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马航报道三问

王君超 《 新闻战线 》(

    近年来,很少有像马航客机失联这样的新闻事件(下文称“马航事件”),能让全球的媒体与公众持续关注两个多月之久,而且媒介介入越深、报道越多,公众越像雾里看花。从新闻学的角度来说,至少有以下三个问题值得追问。

    一问:媒体谣言何其多?

    马航事件本身的复杂性,从媒体广泛使用的“最诡异的空难”、“最困难的搜救行动”、“航空史上的最大谜团”等词语可见一斑。相对于一般的灾难报道来说,寻找真相的难度自然加大。

    由于马航事件的真相扑朔迷离,在有关方面不断发现、不断辟谣的过程中,“面对信息的饥渴,在网络上催生出‘谣言-否认-谣言’的循环。仅8日当天,就出现了客机降落南宁等数条传播较广的谣言。此后,‘飞机已在秘密地点着陆’、‘俩人冒用护照登机’、‘雷达显示飞机折返’、‘机师邀女子入舱’,各种或真或假的消息满天飞。”①每天媒体都发布大量的“事实性信息”,究竟哪一个才是传统新闻定义中的“事实”?事实界限的模糊,难免造成“新闻像谣言、谣言像新闻”。比如,马来西亚国防部、交通部、民航总局等部门不断传出各种相互矛盾的“官方信息”。马来西亚《新海峡时报》4月12日在封面独家报道了MH370飞机副机长在客机失踪当天低空飞行时用手机拨打“紧急”电话的消息,但在第二天,马来西亚代理交通部长就否认了这一消息。更有甚者,澳大利亚总理阿博特4月12日说,他相信之前澳洲船舰探测到的脉冲信号来自MH370客机的黑匣子,搜寻人员已经知道黑匣子的位置就在数公里范围内;岂料澳洲协调中心随后就予以间接否认。②而按照谣言的一般定义,未经证实的信息都可以被称为谣言。在马航事件的新闻报道中,谣言与新闻的标准已然模糊。

    从当下的时代特点来看,社交媒体一方面打破了信息垄断,使“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是自媒体”成为现实;另一方面也带来信息的冗余与混乱。哈佛大学尼曼基金协会项目负责人比尔·科瓦奇等在《真相》一书中认为,“辨别真假的责任更多地落在了我们每个人的肩上。过去有一种观念认为,社会把关人网络可以告诉我们哪些事是确定的或哪些事已经被证明,目前这一观念正在消失。” ③

    社交媒体把关人角色的弱化,导致新闻信息的传播失序,谣言与新闻的界限模糊,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新闻界耳熟能详的经典看法——“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对于微博、微信、人人网等自媒体来说,时效性的含义不再是“新近”,而是“同步”; 社交媒体环境下的“受众”与“用户”是同义语,他们习惯第一时间发布或分享碎片化的滚动信息。马航事件本身的复杂性和新闻发布滞后,与他们“同步分享”的期望产生矛盾,致使一些用户发布或转发大量未经证实的信息。一些传统媒体的客户端、法人微博和微信公共账号为了满足受众的“信息饥渴”,赢得新闻竞争,也在抢先推送信息时忽略了信源的可靠性和内容的真实性,从而导致谣言的蔓延。

    此外,媒体的“查漏报”制度也给很多记者带来较大的精神压力,催生出一些似是而非的“新闻”。“如果一个新闻,其他媒体报道了,但是本报的记者却没有报道,或者同样的新闻报道,其他媒体报道了比较好的细节,而本报记者没有抓到,就要进行罚款,一次200元、300元、500元、800元或者更多。” ④

    二问:真相为何如此遥远?

    新闻媒体的核心使命在于通过报道事实来揭示真相。然而,真相并非浮在事实表面,而是深藏于事实背后,需要通过艰苦的努力去挖掘。诚如《纽约时报》引用一位海洋勘探专家的话所说:“MH370客机失踪谜团重重,就算在海底的淤泥发现飞机残骸,要调查及找出客机失事的真相也不容易。”⑤ 

    挖掘事实真相一方面要靠现场采访;另一方面要靠媒体“自定义”的信息挖掘与分析。相对于一般的新闻事件,马航失联客机的“现场”是一个难以界定和到达的场所。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媒体寻找的“现场”不仅具有多义性,而且具有动态性。记者笔下的“现场”取决于有关国家的飞机、舰艇和技术人员的发现。这对写惯了“现场新闻”、“视觉新闻”的记者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对于奉行“眼见为实”、“无图无真相”的自媒体用户来说,则无法实现即时获取和分享鲜活新闻的欲望。

    媒体探寻真相之难,有媒体人认为是因为“数据主要来源不在中国”。新华社的一篇报道中曾如此列举道:“失联客机由美国波音公司制造、发动机生产商是英国罗罗公司、发送电子脉冲信号的飞机通信寻址与报告系统由美国霍尼韦尔国际公司提供、接受信号的国际海事卫星组织总部位于伦敦……”⑥新浪网的专题编辑也透露,国内记者采访掌握关键数据的国外采访对象经常会吃闭门羹:“中国很多媒体都曾尝试采访过他们,但他们始终三缄其口,这是国际民航组织的规定,这些数据是保密的,除非空难调查人员调用。”⑦ 

