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2014中国电视艺术节目观察与展望

● 周建新 胡智锋 《 新闻战线 》(

    2014年,中国电视艺术发展依旧面临着复杂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形势,各种力量相互角逐交织,形成了激烈异常的竞争环境。值得钦佩的是,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背景,中国电视人努力探索,在电视剧、电视文艺、电视纪录片等节目的内容生产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创新,从而推出了一个又一个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俱佳的节目。

    电视剧:唱响“中国梦”,弘扬主旋律

    2014年,中国依然不愧“世界第一电视剧产量大国”的称号,全年共生产438部、15320集。创作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其中,古代、近代和现当代的题材比例大体保持在15%、30%、55%左右。其中,婆媳、育儿题材退烧,情感与喜剧题材受宠,都市情感剧和婚恋题材剧取代婆媳剧成为新兴力量。古装剧的播出虽受限,但各大电视播出机构热情不减,一些古装大剧在制作、效益和影响力上都身居前列。必须注意的是,广电政策的宏观调控对电视剧的生产播出产生重要影响,尤其是下半年,围绕“中国梦”的主题,一大批现实主义题材、主旋律题材、历史革命题材的电视剧数量提升,且颇具精品意识。

    “中国梦”提出之后,各行业、各地都提出自己的“梦”,电视艺术也不例外。2014年的电视剧无论是政府的政策支持还是具体剧目的内容生产,无不在践行“中国梦”这个伟大的主题。早在2月份,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就要求7月~10月份,各大播出机构要播出与“中国梦”题材有关的电视剧;8月份,又要求各家卫视在九、十月期间要播出爱国主义与反法西斯题材的电视剧。全年来看,古装剧数量得到有效控制,魔幻剧、雷人剧、鬼子剧、苦情剧等曾经被人诟病的电视剧数量减少,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和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有提升,同时很好地贯彻了“中国梦”的主题精神,“以人民为中心”,主动地关注现实生活,反映时代精神,也因此取得了很好的收视效果,如《离婚律师》《满仓进城》《国家审计》《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战长沙》《北平无战事》《红高粱》等。尤其是《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播出后好评如潮,与《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一起得到了政府、业界、学界以及社会各界的好评,可谓是艺术性、观赏性和思想性高度统一。

    但是,电视剧生产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诸如同类题材跟风扎堆,版权纠纷不断,演员片酬居高不下,产能过度饱和,续拍翻拍热原创剧目冷,精品剧目数量不足等。

    2014年,中国电视剧发展面临着严峻的竞争形势:

    一是网络自制剧、网络视频节目的强势追击。互联网企业借助其雄厚的资本优势、平台播出优势,充分利用其在电视剧题材、内容尺度、风格形式方面的相对自由度,加大网络自制剧的投入,因此无论是在产量还是质量上,网络自制剧都有很大的提升,有人甚至将2014年称为“网络自制剧元年”。

    二是美剧、英剧等国外优秀剧目网络播出的强势竞争。尽管美剧、英剧的先审查后播出的制度被炒得沸沸扬扬,最后也没有一个定论,但是不管审查与否,美剧、英剧等国外的优秀剧目对国产电视剧的这种收视压力都将存在。

    三是“中国电视院线播出联盟”①的强势来袭。这种结盟是电视对电影市场的进军,是中国电视在国家的媒体融合政策支持下的一种自觉和自省,对于提高电视机的开机率,将一部分流失的观众重新拉回到电视机前有很大帮助,但是对于电视剧来讲,或许是另一种“灾难”,观众在价格便宜、很方便就可以欣赏到电影的情况下,会不会更少地收看电视剧,拭目以待。这种情形下,如果没有更加良性的生产机制、播出机制、市场机制,产出更多优秀的作品的话,中国电视剧将不得不面临观众大量流失的危险。

    值得期待的是,2015年“一剧两星”②政策的出台,有望对电视剧市场的健康发展起到一个很好的调节作用。与此同时,一批电影明星、大腕回归电视剧创作,也有望催生出更多的电视剧精品。不管是面临什么样的社会环境、艺术环境及媒体环境,电视剧质量永远都是制胜的法宝。

    电视文艺:“浓妆淡抹”总相宜

    2014年的电视文艺节目有“浓妆”,也有“淡抹”,二者共荣共生,正所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这种多元的发展格局和趋势,比之于曾经被斥为“娱乐至死”的电视综艺来讲,应该是一种调整、探索和创新。所谓“浓妆”指的是那些热热闹闹的综艺娱乐节目以及超大阵容、超豪华演播环境的晚会节目,所谓“淡抹”指的是电视文艺在内容形式上与热闹喧嚣相比更趋安静,与花里胡哨相比更趋淡雅。

