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从马航失联报道看国际新闻新竞争

● 刘笑盈 康秋洁 刘 雯 《 新闻战线 》(

    北京时间2014年3月8日8点44分,马来西亚航空公司宣布搭载着227名乘客和12名机组人员的MH370失联。随后,这一牵涉多个国家,充满了所有新闻要素的重大事件,迅速成为全球各大媒体争相报道的对象和全球受众关注的焦点。各国媒体使出十八般武艺,连续不断地质疑和调查,与政府、航空公司、警方及各类相关组织较量,拿出大量的版面、时段在各种媒体渠道进行了一个多月持续不断的报道。“马航MH370”,一时之间也成了国际新闻界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甚至超过了乌克兰分裂这样重大事件的报道。

    在这一事件中,有三条明显的线索,一是事件本身扑朔迷离的进展,二是媒体与事件各相关方的博弈,三是各国媒体之间近乎白热化的竞争。各国媒体的表现,也成了这一事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这是在传播全球化时代国际新闻竞争的典型案例,反映了国际新闻的最新动向,很需要总结。我们认为,从这一事件中体现出的国际新闻竞争主要有六个方面,或者叫六大竞争。

    国际新闻消息源的新竞争

    媒体存在的首要任务就是从一般事实中发现新闻事实,消息源建设是国际媒体能否获得地位和影响力的关键,历来都为国际媒体所重视。二战中诺曼底登陆的海滩上有10名《纽约时报》的记者,水门事件报道中《华盛顿邮报》的两位记者拥有神秘的消息源“深喉”,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由于当代新闻信息的采集更加及时灵活、方便快捷,消息源的竞争也更加激烈。

    在马航失联的报道中,各国新闻媒体在相关地点如马来西亚、中国和越南等地都有驻外记者,事发之后各国媒体又立即“空降”大批记者前往增援。看似从同一个起跑线出发,但英美国家媒体却迅速领先,独家抢发了九成重要信息,其原因就是消息源的广度和深度,一是人多,二是面广,三是对消息源的分析到位。以CNN为例,在对客机失联事件的新闻价值做出判断之后,立即组织了一支阵容强大的专门报道团队,从香港和韩国等地调派记者,分赴可能发现新闻的各个角落,仅对报道署名进行简单统计就会发现,CNN至少有10名以上的记者工作在飞机失联事件调查和搜寻的最前线。CNN的记者绝大部分都有长达数年或数十年的丰富工作经验,具备广泛的人脉关系网,掌握多元化的消息渠道,从各国政府、各个机构和各相关人士方面挖掘信息。由于MH370失联事件中马方消息不透明,媒体只能依靠自身力量探究真相,英美媒体在消息源的拓展和深度开发方面也下足功夫,在对已掌握事实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开展更深入的调查,挖掘事件的背景。如路透社从军方获取雷达数据,《华尔街日报》采访到飞机的发动机制造商,CNN采访到国际刑警组织的线人、国际海事卫星组织的专家甚至失联飞机机长的朋友,美国广播公司(ABC)的航空咨询顾问分析出飞机从雷达上消失前曾做出“战术躲避动作”,甚至有英国媒体采访到了基地组织的成员。

    正是对消息源进行深度开发,而不是守在发布会现场或盯着电脑刷屏,英美媒体才能够掌握独家信息和第一手材料,不断发掘新闻线索,领跑这场激烈的“新闻大战”。由此可见,媒体竞争不仅仅是一般的建记者站派出记者,而是消息源的广度与深度比拼,这已经成为国际新闻竞争的关键。

    记者新闻专业性的新竞争

    新闻记者的专业性是一个三重结构,不仅仅体现在一些外在的素养上,例如采写编的业务能力、熟练使用现代传播技术、懂得所在国的语言等等,还体现在新闻敏感性方面,更体现在对所采访领域的熟悉程度上。特别是像马航失联这样高技术领域的事件,专业性的竞争就更加突出了。由于得到证实的权威信息少,事件复杂,搜寻工作具有持续性和不可预测性,致使马航失联的报道无法依赖传统的采访路径,所谓的“新闻现场”也不得不重新定义。身在新闻发布会或是登上搜救直升机,都不能被称为是真正的“到达现场”,能够在任何可能的地方发现重大信息,掌握专业知识和调查资源,能采访到专业人士并提出专业问题,是参与这场国际新闻竞争的记者比拼的素质和能力。

