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四个着眼点讲好经济新常态故事

伊秀丽 《 新闻战线 》(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服务新常态的实践过程中,我们深切感悟到,能不能用新常态的新思维,以全新的视角观察新常态的新风景;能不能把转方式调结构的新常态理念,运用到经济报道的新模式上;能不能以改革创新的勇气和担当,承担起新常态的舆论引领作用,是检验经济报道能否讲好新常态故事的重要尺度。

    抓住经济生活的热点,回应社会关切,在提高舆论引导能力上下工夫

    经济进入新常态,告别了高速增长,“速度焦虑”随之而来,“调整的阵痛”随处可见。有的企业不愿意接受采访,有的部门拿不出好看的数字,“成长的烦恼”让很多记者也无形中焦虑、烦恼起来。

    经济报道是不是也应该“升级换挡”呢?适当调整过去高歌猛进式的成就报道模式,取而代之的是深入生活,关注新常态下的经济社会新亮点,以点带面,层层铺开,把稳中有进、稳中见新、稳中提质、稳中向好的亮点展示出来,引领方向,温暖人心。

    撷取“亮点”,就要追踪“热点”。大量新闻实践证明,从热点问题入手,受众的关注度就高,如果避开社会热点,报道就会失去注意力。

    采写热点新闻,要求我们必须把新常态视角和受众视角巧妙地结合起来,这样才会拉近经济报道和普通群众之间的距离,才会增强报道的可读性和感染力。

    什么是稳中向好的社会热点问题?产品质量、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劳动力就业、食品安全、房地产等等,一系列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暴露出的热点、难点问题,同时也是发展中的亮点。一方面,这些问题矛盾突出,社会关注度大;另一方面,政府解决这些突出问题的力度在不断加大,成效明显,还有一些问题需要通过进一步发展来解决,这需要一定的时间。只有不回避矛盾,敢在尖锐问题上捅窟窿,把问题剖开,才能吸引受众的目光。与此同时,还要把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效果、长远打算说清说足说透,让受众不仅能够看到问题的严重性、复杂性,更要看到解决问题的难处、方法、前景和希望,帮助受众充分理解新常态,感受新常态,提振发展的信心和勇气。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吉林日报经济新闻板块推出了一系列关注经济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稿件。比如,《治理雾霾我们在行动》《黄标车驶上淘汰路》《城市垃圾的突围之路》《问道长春房地产》《食品安全:出重拳施重典》《食品安全:治理向深入潜行》《“放心肉”如何走上餐桌》等。

    城市垃圾一直是环保中的老大难问题。围绕城市垃圾的突围之路,从垃圾分类,到垃圾发电,再到垃圾制造复合肥等,记者进行了全方位深入细致的采访,从而引出垃圾资源再利用使之成为一种产业的新话题。报道素材鲜活,背景交代充分,再配发“国外垃圾处理面面观”等相关链接,把城市垃圾这一群众身边的热点问题转化为可再利用的资源问题,起到了很好的引导和借鉴作用。

    《“放心肉”如何走上餐桌》关注的是肉类食品生产的安全链条问题。记者运用形象生动的现场白描和对话,把养殖、屠宰直至销售的“放心肉”全流程充分展示给受众。在这里,记者想要告诉受众的,不单纯是“放心肉”的安全、绿色和健康,也涵盖品牌、效益和市场。“放心肉”不仅仅是一项民心工程,还有更深远的意义,对畜牧业转型升级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采写城市垃圾、“放心肉”这些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求记者要有扎实的采访作风、过硬的表达能力。这些问题都是从生活中来,看似琐碎,反映的却是社会转型时期的矛盾和焦点问题。只有采访深入,用第一手材料说话,才能事实清楚、说服有力,才能紧扣时代脉搏,唱响主旋律,服务新常态。

    抓住经济工作的重点,树立宏观意识,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上下工夫

    市场经济多元而复杂,尤其是新常态下,更显微妙。怎样在中国经济爬坡过坎当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在“升级换挡”中把握好经济报道的分寸和方向,也是一种驾驭能力的考验。

