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马航事件中网络媒体的表现与反思

● 胡 泳 周庆华 《 新闻战线 》(

    3月8日,载有154名中国公民的马航MH370航班失联,媒体对其关注报道几乎贯穿整个3月且持续至今,尤其是网络媒体第一时间跟进,积极挖掘信息,展开实时播报,并对碎片化信息进行专业、深度的整合,在此次事件的舆论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除却满足公众对信息的需求,网络媒体的动作也体现出其与传统媒体的隐形较量。本文将对3月8日至28日这三周内,门户网站、社交媒体对此事件的信息挖掘、内容生产与传播报道进行简要分析,并在此基础之上,思考信息传播与传媒行业呈现的趋势。

    网络媒体表现可圈可点

    北京时间3月8日上午8点44分,马来西亚航空公司对外发布通稿,宣布马航失联,由此拉开了媒体长时间持续关注报道的大幕。从信息论的角度,信息可用以消除和减少不确定性。然而,此次马航事件事实极度稀缺,官方信息源反复无常。从3月8日MH370失联,到3月24日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宣布客机坠毁无人幸存,事件至今仍未简单地尘埃落定,如此长的战线,考验着媒体自身的实力与“智力”。

    迅速反应、滚动报道、全面整合、创新展示

    3月8日上午8点20分法新社发布消息,称马航一架载有239人的客机失联。9分钟后,新浪新闻中心微博账号 @微天下 转发法新社新闻,微信默认订阅号“腾讯新闻”也迅速推送。失联新闻旋即在微博、微信两大新闻入口传播开来。

    失联客机乘客大部分为中国公民,搜狐、网易、腾讯预见到事态的严重性和新闻的重要性,立刻将马航失联推向首页头条代替两会专题,新浪网随后亦跟进。除此之外,多家网络媒体第一时间组织人员前往一线,并开始紧密策划,推出报道专题。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的印发、播发周期则限制了其时效性。

    在此次事件中,相对静态、滞后、有限的新闻难以满足公众的信息饥渴,新闻网站利用滚动报道很好地满足了公众的信息需求。比如新浪的马航失联专题设置专门的滚动播报板块,实时报道事态进展;网易新闻客户端也搭建直播专题,抓取汇总各方消息。

    而资讯容量的优势,使得网络媒体能突破版面、档期的限制进行全面整合报道。如搜狐的马航专题除了报道调查进展、家属近况及诉求、各国官方表态等基本信息外,还及时添加有价值的背景资料、相关资讯以及专家点评。

    在信息内容的展现上,网络媒体融合其他类型媒体的所有表现形式,集文字、图片、视频等于一体,并运用技术进行动态展示,比如新浪独家推出事件发展时间轴,腾讯推出独家动画模拟飞机路线图。

    独家、深度、专业的信息挖掘与内容制作

    采编权的缺失是网络媒体内容生产的一道坎,此外信息源的复杂多元也使得网络媒体信息呈现碎片化与鱼龙混杂的特点。但此次事件中网络媒体在努力突破自己的短板。新浪推出独家策划、解读,如图解《“最危险的时刻”》、图片策划《未知的悲伤:马航客机失联之后》《未完的等待》、解读《冒名登机有3种可能》、独家《持假护照两人飞机票相连》,此外新浪航空还推出7篇专稿;腾讯《科技不怕问》《今日话题》《讲武堂》等栏目亦连续推出相关解读,还对奥巴马的航空安全专家进行采访,传达专业人士的看法。

    自我纠偏与自我反思能力

    马航事件信息传播的一个特点在于,谣言、阴谋论往往都只是昙花一现,难以获得长久的生命力,这体现出网络媒体强大的自我净化能力。此外,这种纠偏机制不只是净化了网络,还对一些急于抢时间而疏于核实的传统媒体形成了一定的舆论压力,比如网易汇总了失联事件一系列的不实报道,其他网络媒体也对失联事件发生以来的各种谣言和阴谋论进行盘点与解析。

    马航事件引发讨论与反思的不仅限于航空安全、国家实力、政权机制等话题,媒体本身也在接受着来自各方的评判,这些都推动媒体必须时刻进行自省,调整报道逻辑与报道方式。比如腾讯《大家》栏目推出闾丘露薇关于对记者到底应不应该对家属进行采访的探讨,腾讯《反思媒体》栏目从新闻传播的专业角度分析马航事件中的媒体表现,这无论是对此次事件还是今后的媒体新闻报道都是有益的。