    我国网民对中国媒体在MH370失联报道中的“缺位”抱怨连连,戏称中国媒体“一直在祈祷”,记者“一直在路上”,相比之下,英美媒体“一直在质疑”,记者“一直在寻找”。这其中很大的区别在于专业性竞争方面。英美媒体的新闻从业门槛原本就高,记者大多具备一定领域的专业知识和较为成熟的人脉关系,在这次报道中更是派出了从业经验丰富的资深记者。如3月8日当晚飞抵吉隆坡的CNN驻首尔的记者吉姆·克兰西,在长达30年的职业生涯中就曾报道过柏林墙倒塌和卢旺达大屠杀。据报道,《华尔街日报》不同程度参与马航事件报道的记者达60人,分布在马来西亚、美国、中国、澳大利亚、印度、泰国、韩国等近10个国家,其中具有军事、航空等专业背景的记者至少有8人。这些记者具有良好的新闻敏感和职业素养,面对巨大的事实空白和纷乱的信息,他们始终在独立挖掘事实线索,主动寻找真正的“新闻现场”。

    新闻竞争的第一线实际上最重要的就是“四个关键”:关键的时间、关键的地点、找到关键的人物、提出关键的问题。马航失联事件是极为特殊的国际新闻事件,报道中需要涉及包括航空、军事、地理、海洋、气象以及通讯等诸多领域的专业知识,记者必须能够在第一时间找到相关的机构,采访到真正的专业人士,提出高水平的问题。而这些背后,恰恰是新闻专业性竞争的体现。

    国际新闻生产流程管理的新竞争

    在当代全媒体环境下,一方面是记者的自主性、独立性在增强,另一方面则是组织系统和生产流程的变革。随着传统的目标管理向过程管理转化,粗放式向集约式方向发展,记者编辑单打独斗,部门分割,资源信息少协调、少共享的局面正在改变,“大编辑部”成为变革的方向。其特点是,编辑平台就是一个“会诊”的过程,把“团队的位置放到个人前面”,让更多角度和观点释放出来,形成协同效应,改变一个记者一个编辑决定一篇稿子的状态,同时新闻“策划”的意味更加突出。

    在围绕马航MH370客机失联展开的新闻竞赛中,英美媒体一路领先,前方记者的主动出击、深入挖掘至关重要,后方“大编辑部”的运筹帷幄也功不可没。由于每一个前方记者能够采访到的人物、掌握的线索、报道的视角都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后方编辑平台进行资源整合,交叉核实消息源,从而确保报道的准确性和客观性,并为前方记者的后续工作提供线索和报道方向,提高团队整体的运作效率。例如CNN亚特兰大总部在马航失联报道中就发挥了“总指挥部”的作用,将所有参与报道的记者拉进一个巨大的邮件群组,即时共享从前方发回的报道以及最新挖掘的事实、资料和数据,编辑部还发挥时差优势,综合身处世界各地记者发回的稿件,真正打通国内外不同领域的消息源,打造全面、即时、优质的新闻产品。又如《纽约时报》编辑部充分利用与美国官方的密切关系,第一时间获取来自政府相关部门和机构的情报分析、数据资料,并迅速提供给前方记者,助力其继续“倒逼”马方,“挤出”更多事实。再如《华尔街日报》还请技术人员分析出飞机改变航线有可能是因为飞行管理系统被人为写入新的数据。相比依靠前方记者单打独斗、各自为战,英美媒体“大编辑部”的成熟运作,显示了当代生产流程的新变化,不仅提高了新闻报道的效率和质量,而且使他们在这场竞争中树立了权威,赢得了媒体公信力。

    新闻内容生产与传播方式的新竞争

    新媒体的异军突起改变了传统的新闻生产和传播。在融合媒介时代,新闻生产和传播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多媒体的一体化生产和多平台的一体化传播方面,以求新闻产品来源丰富,同时更加快捷、精确和有效地到达更多的目标受众,实现品质化和全球化传播。

    在马航失联报道中,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互补非常明显,一方面,在新媒体中出现了渠道多样、来源广泛、功能各异、实时传播的海量信息,但也存在大量碎片化真假信息。另一方面,传统媒体在谨慎地报道核心事实,进行信息整合与深度挖掘。不仅政府在利用推特等新媒体平台发布信息,一些主流媒体如CNN等也在利用新媒体平台实现传播渠道的多样化,在对新闻信息进行病毒式传播,获得信息接触效率最大化的同时,又通过用户的网络共享和互动,为自己赢取更多新的信息和视频内容,扩大了媒体影响。在这次事件中我们看到,尽管新媒体异军突起,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合作已成为一种趋势,但依然是CNN、《纽约时报》、美联社、路透社等传统媒体主导了这次报道,特别是一些成功实现媒介融合的媒体,影响更加明显。

    不过,在新旧媒体的互动中,一些传统媒体非常谨慎,例如CNN确认一条消息的基本标准,就是至少要从两个消息源交叉求证真伪,消息源必须是可靠的,如果是来自官方的信息,要求是有一定级别的人,或者有官方确认,这些做法保证了媒体的权威性。与此同时,在新传播技术的运用上,CNN的可视化、形象化传播也令人印象深刻,通过AR技术(Augmented Reality,增强现实技术,也被称为混合现实、人机互动技术),人们在CNN的报道中生动形象地看到了事件的进展,也取得了突出的传播效果。

