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最漫长的等待

● 闫 敏 《 新闻战线 》(

    马航的报道还在继续,身边一位从事了20年新闻工作的同事说,第一次经历如此漫长的事实真空和真相缺席,第一次经历灾难被如此残酷地拉长、肢解,想去消解因未知带来的震惊、无助和愤怒,却深感有心无力。

    马航事件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超出了很多人的既有经验。其特殊之处在于以下两方面。一是真相长时间缺席,事实少得无法填平人们心中的问号,巨大的空白难以满足公众对信息的渴求。这一方面对媒体持续挖掘核心事实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为各种流言留出了传播空间,主流媒体与社交网络各说各话,没有谁绝对地占据了舆论制高点。回想一下,几乎我们每个人都有过一边四处核实即将发出的稿件,另一边却在朋友圈分享“阴谋论”的经历。二是在突发事件报道中,第一次“国内新闻”和“国际新闻”粘连得如此紧密,之前截然划分的概念消失了。在这次报道中,“国内灾难新闻”常用的情感框架得到充分运用,但主要由海外记者承担的事实框架相对偏弱,二者的失衡应使我们重新考虑被这种两分法所限定的新闻框架和报道理念。

    两个月过去了,中西媒体的竞争还没有结束,此次报道中暴露的问题越来越清晰,而探索出的开创性手法也正在成为新的经验和模式。

    新闻往往从一个“传言”开始

    出事后的第一时间,央视成立了自己的马航特别报道团队,成员包括驻外记者,跑民航、外交、海事、军队的记者,盯家属的记者,做深度报道的编导,改稿编辑,发稿编辑,视觉编辑,新媒体编辑,策划人员,还有主编和主任。任何人拿到信息,在群里喊一声,就会有分头把守的记者找自己的消息源去印证核实。

    央视对于重大信息的核实要求跟BBC差不多,首先必须是官方的权威信息,如果不是,则至少需要两个以上的信源。

    3月8日早上8点15分,央视新闻中心的Desk①收到一位员工的短信:“我一机场海关朋友发微信:马航MH370吉隆坡至京航班预计6点半进港,现与机组失联。据报机组飞过越南曾与地面联系,至今未进入中国境内。可以向空军空管部门联系询问下。机上约有160名中国籍乘客。”

    乍一看,这像是一起飞机延误事件,Desk判断了一下,感觉情况有点像当年的法航447,而且消息源靠谱,于是请民航记者进行了核实。因此“央视新闻”新媒体发出的第一条推送不仅比其他媒体多了“在越南曾与空管联系,之后失联”和“约有中国籍乘客160名”两个信息,而且是经过两个消息源互相印证的。

    此后,我们也依然坚持这样的操作,特别是在最初消息满天飞的情况下,也没有贸然转发过之后被证明是谣言的传言。

    新闻是一个去伪存真的过程

    及时和权威,很难两全。突发事件中的新闻人,总要面对这个困境。在马航失联事件中,航空公司发布消息“不作为”更放大了这个困境。

    失联第一天,社交媒体上各种传言接踵而至,有些被证实,有些被证伪,还有一些飘在空中,很长时间既未证实也未证伪。面对这些掺杂在一起的大道消息、小道消息、官方消息和民间消息,我们面临的问题好像总是:发哪个?不发哪个?

    每次突发报道中,总有批评说,媒体没节操,不经核查乱转消息。我们很多人都经历过消息满天飞的情况,随着时间推移,真相水落石出,不实消息也就失去了传播力。都说主流媒体应该成为“谣言粉碎机”,但是真相未明之前,有些说法就算是主流媒体也无法确认其真伪。新闻本身就是一个去伪存真的过程,如果我们只发那些已经确认的消息,可能市场早就被流言占据,反而没有了事实的容身之所。

    其实,在新闻进行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在避免传谣风险的同时展现事件的进程。面临同类问题的福克斯电视台(FOX NEWS)在新演播室设计中植入了这样一个设计:“三联屏Twitter消息墙”。上面显示的消息分为三栏:“具有新闻价值的”、“正在核实中的”和“已经确认的”(见下图)。