    网络媒体表现的不足

    让家属情绪失控的“围攻轰炸式”采访在马航事件之初遭到舆论谴责,而后媒体的一系列表现引发了一波又一波反思探讨。由于此次事件的特殊性,诸多问题决定了不能脱离事件本身,仅仅从道德层面进行批评或说教。因此,下面仅从网络媒体信息核实的责任意识以及群体极化的非理性两方面进行总结。

    缺乏信息核实的责任意识,加速了谣言与阴谋论的传播

    信息源本身不断释放出相互矛盾的信息,又只有极少数人真正在事实层面挖掘或求证“新”的有效信息。除了几家重要的门户网站外,大多数媒体都在“搭便车”或是“围观”。然而,即使是“搭便车”,事先也需要对信息进行核实。

    信息发布的速度与准确度如何平衡?如果说传统媒体还能以印发、播发周期来腾挪出时间进行把关,那么网络媒体24小时无间隙的传播特点使得这一平衡并不像看上去那么简单。如果说在航班号、机型、起飞时间、预计降落时间、乘客人数等基本信息上尚能有权威而统一的声音,那么在“飞机现在在哪儿?”“乘客有生还机会吗?”“到底什么原因导致失联?”等问题上则出现信息源的混乱。谣言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阴谋论大行其道,比如起初造谣飞机已平安降落,之后根据澳大利亚女子的举报又引发对机长、副机长“阴谋论”式的猜测,再又是马航事件牵扯到各国军事利益、“美国在下一局大棋”等等,网上的各种段子、漫画也使得事件呈现娱乐化的趋势。

    其实,只要稍微提高一下英文水平,稍加网络搜索或是电话核实就会发现,其实很多信息本身就让人生疑。虽然随后有新的信息不断与之印证进而辟谣,但是公众对媒体的信任度也呈逐渐下降趋势。不过,这些不足或许将促进媒体今后在转载信息时附上原文链接,而不仅仅是“据XX电”或是不标明来源而直接“占为己有”。

    信息跟风,容易出现群体极化的非理性声音

    跟风是网络媒体的另一大缺陷。马航失联事发,前几天几乎是满屏的煽情、祈祷与蜡烛。由于遭到网友的批评与嘲笑,这种无效信息的发布才有所收敛。

    随着事件的发展,马来西亚政府在马航事件上存在的种种不足,引发了又一轮愤怒与抵制行为。3月26日早晨,主持人孟非发微博称:“我没有去过马来西亚,以后也不打算去了,如果您也是,请转发一下,我想看看有多少人?谢谢!”4小时转发量已近15万,而截至3月29日,转发量近33万。福建经济电台一名主持人对此持不同意见:“煽动民粹有意思吗?愚昧者总信阴谋论,信阴谋论者总易怒……大马旅游该降价了吧?我想去一趟。”竟由此引发了一场上百万人参与的网络论战。

    另外,还有一些网友将不满情绪迁怒于马来西亚人,梁静茹、品冠、茜拉等马来西亚歌手发微博对马航事件表示哀悼,却引来不少骂声。正如媒体人潘采夫在微博中所质问的,网络中“更多是愤怒指责、怒骂、无端攻击、封杀制裁。多问问自己,你真的为生命感到难过吗?”网络媒体中表达义愤往往变成了表演义愤,理性的声音渐被淹没,这对于整个舆论走向都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马航事件留给传媒行业的思考

    网络媒体在努力增强独立自主性,传统媒体的信息生产与发布方式面临巨大挑战

    众所周知,目前除了人民网、新华网等“国家队”,大多数网络新闻媒体还没有独立的新闻采编权。虽然新浪总编辑陈彤2007年曾放言“我们不在乎这个”,但一直以来,网络新闻媒体采编权的缺失使得传统媒体占据了传播信息的渠道红利,以独家、专业、深度优势自傲“内容为王”,网络媒体则沦为“新闻搬运工”,更多地只能做简单的转载、汇总或在产品技术与表现形式上进行创新。另外,这种区别对待也使得官方、企业、团体组织习惯与传统媒体打交道,某种程度上讲这也是对网络媒体人才资源的浪费。

