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同仁还为《新闻晚报》的休刊顾影自怜扼腕叹息时,3月,停刊一年多的美国国际时政类杂志《新闻周刊》再次复刊,回归传统媒体市场。这足以说明,在媒体变革的时代,什么都可能发生,“纸媒消亡”,抑或“纸媒再生”,都在于能否融入时代而不放弃自身独特的生存价值。可以说,任何行业,只要做得好,就会过得好;只要做得对,就能行得远。
《中老年时报》是天津今晚传媒集团主管的一份面向中老年读者的日报,而且是在报业增长乏力、普遍减版减刊的背景下,时报不断增刊最终在2013年变为周七刊的。
在22年的发展壮大历程中,《中老年时报》始终保持了独特的办报风格:受众定位准确,内容接地气,新闻、忆旧、健康、生活,每一块版的内容都紧紧围绕中老年人的需求。换句话说,正是因为她保持了自身独特的生存价值,秉承了自己的理念和历史,才能从周二刊,经历周三、周五刊,最后逆势而上成为日刊报纸。
改为日刊后面临三大难题:
一是报价增高,成本上升。出版天数增加,即使单张不涨价,全年总价也会随之增高,价格优势已不复存在。在纸媒普遍减版、降价的今天,读者会不会认可多出钱,是个不可预测的难题。而且日刊也会使印刷、发行尤其是人力成本大幅上升。
二是广告单一,价格难以上涨。从周五刊改为日刊,增加了周六、周日两个出刊日,这两天并不是广告投放的理想时间。而且因受众局限,时报的广告长期依赖医疗医药一种行业,利润高的奢侈品、汽车、房地产等都不会把《中老年时报》当做广告投放的主打媒介。单一的医疗医药广告不仅无法提升报纸广告单价,而且目前医疗医药广告虚假信息很多,这既影响报纸的信誉,也极易受到政策监管层面的影响。如2013年国家八部委联合专项治理虚假医疗医药广告市场,时报的广告收入损失惨重。
三是用工制度杂乱,采编队伍薄弱。长期以来,时报用工制度并不规范,事业编、集团聘、报社聘、人力资源部门聘等各种人事关系并存。随着工作量的增加,分配不公问题更加突出,采编人员的心思都放在争取个人身份“转正”上。这直接成为困扰、阻碍报纸发展的瓶颈。加之,长期的“周刊节奏”,采编人员抢新闻的意识并不强。从办报来说,观念上的更新显得极为迫切和重要。
创新办报思路,打造精品报纸
报纸的经营收入主要是广告和发行。从整个行业来看,新媒体快速介入,报纸广告收入逐年下降是不争的事实。僧多粥少,时报又先天不足,想要靠医疗药品广告来养活,期望收入有大的突破,前景并不乐观。但时报的优势是有忠实的读者,如果我们将报纸精品化,以内容取胜,减少广告版面,用可读性、实用性黏住读者,就能让他们心甘情愿花钱看报;在此基础上,提高报纸价格,增加发行收入,就能让时报进入卖报挣钱的良性循环。这条精品化办报之路,应该是扬长避短的最佳选择。这一思路得到了今晚传媒集团领导的认可和支持。
2013年是实施精品战略的第一年。我们倾心打造一张“一旦拥有,不能放手”,吸引读者精读深读的精品报纸,增设具有鲜明中老年特色的新闻报道、生活服务、专副刊等各类版面二十多个。2014年,我们乘势而上,报纸全新改版,大号字体赏心悦目,版面安排简洁明快。根据中老年读者的特点和要求,改为9.93磅的大号字,便于读者轻松阅读。内容方面,读者喜爱的新闻、健康、忆旧等内容日益彰显风格突出特色,生活、学习、文化等资讯跃然纸上。广告版面从以往的近1/2,减少到不足2/5。
与此同时,报价也从2013年的全年100元上涨至188元。虽然价格上升幅度较大,但内容精、字体大、广告少,成为“用得上、离不开”的精神食粮和情感寄托,得到了绝大多数中老年读者的认可。2014年的征订我们做到了“涨价不掉量”,发行有了实实在在的收入。
调整广告结构,为办精品报铺路
