,只要坚持转型升级,企业遭遇的困难只是暂时的,而市场机遇却是巨大的。《外资跑了吗》一文明确指出,所谓“外资撤离潮”以前没有出现,以后也不会出现,虽然中国已成为资本净输出国,但我们对外资的需要没有改变,只是需求方向在变化。这组报道辩证客观地分析了当前经济形势,指出做好当前经济工作应有的心态和状态,起到了很好的解疑释惑、廓清认识的作用。

    今年以来,中国经济坚持稳中求进,经济增速达到预期目标,经济运行仍处合理区间。与此同时,经济增速仍在寻底过程中,部分地区速度掉得比较快,一些行业和企业面临较突出的经营困难。面对复杂经济局面,国内外对于中国经济前景的看法五花八门,乐观看好者很多,但也不乏悲观、担忧的声音,对于未来宏观经济政策的走向颇多猜测。对当前经济形势究竟应当怎么看?又该怎么办?人民日报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系统梳理出中国经济的五个焦点问题,即:目前增速回落是否合乎预期?经济运行为何出现分化走势?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怎么办?如何看待经济运行风险?宏观调控应当从何处着力?5月25日,人民日报在一版头条和二版头条分别刊发消息《正视困难 保持定力 前景光明》和独家访谈《五问中国经济》。这一“1+1”组合式重磅报道,站在权威发声的高点,紧扣社会关注的热点,直面经济运行的难点,展现思想内涵的亮点,打造吸引眼球的卖点,踩准有效传播的节点,见报后迅即成为网上网下、境内境外舆论最强热点之一,被业界人士称为“形势政策宣传的标杆性作品”。中央有关部门领导称赞“这篇报道,江湖影响大,庙堂感觉好”,经济界人士认为“‘五问’问得好,答得也好,这样的文章能让很多企业稳定军心”,不少读者通过电话或短信向人民日报的编辑记者询问报道背景,并表示“这是一颗定心丸”。《五问中国经济》对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进行了深度解读,及时发出了中央的声音,形成了正面宣传引导的强劲声势,也展现了人民日报的政治优势,起到了“中流砥柱”、“定海神针”作用。

    针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预调微调措施,人民日报在第一时间做好政策解读的同时,注意针对这些观点解疑释惑、做好舆论引导。比如,2月4日,央行宣布2012年5月18日以来的首次全面降准,人民日报即于2月5日在二版头条刊发报道《降准是股市楼市兴奋剂吗》,指出货币政策只是微调,没有转向,没有强刺激,我们在宏观调控上依然保持了定力。报道见报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有关部门致电报社,称李克强总理非常满意,并要求继续深化宣传。人民日报记者连夜采访,于2月6日在二版头条刊发报道《降准不是“全面放水”》,引用央行研究局局长的话再次鲜明强调“此次调控不是‘强刺激’、全面放水,而是预调微调、定向调控”。再如,2月28日,央行宣布继2014年11月22日降息后半年内的第二次降息,人民日报即于次日刊发报道《降息不改“稳健”基调》,提出“此次利率调整的重点仍是保持实际利率水平适应经济增长、物价、就业等基本面变动趋势,并不代表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向发生变化”。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新闻宣传既要强化导向意识,又要强化问题意识,迎着问题上,朝着深处挖,贴着群众走,敏锐把握经济社会的热点难点,有力回答人民群众的所疑所惑,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回答问题,积极推动问题的解决,集聚推动发展的正能量,实现引导舆论的正效应。

    强化正面引领,引导人们认识形势把握规律

    今年两会期间,人民日报《人民论坛》栏目刊发文章《引领新常态,呼唤“心常态”》,《名家笔谈》栏目推出署名评论《经济新常态需要精神新状态》,重点阐述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应有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新的作为。

    4月中旬,人民日报在头版连续推出评论员文章:《以新作为引领新常态》《速度合理  保持发展定力》《结构优化  彰显改革活力》《动力强劲  更有增长底气》,四论如何看待新常态下新变化。文章不避争议,直面问题,理性分析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态势、新亮点、新动力,呼唤“强烈的责任担当,务实的工作举措”,呼吁干部群众从认识、适应跃升到引领新常态所需的“心常态”。在此基础上,评论版推出“经济新常态下怎么办”系列评论文章,分别从“落实调控不打折扣”、“推进改革不讲条件”、“防控风险不惧担当”、“改善民生不辱使命”等角度,提出了具体的有针对性的观点,文章被广泛转载,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

    1月7日,人民日报理论版推出新栏目《热点辨析》,首篇刊发中央政研室原副主任郑新立文章《新常态是新认识新概括,不是一个筐》,针对把新常态概念泛化的倾向,批驳了错误认识,深入地阐释了习近平总书记新常态思想的深刻内涵。此后,理论版持续发力,围绕解读、阐释新常态,理论版在头条《人民要论》栏目刊发15篇、二条《大家手笔》栏目刊发35篇、《热点辨析》栏目刊发15篇重点文章,从如何看速度之变、新常态的新亮点新机遇、把提高生产率作为主动力、培育新增长点、全面深化改革、加大创新驱动、新常态下政府应如何作为等方面,全方位、多角度,系统而又深入浅出地阐释了习近平总书记新常态思想的科学内涵,对深化全党全社会对新常态的认识、推动相关理论创新作出了巨大贡献,持续有力地引领了社会思想舆论。

    在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国际上出现“唱衰中国经济”声音的时候,人民日报理论部先后以四块整版、15位国内知名学者、3位国际知名专家的规模,推出四期“中国经济为什么行”,全方位、多角度讲好中国故事,对唱衰中国的声音给予有力驳斥,在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上取得了非常好的舆论引导效果。四块专版均被国家网信办安排全网转发。

    为深入阐释国内经济发展与世界经济形势的关系,人民日报理论部还推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及其应对”系列专版4块、16篇文章,深入分析在世界经济处于国际金融危机后深度调整期的形势下,世界经济有哪些趋势性变化,对我国会产生什么影响,我国应如何趋利避害、顺势而为,实现更好发展。系列专版坚持主动设置议程,掌握舆论引导主动权,不仅为人们正确认识我国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问题与应对提供了新的视角,而且通过国际经验的纵向总结、横向比较,为我国科学制订“十三五”规划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国际镜鉴与环境分析,既体现了理论宣传的解疑释惑功能,又体现了理论学术研究服务于政策制定的价值。

    “须透彻所从来,乃不眩惑。”人民日报充分发挥评论理论优势,紧扣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热点难点问题,研机析理,解疑释惑,既说清“是什么”又说清“为什么”,既说清“怎么看”又说清“怎么办”,既“解扣子”又“指路子”,帮助人们分析形势,坚定信心,理清思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工作有自身不可违背的客观规律,舆论引导不能说空话、说假话、说外行话,否则会适得其反,必须坚持实事求是,是成绩就是成绩,是问题就是问题,承认问题并分析清楚、提出解决思路是市场利好,遮遮掩掩反而欲盖弥彰。” 这一论述非常精辟,需要我们深入领会和认真贯彻。

    当前形势下,社会预期对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性不断上升,舆论引导的作用越来越大。这就要求我们更好地宣传中央精神,做好政策解读,强化舆论引导,析实情,讲实话,鼓实劲,更好地发挥“定向标”和“压舱石”作用。

    责任编辑:祝晓虎

经济新常态报道的媒体精彩
亮点讲够 疑点讲清 难点讲透
重塑新常态下的党报影响力
打好主动仗 唱响光明论
四个着眼点讲好经济新常态故事
经济新常态宣传报道要打组合拳
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