    大屏幕的前面,有十个55英寸的工作站,在那里有人负责筛选具有报道价值的消息,有人负责核实消息的真实性,然后做分类筛选,把信息推到屏幕上。从筛选到辨别,新闻不断被更新、被修正,整个过程一目了然。

    来自@张泉灵 的建议更清晰:不同渠道的消息发布要分类——独家权威类、转发权威媒体类、转发已核实类、转发不确定类、可供参考类……我们要拿资源分类,而不是同一种发法,以自己的权威背书。

    以马航失联当天(3月8日)举例,如果在新闻频道的大屏幕上和“央视新闻”的客户端上,实时递进着这样的分类呈现,也许会消减一些客观事实与新闻事实之间的距离,厘清一些事实和言论之间的区别(见下页表格)。

    除了点蜡转帖,我们做了什么以及还能做什么

    在整个过程中,特别是报道初期,有人调侃说“中国媒体三件宝,转帖、点蜡和祈祷”,有人批评说“中国媒体从一开始就把这一事件定位在情感性和价值性的框架之中”,仔细想来也无可厚非,如果飞机上没有154名自己的同胞,我们可能会像5年前对待法航事件一样,启动基于“事实框架”的报道模式,当做国际新闻来处理了。

    正是由于这154名中国乘客,马航事件成为牵动国人的大事件。央视动员了全部相关的报道力量,在每一个可能产生信息的地方都部署了报道人员。30多天来,我们制作了60多场发布会和其他现场直播,其中包括三次全球独家直播:澳副总理新闻发布会、我伊尔76军机抵达澳基地和我驻珀斯总领馆发布会;首发了高分一号卫星在印度洋南部海域观测到新的疑似漂浮物、中国军机在搜索区域发现疑似碎片目标,独家跟进了海巡01轮发现疑似脉冲信号的细节;证伪了“客机在南宁着陆”“在金瓯发现失联客机信号”等不实消息;我们的记者到黑匣子生产厂实地探访生产和安装方式,请声呐专家在海上还原寻找飞机的原理和过程……总部的各部门也打破了国内国际、前期后期、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区隔,直接在同一个平台上策划、会商、改稿、审稿,整个系统前所未有地被同一事件紧密连接在了一起。

    马少华在《无法到达的新闻现场》中说:“马航事件到底是一个国际新闻还是一个国内新闻?从事件的发生空间和影响范围来看,它是一个国际新闻;但从机上154名中国同胞的情感关联来看,它又是一个国内新闻。实际上,这一事件可能标志性地突破了国际新闻与国内新闻截然划分的概念,也突破了被这种两分法所限定的新闻框架和报道理念。”

    如果时间退回到3月8日,我们的报道和组织还有什么可改进之处?也许我们应该为单枪匹马承担了调查重任的海外记者提供更多的信息和智力支持,应该请国内航空专业记者提供更多的解释性报道和对同事的科普,应该为视觉部门配备24小时在线咨询的外部技术专家群,帮助他们准确呈现各类图形图像;如果时间可以再往前推,我们还应该在海外报道的日常工作规划中,做一些突发事件的资源储备,比如与国际组织、飞机发动机生产商、提供商、卫星公司等做一些联络;还应该编制专门应对航空器事故的、更为详尽的报道预案……总之,我们最应该做的是转换国际新闻的报道套路和操作方法,使海外记者拥有能力和资源独立地进行深入挖掘。

    针对马航失联事件,新闻报道至今仍有很大的空间,这有待同仁持续跟进,搜救不能停止,真相不能缺席,这才是对生命最好的交代。

    (作者单位: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策划部)

    注释:

    ①Desk是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新闻业务全流程的指挥系统,核心功能是发掘当日、次日、近期和中长期重点选题,促其发育延展,形成报道计划,沟通前后期,安排版面布局,组成人员包括分管新闻的值班台领导、新闻中心的值班副主任、所有前后期业务部门的值班主任和各部门派出策划。

从马航失联报道看国际新闻新竞争
媒体的实力是什么
马航报道三问
马航事件中网络媒体的表现与反思
最漫长的等待
克制的泪水最动人
多学科视野下的马航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