    据初步统计,2014年各大电视台(包括视频网站)播出的与海外版权合作的节目共有63档,其中32档为2014年新引进的节目,31档为延续播出的节目,由此可见,合作模式的电视综艺节目依旧是中国电视荧屏的重要力量。这一年,受《关于做好2014年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编排和备案工作的通知》等广电政策的影响,中国电视综艺节目不再是喧嚣热闹一边倒,而是呈现出“闹中有静、动静结合”的局面,最为明显的就是歌唱类、才艺类、竞技类节目数量有所减少,而亲子类、文化益智类、美食类真人秀节目相对增加。电视文艺晚会也是如此,不再是“挑肥拣瘦”,追求高大上的明星阵容、演播环境,而是在节俭“瘦身”的理念下“荤素搭配”。

    一方面歌唱类、才艺类、竞技类、喜剧类等真人秀节目,热闹非凡,欢声与泪水不断,无论是节目现场气氛还是观众观赏状态,都较为亢奋,这些共同构成了观众娱乐生活的重要内容。如《中国好声音》《中国好歌曲》《最美和声》《红歌会》《我是歌手》等歌唱类真人秀节目;如《中国梦想秀》《中国达人秀》《出彩中国人》《私人订制》等才艺类真人秀节目;如《偶像明星运动会》《爱要说出来》《勇者无敌》《中国少年派》等竞技类真人秀节目;如《喜剧王》《中国喜剧星》《喜乐街》《笑傲江湖》《谢天谢地你来啦》等喜剧类真人秀节目。无论是音乐、舞蹈等的才艺比拼,杂耍、竞技等的技艺斗法,还是演员的插科打诨,无论是明星们的倾情演出还是普通百姓的励志献艺,都在尽可能地娱乐观众,为观众带来欢乐。

    另一方面,亲子类、文化益智类、美食类节目,与以上节目相比,就要“安静”许多,它们大打感情牌、趣味牌、生活服务牌,同样大行其道,深受好评。如《爸爸去哪儿》《宝宝来了》《辣妈学院》《爸爸请回答》《星星知我心》等亲子类节目,如《汉字听写大会》《开讲啦》《最强大脑》《中国成语大会》等文化益智类节目,如《十二道锋味》《美食俏侦探》《幸福最美味》《料理铁厨》等美食类节目。如果说歌唱类、才艺类、竞技类、喜剧类等真人秀节目内容上更多偏向于娱乐消遣,这些则更倾向于情感体验、生活体验;如果说歌唱类、才艺类、竞技类、喜剧类等真人秀节目在收视效果上更强调观众的情绪调动,这些节目则更倾向于理智回归、冷静思考。

    同样,去年的电视文艺晚会与以往的“花红柳绿”相比,整体处于“瘦身”状态:一方面,电视文艺晚会的数量大大减少,最典型的就是跨年晚会的数量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另一方面,从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到节庆晚会以及行业庆典晚会等,都大大压缩了制作成本。值得庆幸的是,“瘦身”并没有导致电视文艺晚会的质量下降,相反,电视播出机构不再将主要精力放在晚会豪华的舞台布景、炫目的灯光舞美、强大的明星阵容的比拼上,而是积极创新节目内容与表达形式,深入挖掘节目内涵,盘活已有的明星资源、场地资源、智力资源,杜绝浪费,变废为宝。

    此外,值得关注的是,今年的综艺娱乐节目在形态探索上也颇有创意,出现了如明星跨界时尚真人秀《女神的新衣》,军旅真人秀《超级女兵》《烈火雄心》等。这些节目虽不及一些引进节目在收视上那么火爆,但是这种探索、创新的意识是需要肯定和鼓励的。

    但是,本年度的电视文艺节目也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电视综艺节目存在着原创比例不足,创新能力不强,同质化严重等问题;电视文艺晚会则是品牌塑造能力弱的老问题依旧。

    值得期待的是,随着制播分离制度的推行和完善,这种灵活的机制在电视综艺节目生产上已经释放了活力,盘活了资源,解放了生产力。这种成功的案例很多,例如灿星制作与浙江卫视合作的《中国好声音》,与央视合作的《出彩中国人》《中国好歌曲》;唯众传媒与央视合作的《开讲啦》《青年中国说》;北京能量影视与安徽卫视合作的《超级演说家》;华谊兄弟与北京卫视合作的《私人订制》;蓝色火焰与北京卫视合作的《最美和声》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机制下,资源、资本、人才相对自由流通,尤其是优秀电视节目主持人、优秀节目制片人及其团队频频跳槽,传统电视机构不可能全部依靠自制节目,如何利用平台,发挥体制机制的激励作用,与民营企业、视频网站乃至其他企业合作,实现共赢和利益最大化,是每个电视台下一步必须思索的重点。