    传统意义上的“新闻现场”无法涉足,加上马方的新闻发布严重滞后,从而使得主动进行信息挖掘成为媒体“突围”的不二之选。尽管新华社等国内媒体在获取独家新闻方面也有不俗的表现,但在数据挖掘方面要大大落后于国外媒体。“转发、点蜡和祈祷”被网民调侃为中国媒体的“三宝”。根据《法制晚报》的统计数字,近九成关于事件进展的关键信息,都是由美英两国媒体发布的。其中路透社、《华尔街日报》和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成为爆料的前三甲,报道的猛料分别占到所有重大新闻的27%、14%、18%。纽约时报记者布莱德肖介绍,他除了自己将“一块一块信息拼凑起来”寻求真相,“美国媒体还会请教一些专业的航空数据分析机构。”⑧ 

    国内统计学门户网站——统计之都网的创作小组建议,可以用信息可视化、大数据与众包、群体智慧、贝叶斯方法为搜救失联航班寻求解决之道。据该小组介绍,3月8日,美国的数字地球(DigitalGlobe)公司在MH370航班离开马来西亚海岸几个小时后,就调整了其高分辨率卫星群的位置,以获取尽可能多的图片数据,并专门设立一个首窥(First Look)小组负责随时对推特进行实时监控。3月10日,该公司把这些图片放到了众包平台Tomnod上,发动“全球找飞机”,一个小时内图片访问量就达6万个。 

    在呈现事实方面,统计之都创作小组认为:单纯的描述有时候并不利于公众了解事件,信息可视化则可直观地刻画马航事件。由于非专业人士很难读懂原始卫星数据,数据可视化可以帮助公众迅速了解搜救区域。⑨ 

    遗憾的是,我国媒体并未将以上方面充分运用到报道中去,凸显了大数据时代的主流媒体对有关技术的运用不足。相反,CNN利用卫星定位演示失联航班的可能位置;《华盛顿邮报》用可视化手段图解“海底4500米”的抽象概念,都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

    三问:漠视法律道德的报道能走多远?

    在马航事件报道中,如何看待国际法和灾难报道中的媒介伦理道德引发了争议。一方面,马方以国际法为“挡箭牌”,为信息披露不力而辩解;另一方面,各国记者在报道中,不仅要遵守国际法的相关规定,而且还要符合媒介伦理与道德的要求。

    马来西亚官方曾为信息公布滞后的原因进行辩解,称“要与军方协调某些敏感信息是否可以公布”;马航则表示,根据国际法中的相关规定,无权回答任何相关问题。郝俊波律师认为,国际法一般规定的是框架性的问题,至于航空公司是否有权回答相关问题,应该不属于国际法的范畴。因此,马航不能以此为理由拒绝公开调查信息。姚晓敏律师认为,在这种灾难性事件中,体现国家主权的刑事调查和保密原则应当让位于对生命存亡的关注。国家主权不应以牺牲民众的生命安全为代价,公众有权了解、掌握事件进展情况。马方政府应及时通报调查进展,公开已经证实的信息,不应以刑事调查为托词回避或隐瞒相关信息。⑩ 

    《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规定,“涉外报道要遵守我国涉外法律、对外政策和我国加入的国际条约。” 但在有关媒体的报道中,漠视国际法的报道时有所见。有的媒体发布了明星抵制马来西亚的煽动性言论;有的则在报道中传播了有关赔偿与起诉的错误观点,这些均不符合我国已经加入的《蒙特利尔公约》的有关规定。

    马航事件的报道属于灾难报道,要求媒体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规约。美国《职业新闻工作者协会伦理规约》建议将“伤害最小化”,“对那些可能受到新闻报道负面影响的人表示同情”;“在寻求和使用那些遭到悲剧或哀痛打击的人的访问记和照片时谨慎从事”;“认识到采集和报道信息可能会造成伤害和不适”。11我国对灾害报道的伦理道德缺少如此明细的规定,致使类似获奖照片《挟尸要价》引起的职业道德争议至今不休。有的记者在采访马航失联家属时,很直白地问对方是什么样的感受;有的媒体报道失联家属办签证是为了到马来西亚旅游;还有的记者不顾遇难者家属受到“二次伤害”的可能性,一再让他们重复对媒体讲过的话……因此,一些记者被作为“不受欢迎的人”,遭到失联乘客家属的驱逐,对于媒体的报道无异于雪上加霜。忽略了国际法和媒介伦理道德,媒体的报道究竟能走多远?

    (作者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注释:

    ①⑥王丰丰:《为生命 为真相 我们在努力》,http://mobile.xinhua-news.com/html/mobile/701/1347/

    20140404/939020.html

    ②http://www.zaobao.com/special/report/supplement/malaysiaairlines/story20140412-331381

    ③比尔·科瓦奇、汤姆·罗森斯蒂尔:《真相》,陆佳怡、孙志刚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8页。

    ④⑦王笑西:《失联航班报道手记:记者,且行且珍惜》,http://news.sina.com.cn/newobserv/jijis/?bsh_bid=382963903

    ⑤http://www.zaobao.com/special/report/supplement/malaysiaairlines/story20140412-331385

    ⑧《纽约时报记者披露马航事件报道幕后故事》,《法制晚报》2014年3月19日。

    ⑨统计之都创作小组:《失联搜救中的统计数据分析》,http://www.mysanco.cn/index.php?class=wenku&action=wenku_item&id=134

    ⑩ 《法制晚报》2014年3月19日。

    11塞西莉亚·弗兰德等:《美国当代媒体编辑操作教程》,展江、霍黎敏译,南方日报出版社2008年版,第367页。

从马航失联报道看国际新闻新竞争
媒体的实力是什么
马航报道三问
马航事件中网络媒体的表现与反思
最漫长的等待
克制的泪水最动人
多学科视野下的马航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