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让百姓说话,用故事讲述变化

——《北京日报》成就报道的创新实践

● 艾方容 《 新闻战线 》(

    一直以来,党报面临着一些共同的难题,如:功能性宣传难做、成就报道难看、典型经验难以深入读者内心等等。作为党的舆论主阵地的党报,必须积极、主动地去面对现实,在纷繁复杂的情况面前,在未来的发展上,要以创新思维来开创党报成就报道的新路子。

    用百姓视角,替代官方发布

    强化党报功能与突出新闻,二者并不矛盾,而是有机统一的整体。报纸是新闻纸,成就报道同样要新闻为先,创新观念,就是不但要做到宣传规律和新闻规律有机统一、宣传价值和新闻价值有机统一,而且在内容安排上要突出新闻,努力做到成就报道新闻化。

    成就报道的宣传色彩较浓,常常属于硬性规定动作,容易流于公式化、概念化、脸谱化,被大众选择性忽视。要想使成就报道深入人心,真正实现有效传播,就要体现出柔性的一面,要通过运用群众语言,将清新、务实、生动的语言融入其中,用老百姓的话来说老百姓的事,用群众语言讲述国计民生,以群众乐于接受的方式来报道成就,来突出成就中的新闻,让群众听得进去、愿意听、愿意读。

    2012年秋天,党的十八大临近,《北京日报》推出了《喜迎十八大 “走转改”看变化 科学发展北京行》重大主题时政类成就报道栏目。该栏目从理念上确立“小角度切入、呈现变化、体现主题、反映成就、取得效果”的报道思想。纵观该栏目的所有报道,每一篇报道,均以百姓的视角、亲切感人的细节取代以往成就报道中惯用的官方视角和工作语言。在每一篇报道中,切实做到用事实说话,让百姓说话;用故事讲述变化,让对比体现变化。如:刊登在9月14日七版的《网格化:从管市容到全方位服务》,文中写道:“……东花市街道北里10号楼居民马林说,我们这边的小区多是上个世纪90年代的老房子,前些年,楼前堆物堆料放上四五天都没人收拾。如今,网格员随手一拍,当天堆物当天就能清理。咱居民有事就找网格员,网格化,好。……龙潭街道光明社区70岁居民王树义说,现在的网格化,社区里老人要办个什么事,网格员亲自入户到家,事无巨细,特别关心居民的生活。活了这么大岁数,就觉得如今这个网格化真好,给老百姓带来了这么多实惠……”报道语言真挚,生活化,读来亲切可信。

    在这个专栏的报道中,少了官方发布,多了记者体验;少了长篇大论,多了市民感受。总之,理念的变化,使报道生动了,鲜活了。

    拓展民生视野,小角度折射大主题

    以往党报报道的内容更多地注重工作性、指导性和宣传鼓动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广大读者的需求变得丰富多彩,涉及读者身边的人和事越来越受到关注,因此,党报要适应时代的进步和发展,拓展民生视野,聚焦百姓,从而架起、巩固党和人民群众联系的桥梁。把党“执政为民”的理念、宗旨体现在每一篇具体的报道中,既受读者欢迎,又能起到正面宣传的作用。比如:2009年冬季的一天,北京气温陡降,12月26日《北京日报》一版刊发报道《寒流中,他们用坚守温暖城市》,大篇幅地报道政府相关部门紧急启动应急预案,确保市民不受冻。这既是民生视角,又能体现党“执政为民”的主旋律,受到了中宣部领导的表扬。

