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期,众声喧哗,党报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正当其时。浙江日报精心策划的“治水拆违大查访”主题报道,紧扣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聚焦社会热点和群众关切,坚持问题导向,创新方式方法,通过有力有效的舆论监督,推动各地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取得了领导肯定、群众满意的良好社会效果。
紧紧围绕中心工作,关切民生,顺应民意,是党报开展建设性舆论监督的强大基石
“三改一拆”和“五水共治”是去年以来浙江省委省政府力推的两项重大战略部署。前者指的是在全省范围内深入开展旧住宅区、旧厂区、城中村改造和拆除违法建筑行动,以拓空间、优环境来保稳定、惠民生;后者围绕水来做文章,以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为突破口,通过治水来倒逼转型升级。作为新一轮改革发展的关键之策和重要抓手,“三改一拆”和“五水共治”对浙江发展意义深远。
借力省委省政府开展的督查行动,浙江日报决定推出系列舆论监督报道,再掀一波舆论强势。年后,从集团各媒体抽调的30支采访队,跟随省督查组分赴各地全程蹲点查访。他们的首要任务是深入基层,倾听民声。在随督查组查问题、促落实的同时,深入了解当地群众意见最大的是什么,哪些违法建筑他们最深恶痛绝,群众眼里这些违建举报不倒的根子究竟在哪里?
通过蹲点采访,各路记者陆续发回《记者莲都探究竟——5000平方米违法建筑群何时拆》《违建都在同一年?云和县浮云街道令人看不懂的〈限期拆除通知书〉》《越城区4万平方米违建十年难拆》等报道,把久查难拆的原因大起底,同时跟踪查处整治进程,直至最后拆除违建。
与此同时,《浙江日报》还刊登了邮箱、热线、微博、微信等多种联系方式,鼓励读者投诉、举报和爆料。第一个月就接到群众拆违举报线索百余条。在浙江日报法人微博上,有关拆违的话题互动热烈,有网友留言称:“好久没在党报上看到这么痛快淋漓的报道了。举报有回应,违建必须拆,这才叫群众路线!”
选准抓好典型事件,客观公正,与人为善,是党报开展建设性舆论监督的宝贵经验
30个小分队同时在各地查访,如何用好这些新闻源,最大限度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我们的答案是:选准抓好典型事件,做深做强;坚持客观公正、与人为善,使党报的舆论监督收获最优的社会效益。
建德市人大代表、钦堂乡钦堂村书记吴康孟私建豪宅,违法占用土地10余亩。4月8日,《浙江日报》以头条《钦堂村,豪宅将倾》曝光此事,并配发评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追问这座8年前开建,中间曾被查处,仍屹立至今的豪宅背后的诸多问题,引起很大的社会反响。在舆论关注下,当地紧急处置,吴康孟本人也自行拆除违建部分。一周后,后续报道《村书记自拆违建豪宅》,为此次舆论监督画上圆满的句号。
大查访中,类似新闻还有:拆了村民3000平方米的违法建筑,自家的违建厂房却岿然不动,记者追问《老村长,你家违建何时拆?》;临海洪家村“藏”着两个非法堆场,记者大起底《村干部利用职权搞违建》……被曝光的都是当地群众意见大,却因利益纠葛久查难拆的违建;都是通过努力能够啃下的硬骨头,而非当地长期性、结构性的矛盾和问题。这些报道因客观公正,当地群众拍手称快;因与人为善,助推当地有效清除顽疾,受到政府欢迎。
选准典型事件后,跟踪到底,强势推进,让新闻监督在社会上形成强大的舆论场。4月16日,《浙江日报》在头版曝光温州雁荡山方洞景区的三处违法建筑,同时配发本报评论员文章《将依法拆违进行到底》,由此展开对温州拆违攻坚破难的特别关注报道。记者在当地蹲守半个多月,深入采访,连续曝光各种违建现象及查处情况。与此同时,《浙江日报》在头版显著位置接连刊发本报评论员文章《敢于碰硬 勇于担当》《群众的呼声就是工作目标》《让违建者付出沉重代价》,以强势舆论表明违建必拆、法无例外的信心、决心和行动。4月29日头版刊发消息《永嘉依法拆除三江违法宗教建筑》及评论《违法必纠 执法必严》,这一波的新闻监督告一段落。半个月内,有关温州拆违的稿件达15篇,均刊发在头版显著位置,给当地依法拆违撑了腰鼓了劲。可以说,这场胜战的取得,党报的舆论强势功不可没。
揭示问题引发思考,指导推动各方工作,是党报开展建设性舆论监督的核心目标
党报的舆论监督,是要通过揭示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教训,指导推动工作。“治水拆违大查访”系列报道充分发挥党报优势,用言论引发读者讨论思考,通过曝光现象来揭示本质核心,在个性问题中寻找共性规律,有力地推动了基层工作。
大查访活动一开始,《浙江日报》就刊发言论《改变进行时》,阐述了“三改一拆”的立足点是科学发展、改善民生、促进和谐。接下来,《有形的拆违,无形的力量》亮出了“拆除损害群众利益的违法建筑,是让老百姓得实惠”的观点;《民生关切,请认真作答》则告诫地方父母官要敢于接受群众监督,不能弄虚作假。第二批大查访开始之后,系列言论更是直面矛盾,毫不留情地揭示现象背后的问题本质,批判错误思想和做法。《心明了,眼才亮》一文指出督查组走村入户时有干部支支吾吾,群众欲言又止的现象,提出“三改一拆”已进行到深水区,亟须各方把工作“推一推”,给领导“加加压”。《后悔药,没得吃》明确指出难拆的很多是村支书、村主任的违建,呼吁村干部只有自身懂法守法,才能带着百姓过上幸福日子。《留神“破窗心态”》指出在一些地方,违建已不是一家一户的个别行为,因效仿和利益驱使“连成片”、“组成团”,这种以为“法不责众”的畸形心态需警惕和破除。《藏着掖着为哪般》则直言有些地方汇报的数据很漂亮,督查组和记者查访时却遭遇“坚壁清野”,完全是另一番景象。
记者有感而发写下的这些查访手记,说真话,敢碰硬,敢揭丑,由现象直指本质,从个性总结共性,引发读者的热烈讨论和思考。不少县(市、区)的主要负责人每天留心阅读“治水拆违大查访”专栏,一旦发现涉及本地的曝光报道,立刻要求整改,并及时向报社反馈情况。两轮大查访下来,每一篇新闻监督都有报道反馈。到后来,督查组和当地有关部门拿着《浙江日报》去做违建户的思想工作。
这次“治水拆违大查访”系列报道,浙江日报还积极探索开展多媒体融合的报道方式。记者在基层查访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以图文报道、微博、微信、视频、APP等多种形式,持续地在浙报集团所属各媒体刊播,实现了媒体与读者、网友的良好互动。记者采访后,第一时间在浙江日报法人微博上发布图文、视频等,同时在“佳友民情快车”微信公众账号上进行互动,浙江在线新闻网站、浙江手机报也即时刊发、滚动播报。此外,正在测试中的“浙江新闻”APP也积极尝试移动端的新闻推送。多媒体融合报道,记者稿件“一鱼多吃”,新媒体的快速反应和主流媒体的权威信息完美结合,为党报的舆论监督开辟了更大平台、赢得更多读者,使党报的公信力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作者系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总编办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