    局面越复杂多元,越要树立宏观意识。要从大局出发,全面、客观、辩证地审视当下的经济工作重点,用更高、更广的视角,更新的思维去看待微观事物。

    在新媒体铺天盖地走进百姓的生活、意识形态领域复杂多元的当下,中国正经历经济增速回落、社会转型的阵痛。在新常态下,经济报道更要顾全面、讲大局、看大势。

    近年来,有的媒体从业人员缺乏宏观意识,往往习惯于在一个厂矿、一个村镇、一种商品,甚至是一个微观指标上下工夫,习惯于从“点”上做文章,忽视了“面”上的分析思考,从而出现了认识上的偏差,落入“见一报一” “人云亦云”的误区,给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对此,吉林日报社的经济新闻部门建立了每周例会制度,提前通报信息、提前研判形势、提前策划报道,一切从新常态和省内中心工作及经济发展大局出发,登高望远,把握经济报道的分寸和导向。

    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和确保粮食安全,国家高度重视,百姓十分关心。怎样报道好农业大省的“三农”工作,让受众看得明白,吃得放心,想起来安心?我们采取了用宏观审视微观,再以微观窥探宏观的报道思路,即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小切口,大主题,以小见大。

    比如,在粮食安全问题上,我们在“三农”专版的头条位置推出了系列报道:《粮食产量11连增的奥秘——看“天下第一粮仓”榆树如何依靠科技增粮》《小杂粮也有大未来》《米走八方名远扬——探析吉林大米的品牌“行走”战略》等。

    在黑土地和森林资源保护方面,也推出了系列报道:《向“零增长”迈进——我省农村提升地力的实践》《呵护这片黑土——我省黑土地保护工作纪实》《守“红线” 享“红利”——我省林地清收探索生态美和林农富双赢之路》《大停伐 大转型——写在全省重点国有林区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之际》等。

    这些三农报道,有共同的特征:

    一是接地气、抓活鱼,脚踏实地“走转改”,力图从大量的一手材料和细节中展示报道对象的闪光点。《大停伐 大转型》从森林号子的绝响写起,用生动的对白、数据对比、专家访谈、典型案例等,向受众推送一幅保护长白山森林生态资源的美丽画面。在这篇报道中,如果说保护原始森林是亮点,那么转型后带来的林下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就是闪光点,这些都与国家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新常态的发展规律遥相呼应,小中见大,可见一斑。

    二是追求可视性、立体化,给文字报道增添可读性和感染力。《粮食产量11连增的奥秘》报道中,首先进入眼帘的是“天下第一粮仓”榆树又喜获丰收的一组数字。记者用“地还是那些地,种子变了样”“人还是那些人,技术变了样”“活还是那些活,干法变了样”三个小标题为挈领,把科技增粮的做法说得明白透彻,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每行小标题下,都辅以关键词、新看点、现场图,把科技增粮的关键点和实际效果一目了然摆在读者面前,然后就是一段又一段带着泥土芬芳的小故事,把读者引进火热的乡村生产生活中,一一揭开了科技增粮的奥秘。从“天下第一粮仓”的大视角,对一个又一个村庄依靠科技增粮的微观事例进行理性思考和宏观审视,自然而然上升到粮食安全的大主题、大脉络当中——这不仅仅需要技巧,更需要新常态下理性思考的智慧和定力。

    三是有底气、鼓士气,为新常态、新认识、新作为增添了浓墨重彩的新注解。通过业务学习和研讨,我们深切认识到,在社会转型的变革时代,只有“变”是不变的,这个“变”,是变化的变,也是变革的变、转变的变、改变的变。一切似乎都在变,又万变不离其宗。只有处变不惊,保持定力,才能站稳脚跟,于生产生活中找寻变的方向和动力。这是一个辩证思维的过程。比如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虽然风生水起,但是怎么搞更科学有效符合社会发展规律,这些都需要在生产生活实践中进一步认识和探索。面对每一个新生事物,我们都不能掉以轻心,必须坚持深入基层,采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然后进行系统的、理性的甄别、梳理、提炼、归纳、总结,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报道时有底气,受众看到后鼓士气。