    找准党和政府与群众的关注点、兴奋点,做好这种结合点的新闻,党报才能既有高度,又有深度;既弘扬主旋律,又出新出彩;既让读者满意,又让群众高兴。

    创新报道内容,还要以小角度折射大主题,让普通事件承载党报深邃的思想、厚重的使命。在弘扬主旋律、反映宏大主题的报道方面,要避免言之无物、避免八股文章,提倡创新方式、方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小角度反映所要报道的大主题,用一滴水折射出太阳的光芒。如:新中国成立60年的成就报道,《北京日报》刊发《沈大妈一家看病记》,透过一个普通家庭的看病经历,见证医保全覆盖乃至社会保障这些重大惠民政策的发展历程。以一个小切口来诠释重大政策,角度新颖,点面结合,大题小做。采访细腻,生动鲜活,没有鸿篇大论,没有说教,娓娓道来,入情入理,很多细节恍若昨天。中宣部领导看过报道后批示:“如何以小见大地宣传中央的重大决策,如何使我们的新闻生动鲜活,增强吸引力,可读性?《沈大妈一家看病记》值得一读”。

    创新表现手法,有机结合“走转改”

    近年来,北京日报在重大成就报道中采用了不同的方式。一是对重大题材的战役性报道,提前策划,责成特别报道部负责实施,采取集束轰炸的方式,以强大的冲击效应给读者以深刻印象。如:改革开放30周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等主题成就报道,以纪实风格的形式,不惜版面,集中连续报道,形成强势,持续不断地突出这个主题,较好地体现了党报精于成就报道的优势,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二是较短时期内、某项工作或某方面工作阶段性的成就报道,具有功能性主题宣传作用,在报道工作中将成就分解细化为一个个生动的事例、故事、典型,采用和风细雨、润物无声的柔性方式,效果颇佳。如:在题材的选择上,精选富有创造性、具有指导性,有特点、有活力的典型事件和人物进行鲜活的描述性报道,要求每篇报道都要有引人入胜的生动细节,使读者爱看。

    将“走转改”的作风运用于成就报道之中,记者深入一线,体验变化,表现成就。迎接党的十八大成就报道,《北京日报》以《喜迎十八大 “走转改”看变化 科学发展北京行》为重点专栏,有机地结合了“走转改”活动。既将“走转改”活动引向深入,同时又以“走转改”促进和改善成就报道,使原本很“官”的文章大大提高了可读性,使成就报道的内容细节增多、故事增多、不再空洞无物,从而使这组报道的面貌焕然一新。

    创新运作方式,多部门联动协作

    创新栏目运作方式是做好成就报道操作层面的创新。常规的成就报道,往往按主题分配任务后,由跑口记者或者归口部门单独操作完成。而采编系统协同作战,就形成集团作战优势,按照主题分配任务后,归口部门负责主新闻采写;摄影部门负责该主题变化前后的“光影叙说”,提供一组对比照片,用图片说明科学发展的成就;美术部负责图表制作、版式设计,编辑部负责具体的版面编辑、标题制作等。这样互相配合,相互协作,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互为补充地表现主题。这种多部门联动、多角度全景式的报道取代了以往的单兵作战模式,为大主题报道探索和积累了宝贵经验。

    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以往主流媒体包打天下的传媒格局被突破,这对传统媒体提高成就报道的针对性与有效性提出了新的挑战,成就报道也要与新技术、新媒体有机结合,顺应新形势,将成就报道的传播效果最大化。因此,拓展报道手法,与党报自身拥有的新媒体部门协同作战,联合出击才能发挥党报的更大优势。

    近年来,党报充分运用内设的新媒体平台,实现成就报道“报网联动”、“报微联动”、“报与客户端联动”的立体宣传模式。如今,《北京日报》上任何一条重要的成就报道,都在京报网、官微、iPad版、手机版、魔法报纸等移动客户端上同时出现,而且通过在报纸上扫标题、扫图片,实现平面媒体向视频媒体的转换,使静止的报纸动起来,跳出报纸,形成视频。基本实现渠道全覆盖。

    (作者系北京日报总编室副主任)

叫好又叫座的建设性舆论监督
只要做得对,就能行得远
强化雷锋“时代认同感”的N个要素
老话题也能玩出新花样
让百姓说话,用故事讲述变化
如何实现法治成就报道的有效传播
践行群众路线 拓展服务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