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云南信息报的中国式联合重组

谭智良 《 新闻战线 》(

    6年来,云南信息报改变了当地的媒体生态,改变了媒体与社会互动的状态,将竞争主题从同质化的价格竞争转向了差异化的品质竞争,实现了从中心城市向省域内多个重要城市的拓展,建立了以报纸为核心,包括期刊、网站和多个读本的媒体集群,进而跨出所在省份,努力建设有区域性国际影响力的媒体,先后被评为“中国最具成长性媒体”、“中国都市报品牌创新力十强媒体”等。 

    强强联合,还必须名正言顺

    云南信息报创刊于1985年,原名云南经济信息报,报名由原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题写。1999年,当时的主办单位云南省计划委员会引入成都商报的资金和办报力量,将行业报性质的云南经济信息报改造为都市类日报,报名改为云南信息报,建立了一支由成都商报骨干团队领军、以本地人员为基础的采编经营团队。引入成都商报全新新闻理念和经营理念的云南信息报,迅速在云南市场获得了巨大成功,也成为本世纪初跨地区联合办报的典型。

    但好景不长,由于没有建立明确的利益格局,管理部门对机关办报和跨地区办报的尺度时紧时松,加上入驻团队与本土团队的裂痕,从2002年起云南信息报发展步伐开始放慢;2003年,云南信息报主办单位变更为云南省新闻出版局,进而变更为云南出版集团,加上管理部门收紧跨区域办报,以及利益诉求的明显差异,成都商报退出云南信息报运营成为定局。2004年,云南信息报开始由本土团队独立运营。

    在此后的数年间,以昆明为基地的4份市场化都市报的同质化竞争日趋激烈,2006年进入了惨烈的价格肉搏战。在这场血拼中,云南信息报当年亏损超过1000万元,广告收入也落到了第4位。打破同质化竞争是唯一出路,而打破同质化竞争最迅速、有效的方法,就是引入外部的优质资源、先进的办报理念和高效的管理团队。领中国报业风气之先的南方报业集团,自然成为首选。

    云南出版集团是云南最大的新闻出版企业,与南方报业集团合作可谓强强联合,南方报业也有意推进跨地域办报。但四个核心问题必须跨越:第一,云南信息报到底有没有在昆明市场上重新崛起的基础?基础越好,投入和风险就越小;第二,南方报业集团此前跨地域办报,由于不占控股地位而最终失去话语权,这次云南方是否愿意让出控股权?第三,没有合法和正规手续的跨地域办报,极易因政策执行的尺度变化而夭折,双方有没有能力获得联合主办云南信息报的批准?第四,如何确保在具体运营过程中保持双方合作的和谐?如何确保运营团队能够全面对过程进行把控和负责?

    经过反复磋商,双方终于达成了合作协议。协议的主要条款为:双方共同出资2000万元组建负责运营云南信息报的云南云信报业传媒有限责任公司,南方报业集团占股46%,云南出版集团占股44%,管理团队出资200万元占股10%;南方都市报代表南方报业集团具体运营本项目,合作期最少20年;双方派出人员,由南方报业主导,共同组成核心运营团队,全权负责云南信息报的日常运营;由云南出版集团做主要工作,将南方报业集团增加为云南信息报的主办方。

    2009年,鉴于双方良好的合作,以及云南信息报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方面的显著成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了南方报业集团和云南出版集团联合主办云南信息报,从法律层面肯定了联合办报。

    在中国的媒体管理体制下,联合办报不但要有经济上的可行性、公司化运营的规范性,还要有政策方面的合法性、社会效益的合理性、所在地管理部门的包容性,其中缺了任何一条迟早都会出问题。正是事先预见了其中的风险,并通过持续不懈的努力找到了解决办法;在联合办报的过程中持续地控制风险,两大集团强强联合办报才名正言顺,云南信息报才有了持续稳定运营的坚实平台。在这一平台上,两大集团放手,让报社的核心团队依托两大集团的优势独立运营,迅速打开了局面。

    六年六步,新云信步步为营

    2007年9月19日,全新植入南方报业基因的云南信息报正式改版面世。报纸被赋予了新的定位:政经主流大报——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以社会新闻为主打产品的都市类报纸,而是都市报的升级版。围绕这一定位,云南信息报一方面在内容建设上向时政、经济类新闻倾斜,加强对重大时政题材的策划和采访报道,并引入南方都市报在时政、经济和文化、娱乐方面的优质内容;另一方面,在运营上将原来的主持人制度改为直营制度,坚决杜绝虚假婚介和低俗违规的医疗药品广告,净化版面、提升品位,打价值战不打价格战,以品质赢得市场竞争。这一定位拉开了与当地都市类媒体的差距,报纸面貌焕然一新,很快打开了局面。