    然而,随着公众的新闻信息消费量急剧增加,单纯靠传统媒体相对有限、静态、滞后的信息呈现已远远不能满足公众需求,尤其是突发事件存在大量的不确定性时,如果不能及时传递动态信息,舆论场很可能被各方的揣测与杜撰填充。有需求就有市场,网络媒体如果一直甘于只做转发、简单汇总的“媒介”,只会被同行中的事实挖掘者与内容生产方淘汰。

    如果说在以前,网络媒体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压力与挑战,但是离开了传统媒体自己也不好活,那么现在网络媒体正在努力减少自己的依赖性,让自己独立自主地活着。此次马航事件中,腾讯、新浪、网易、凤凰等网媒就使尽浑身解数证明自己的实力,如凤凰网旗下的视频门户“凤凰视频”在获知马航失联消息的第一时间即启动应急预案,安排记者赶往首都机场及丽都饭店进行直播报道;腾讯则派记者前往马来西亚哥打巴鲁从马军方人士那里获取MH370航行线路信息;搜狐在3月8日当天除对事件进行基本报道外,还迅速挖掘乘客信息,推出独家信息《马航上的中国乘客》。此外各大网站除了“刚性需求”信息外,还调动航空、军事、传播等领域专家对事件进行专业深入解读。

    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作为当下最主要的两大信息入口,其在新闻线索提供与热点信息搜索方面的价值早就被诸多媒体认可,此次马航事件中,社交媒体尤其是新浪微博在议程设置上的作用更加凸显,一线记者通过媒体官微或是个人微博及时传递前方信息,并被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等媒体官微转发。

    无论是新闻网站还是社交媒体,都对传统媒体的信息生产与发布方式形成极大的挑战。“传统媒体=权威、独家、专业、深度,网络媒体=新闻搬运工、小道消息发布平台”的观念或许正在转变。

    公众将对真伪信息并存的网络媒体认识更为理性,媒介接触习惯更偏离传统媒体

    “一场灾难发生后的5分钟内Twitter做出的贡献最大,12小时后就开始帮倒忙。”2013年美国波士顿爆炸案发生之后,社交媒体确实发挥了关键作用,然而另一方面,其中掺杂的大量无效和错误信息也给人们带来极大的干扰。谣言的迅速传播并没有让事实更清晰,反而让人们更加迷惑。

    马航事件也印证了这一点,甚至还不需要12小时,关于失联客机的各种谣言就开始出现,如8日中午即有多家加V媒体发布“CNN已经确认,马航MH370在胡志明市100公里处海域坠毁”的消息,且被人民网、新华网等新闻网站大量转发。此后,各种乌龙事件不断出现,网络媒体被指责为谣言、阴谋论的滋生地。

    然而应当看到的是,尽管传统媒体一直在呼吁“不造谣、不传谣”,但由于此次事件的复杂性、信息源缺乏稳定统一性,人民日报、央视、新华社等主流传统媒体也边喊边中招,可见虚假信息并非只是网络媒体的“特产”。事实上,信息技术与社交媒体平台本身并不制造谣言,但它们成为了谣言的放大器——使其迅速扩散。①

    值得欣慰的是,社交媒体本身也反映出强大的自净与反思能力。马航事件中比较常见的现象是,很多看似权威的媒体或个人发布消息后,随即与另一些同样权威的媒体或个人所发布的消息相互印证,谣言不攻自破,生存的时间和传播的链条越来越短。而一次次谣言与真相的洗礼也有助于公众媒介素养的提升,公众或许会对媒体的作用有着更为客观理性的认识,对传播信息辨识能力也有所增强。

    马航事件尚未尘埃落定,但由此事件,国内媒体除了对国内外媒体实力、新闻伦理与新闻专业主义、谣言与阴谋论等进行反思之外,也应看到中国媒体格局发展的方向和未来的希望所在,并进一步思考应如何从体制、市场、行业组织等多方面入手,真正提升中国传媒整体实力。

    (作者胡泳系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周庆华系该院研究生)

    注释:

    ①伊夫:《马航事件谣言与社交媒体的未来》,财新网http://international.caixin.com/2014-03-09/100648864.html。

从马航失联报道看国际新闻新竞争
媒体的实力是什么
马航报道三问
马航事件中网络媒体的表现与反思
最漫长的等待
克制的泪水最动人
多学科视野下的马航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