    抓住经济走势的特点,树立超前意识,在经济报道的前瞻性、指导性上下工夫

    掌握大量事实依据,通过理性认识和分析,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提炼出具有前瞻性的新闻报道,是党报经济新闻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超前思考的目的,是为了把握事物的发展方向,或者是在新闻事物处在萌芽阶段时就认识到它的发展潜力。

    辩证唯物论认为,一切客观事物本来是互相联系的具有内部规律的。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社会生活发生了很大很多变化,但是不管怎样变化,一切社会活动都遵循一定的规律运行。怎样把握这种规律呢?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毛泽东同志说过,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

    这就是说,新闻工作的超前意识,要建立在对新闻事物内部矛盾的深入了解上,既了解历史,也清楚现状,并能根据各种矛盾的力量对比进行分析、判断,最后得出科学的结论。因此,这个前瞻性是要有大量新闻事实为依据的,不是凭空想象的。

    去年8月,有位记者去“一眼望三国”的边境城市珲春,采访一个现代国际物流基地建设研讨会。我们没有把该报道简单归类于会议消息,而是从吉林省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和对外开放战略以及拓展东北亚区域国际合作战略大局出发,做了前瞻性的报道——《区域合作的“妙棋”——珲春打造图们江区域现代国际物流基地前景展望》。如果单纯报道物流基地建设,只需几百字的小消息。可是,这个物流基地非同一般,它建在东北亚陆海联运国际大通道上,建在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吉林省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高地上,更是建立在东北亚区域国际合作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这个千载难逢的节骨眼儿上。如果说东北亚区域国际合作是一盘棋的话,珲春恰恰就处在“棋眼”上,下好了这手妙棋,满盘皆活。报道刊发至今,有关东北亚区域国际合作的利好消息不断传来,吉林省联动开放战略扎实推进。事实证明,前瞻性报道对受众充分理解政府的经济战略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一篇好的经济报道,不仅要告诉受众发生了什么,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对经济现象的分析、判断,进一步让受众知道将来的发展趋势以及应对之策,增强报道的指导性。

    经济进入新常态后,更需要这样有预见性的报道解疑释惑,引领方向。

    抓住经济发展的亮点,在深度解读、提振精神上下工夫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吉林省的经济也出现了增速回落现象。新常态下,吉林日报的经济报道也转方式调结构,一是着力精准解读吉林省经济发展的大政方针,如在一版头条位置推出了《“五大发展”定位吉林新坐标》等重点稿件,深层次解读了吉林省的五大发展问题,获得了省领导的高度赞扬。二是推出吉林省经济发展的“亮点”工程展示系列,讲好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新故事。比如,吉林日报在一版相继推出经济发展的亮点系列——长客地铁车的“智造”发展、冰雪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农产品电商的“云”发展、医药健康产业的稳步发展、淘汰落后产能的绿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长足发展以及简政放权的助推发展等。通过亮点系列,折射出经济新常态的新特点——有困难,但也有亮点;有下行压力,但也有发展机遇;有速度放缓,但也有质量提高的好势头。这组“亮点”工程,有温度,有厚度,也有宽度和高度,起到了缓解焦虑、释放压力、增强信心的作用。

    用历史的、宏观的视角观察新常态,再以微观的角度选择新闻素材,发现新闻价值,然后以理性思维开掘新闻的内涵,从而揭示出经济现象的规律和本质,并预测趋势,引领方向,这是新常态下做深经济报道,增强舆论引导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经济报道精准发力,服务新常态的重要着眼点或着力点。当然,这一切,都有赖于我们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坚持“走转改”。只有脚踏实地接地气,才能顶天立地不动摇,才能发现新常态下的新变化,才能感受到基层呼应改革的新动力,才能坚定信心,提振精神,把经济新常态这个故事讲好。

    (作者系吉林日报社副总编辑)

    责任编辑:冷  梅

经济新常态报道的媒体精彩
亮点讲够 疑点讲清 难点讲透
重塑新常态下的党报影响力
打好主动仗 唱响光明论
四个着眼点讲好经济新常态故事
经济新常态宣传报道要打组合拳
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