    媒体话语权和国际新闻功能的新竞争

    所谓话语权,是指掌握了话语的创建和维护而获得的一种影响他人陈述,进而影响舆论及他人行为的特殊权力。媒体话语权就是媒体通过设置议程,塑造“媒体现实”而影响舆论及他人行为的权力。在获得权力的同时,也展现了新闻媒体环境监测、监督政府、传递价值、整合社会的功能。在围绕马航失联而展开的连续报道中,不论是拔得头筹的世界一流媒体,还是步步紧跟的其他媒体,彼此之间争先恐后的激烈竞争,究其本质就是争夺媒体话语权,进而达到最大限度的功能实现。

    新闻媒体功能实现有三种方式:提供信息、设置议程、表达看法。在马航失联报道中,我们看到了这种媒体话语权和新闻功能的新竞争。围绕失联客机的团团迷雾,为提供拨开迷雾的线索,各国媒体不仅针对失联客机的飞行状态、可能去向提供了多种分析,并且围绕造成客机失联的原因等种种因素展开了深入的探讨,最终在整体的国际新闻场中,形成了一个链条完备的信息网络。而在这个围绕马航失联构成的信息网络中,正是由路透社、CNN、《华尔街日报》等媒体曝光的失联时间和地点的改变、飞行高度和飞行路线的改变、机组人员和乘客的状况、军事雷达及航空技术信息等几次独家报道,构成了影响新闻焦点和舆论走向的关键节点,不仅成功地设置了媒体议程,获得了媒体话语权,而且也推动了救援政策的改变和事件的进展。特别是在马航失联这样的突发事件中,由于事件复杂而政府又应对不力,媒体的作用就更加突出了。我们看到,也正是在媒体争夺话语权和功能实现的过程中,在满足各国受众知情权、以“搜索报道”的方式一步步逼近“真相”的过程中,实现了国际社会的环境监测——信息层面实现了国际性的社会整合,进而在信息共享基础上促成了行为层面的协同整合,从而推动了整个事件的进展。

    国家综合实力的新较量

    在这件涉及14国乘客的全球性事件中,各国媒体都投入了空前强大的报道力量。不过正如《华尔街日报》所言:“失联客机是马来西亚的,乘客最多的是中国人,而掌握信息最多的看来是美国。”尽管在新闻消息源、专业性、组织机制及传播技术方面的竞争日趋激烈,但是其背后归根结底还是国家综合国力的较量。从媒体的表现看,美英媒体更胜一筹也有媒体之外的原因。正如新华社文章所说,失联客机由美国波音公司制造,发动机生产厂商是英国罗罗公司,发送电子脉冲信号的飞机通信寻址与报告系统,其主要部件由总部位于美国新泽西州的霍尼韦尔国际公司提供,而接收信号的国际海事卫星组织总部位于伦敦。如此,西方媒体在这些领域等于是“本土作战”,而他国媒体则有些鞭长莫及。可以说,在这种具有高技术含量的突发事件中,通讯、雷达、航天航空、海洋开发等的硬实力展露无疑。硬实力是“软实力”的基础,“软实力”又是话语权的基础,媒体并非是单打独斗,新闻竞争的战场,越来越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的竞技场。

    毫无疑问,我国媒体在马航失联报道中的表现也需要总结,实际上也一直在进行。我们看到,这种反思和总结经历了三个阶段:先是网民的抱怨和调侃,后是媒体人从专业角度的情绪发泄和反思,再后来是媒体机构的总结和思考。我们还需要从更为学术、更为专业的角度来总结这次国际新闻事件的报道,在上述六大竞争中,我们到底落后在什么地方?我们不否认,“失败”、“疲软”、“被动”、“无法到达的新闻现场”等等,这些作为中国媒体表现的标签有一定道理,但是我们也应该肯定,中国媒体在这次报道中付出了前所未有的努力。从横向国际新闻竞争的角度比,我们是处于劣势,但是从纵向历史的角度比,我们还是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归根结底,我们参与国际新闻竞争的历史还是太短了。如果说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是我们第一次大规模地参与国际事件报道,那么2009年以后随着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提速,我们已经开始与西方媒体站在同一个新闻竞技场上了,这就是进步。初上战场处于劣势并不可怕,清醒地看到问题更值得肯定。我们相信,在未来国际新闻的新竞争中,中国媒体一定会迎头赶上,获得成功。

    (作者刘笑盈系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国际新闻研究所所长、教授;康秋洁系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刘雯系该院博士生)

从马航失联报道看国际新闻新竞争
媒体的实力是什么
马航报道三问
马航事件中网络媒体的表现与反思
最漫长的等待
克制的泪水最动人
多学科视野下的马航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