    纪录片:“革命尚未成功”

    2014年,是政府扶持纪录片发展力度较大的一年,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第一,在播出上,按照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要求,各大卫视每天必须播出30分钟纪录片,强化了纪录片的卫视播出平台。据统计,2014年央视较去年同期增长69%的播出时长,省级卫视则大幅增长104%。纪录片的播出时长增长明显,央视纪录片频道日均播出超过21小时。31家省级卫视频道则兼顾综艺娱乐和文化审美,保持纪录片较高的播出量,其中四川卫视、黑龙江卫视、云南卫视日均播出时长接近4小时,同时超过半数以上的卫视播出国产纪录片时长超过60分钟。③这一政策的出台不仅大大满足了广大观众收看纪录片的需求,同时为中国纪录片生产提供了一个刚性需求,极大地刺激了纪录片产业发展。

    第二,在资金上,今年年初,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协调安排了1800多万元专项资金投入“中国梦”等纪录片创作项目的拍摄,一批反映我国普通人坚守梦想、不懈努力的优秀纪录片涌现。如《我的梦?中国梦》《最后的女乡村邮递员》《台球卡卡》等,为其赢得了良好的观众口碑和官方认可,成为弘扬“中国梦”的一个重要窗口。

    第三,在行业评价上,纪录片第一次列入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习仲勋》《舌尖上的中国》《走进和田》等9部纪录片获得首次纪录片“五个一工程”奖,此举将为提升纪录片的政治影响力、行业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奠定基础。以上这些举措的作用力不可小觑,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政策对纪录片生产、播出、消费带来的影响还将显现。可喜的是,本年度,一批“现象级”的纪录片诞生,如《舌尖上的中国2》《互联网》《楚国八百年》《瓷路》等。

    此外,国际联合拍摄制作纪录片也引人关注,国际联合制作的纪录片大量涌现。如与美方合拍的《中国面临的挑战2》、与BBC合拍的《中国艺术》、与韩方合拍的《万历朝鲜战争》和《气候的反击》等,这为中国纪录片培养具有国际经验的管理与制作人才、提升国际品牌提供了一条路径。

    但是,中国电视纪录片发展不能完全寄托在政府的扶持上,最终还需要本行业“自奋蹄”。目前来看,依然面临着诸多困难,例如专业人才尤其是高级人才匮乏,包括制作人才、经营人才、管理人才等;还有品牌内容及品牌播出平台不足的问题,纪录片产业研发以及产业链开发能力不足的问题等,这些都将导致纪录片的生产能力不足与精品数量不足。

    值得期待的是,随着纪录片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大踏步迈进,播出平台将更加宽阔,制作团队将更加强大,观众的忠诚度也将更高,纪录片在中国电视艺术中的位置也将更高,对于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的贡献也将更大。

    2014年,中国电视艺术的不断尝试、探索和创新,以及因此而催生出的优秀节目,是电视观众的精神享受,也是中国电视人宝贵的经验积累。中央文艺座谈会的召开,传媒融合发展国家方略的提出,一系列利好政策和举措的出台,都为中国电视艺术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明晰了思路、提供了保障。中国电视艺术如何抓住这一重大机遇,顺势而为,扬帆起航,是每一个电视人应该思考的问题。

    (周建新系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教师;胡智锋系《现代传播》主编、中国传媒大学传媒艺术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3级广播电视专业硕士研究生谷疏博对此文也有贡献)

    责任编辑:杨芳秀

    注释:

    ①2015年1月3日,全国30多家有线电视网络运营商齐聚北京,成立中国电视院线联盟,意在打造全国第二大电影发行市场。

    ②2015年1月1日起,同一部电视剧每晚黄金时段联播的卫视综合频道不得超过两家,同一部电视剧在卫视综合频道每晚黄金时段播出不得超过两集。

    ③数据来源:尼尔森《2014年纪录片电视市场研究报告》。

2014:广电媒体融合发展进行曲
2014中国电视新闻的新面貌新脉象
2014中国电视艺术节目观察与展望
两台合并 台网联动 制播分离
集约 理性 多元 转型
深化机制体制改革 加速推进媒体互联网化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