2012年末,时报广告首次面向社会公开招标,历史性地拓展了招商领域,全年广告行业代理从单一的医疗医药,增加到旅游、地产、消费金融等4个领域,医疗医药广告占比从以往的97%下降到不足60%。不但改变了广告行业单一,品位较低,读者意见大的状况,而且显示出了一定的抗风险能力。2013年4月开始,因为医疗医药广告专项治理,连续半年几乎没有医疗医药广告上版。此时,新开辟的行业代理起到了支撑作用。时报上下更是发动各种社会资源,自觉进行媒体市场经营和品牌推介,并及时更换医疗医药广告代理商。2013年,在传统媒体广告收入普遍下滑的情况下,《中老年时报》的广告收入增长了50%以上,为办精品报纸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开门办报搞活动,为办精品报助力
报纸的社会影响一靠内容,二靠活动。为了将报纸精品化的理念传达给读者,为了更加贴近读者,我们精心策划主办了2013年天津市中老年读书节、中老年书画节。中老年读书节作为天津首届“文明生活 美丽天津”中老年文化节的启幕活动,吸引了10万人次参与,创历年来规模最大。赵玫、王辉、刘光启等文化名人与读者见面,现场沟通、交流。读书节当日还举办了张大宁院士养生保健讲座、象棋爱好者对弈象棋大师柳大华车轮赛等活动,本市各大媒体都进行了报道,社会反响强烈。重阳节当天,我们举办了中老年书画大赛、摄影大赛、乒乓球大赛、百姓生活老物件互动展等,把历时4个多月的天津首届“文明生活 美丽天津”中老年文化节的气氛推向高潮。
为拓展时报发行渠道,我们组成宣讲团,自去年9月起,深入天津市十所高校举办“感恩大行动——孝感天地 报答父母”大型公益系列活动。这项活动在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等高等院校的学生中引起强烈反响,很多青年学子主动参与,并意识到要从精神上关心父母,把为父母订一份报、送一份精神食粮作为孝亲敬老的一种方式。同时,我们也成功地将报纸营销做到了校园,创新了报纸营销模式。
为尽最大可能让读者参与到精品化办报中来,2013年4月,时报建立了系统的读者评报体系,在今晚公众服务系统中开辟专线96599778,公开征求读者建议,收集读者反馈,欢迎读者纠错。一年来,万名读者积极参与评报,原天津市副市长陆焕生等老同志也亲自给报社写信,评选自己喜爱的文章。还进行了历时两个月的读者问卷调查。结合调查结果举办资深报人及读者座谈会研讨版面,为精品化办报出谋划策。
创建和谐团队,为办精品报奠定人才基础
2013年4月,今晚报社社委会确定中老年时报社为集团规范劳动用工制度改革试点部门,试行“谁用工跟谁签”新型劳动用工合同制,做到了人员身份平稳过渡,理顺了多年来困扰时报发展的用工关系。我们倡导“用制度管人,用真情感人,用公正聚人”,营造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使职工把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与时报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创造和谐发展,为中老年时报的精品战略奠定人才基础。
经过以上的综合调整,《中老年时报》迈开了办精品报的第一步,取得了实实在在的发展。2013年综合经营收入3000万,比2012年增长一倍以上,职工收入有所增加;2014年综合经营收入持续增长,有望达到4000万。在2013年9月召开的第六届中国品牌媒体高峰论坛上,《中老年时报》获得中国“专业报品牌十强”称号。
身处媒体变革时代,传统媒体如何转型是个热门话题。我们认为,变革就意味着多种多样,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具体情况。只有注重企业属性,保持住自己独特的价值,找到盈利模式做强自身,才是发展的硬道理。《中老年时报》能逆势发展,得益于其目标读者——中老年人群的喜爱。而精品化战略则是留住灵魂、争取发展的支撑点。只有紧紧贴近读者,为那些不会上网、看不清或不习惯看手机屏幕,更喜欢手拿报纸感觉的读者提供精品报纸、贴心服务,《中老年时报》才能走得更远、生存得更久。
(作者系中老年时报社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