    跳出云南看云南,高端、新锐、有创意。在改版初期,有同城媒体和管理部门的部分人士担心南方报业固然会带来资本与新的观念,但很可能“水土不服”,云信当年提出了 “站得更高,看得更远”的口号——它是站在两个集团巨人的肩膀之上,不但能打好“南方牌”(充分整合南方报业资源),也能打好“本地牌”(掌握本土话语权),既把握“大政治”,也要适应所在地的“小政治”。就在2007年年底,新云信充分整合南方报系的媒体,开启了遍访云南16个州市的“发现云南之美”大型系列采访报道,以全新的视角跳出云南看云南,重新认识云南的自然之美、人文之美、建筑之美和价值之美,以全新的理念采访了16个地州,获得了云南读者和党政机构的高度认同。改版两个月之际,推出了16个彩版的航拍新昆明特刊。这是昆明平面媒体第一次航拍,不仅在读者中加强了云信“高端、新锐”的形象,而且在业内也引起了极大震动。随后又推出多个高质量特刊、系列报道和策划,包括城中村改造、滇池治理调查、“仇和昆明履职100天”、“昆明往事”、“邻里节”等策划。这样高端的本土化新闻广受好评,逐渐树立了在本地的话语权。

    发挥桥头堡优势,深耕东盟与南亚。2008年,新云信打出了第三张牌:东盟南亚牌,提出新的口号“立足云南,面向东南亚、南亚”。云南是面向东盟和南亚的最前沿,是国家战略中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2008年3月,云南信息报精心准备,推出了《昆曼大通途》特刊;5月,缅甸遭遇特大风暴,云南信息报成为第一家进入核心重灾区采访的中国内地媒体,第一时间向国内读者报道缅甸灾区救援进展;7月,云南信息报推出《问计新加坡 谋计新昆明》系列报道,把新加坡城市治理的先进经验介绍给昆明读者,该报道获得新加坡总理李显龙两次公开称赞。

    2008年9月,在重组一周年之际,云南信息报正式推出《东盟新闻》版。在中国的版图上,云南是遥远的边疆省份,但只要我们换个角度向南看,云南站在了对接东南亚的前沿。正是基于这样的理解和认识,加上前期卓有成效的探索,当年底,云南信息报推出了“发现东盟”大型采访活动,历时9个月,遍访东盟10个国家,从外交、经贸、文化、旅游、传媒、民间等各个层面进行探访,向国内读者发回多达数百个版面的报道。此举使得云南信息报成为中国大陆第一家系统、深入走访东盟的媒体。紧接着云南信息报相继推出《南亚新闻》版、《东盟·南亚周刊》。

    新云信对东盟南亚的耕耘,也换来了东盟南亚国家的认可,新云信在这方面的报道优势显现,独秀一方。2011年1月,越共十一大举行,云信记者获得越南外交部邀请,是大陆赴会采访的四家媒体中唯一的地方报纸;10月,云信记者奔赴泰国采访特大洪灾,是云南媒体中行动最快、报道最深入的,并进行了微博直播;11月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首访缅甸,云信记者与国际媒体同台竞技毫不逊色,是能够进入昂山素季住所采访的少数几位华语记者之一;2012年奥巴马访问缅甸的破冰之旅,云信是唯一获得采访资格的中国纸质媒体,云信记者全程追踪了奥巴马的6小时旋风式访问。

    拓展云南根基,实现扭亏为盈。从2009年开始,依托南方报业在国内思想界和学术界的人脉资源,新云信与云南最大的企业红塔集团连续3年联办了 “云岭经济暨企业领袖高峰论坛”,邀请华人世界思想界、学术界和企业界人士到云南进行系列公众讲座,周其仁、魏杰、茅于轼、曹远征、黄亚生、巴曙松、王石、俞敏洪、任志强、王中军、吴鹰等人先后莅临论坛交流,成为云南影响力最大、品质最高的持续性公众论坛。另一方面,开始逐步在人口和经济高度聚集的滇中城市,以及大理、丽江两个云南面向世界的窗口设立记者站,并在记者站的基础上出版面向当地读者的城市读本。对“躲猫猫”事件的首发和深度报道,为新云信在新闻业务上赢得了全国声誉,获得了2009腾讯网“影响中国年度华语传媒盛典”的“年度舆论监督”大奖,云南信息报被南方周末提名为“年度致敬媒体”。 

    “1+5”格局形成,经营再上层楼。新云信仅用两年时间,就实现了扭转亏损,略有盈利。2010年是新云信继续发力的一年,与同城媒体的差异化继续凸显,先后推出《GOLF周刊》、《东盟·南亚周刊》和“秘境云南”等大型系列报道,对时政和经济类的报道越来越成熟,社会类报道也登上了新的台阶(曲靖铬渣污染事件的独家报道再次引发广泛关注),不但传递时效信息,还成为社会各界建设性的观点、思考和意见交流的平台。到年底,新云信已经形成了“1+5”的格局,“1”即主报,“5”就是覆盖滇中城市群(曲靖、楚雄、玉溪)和大理、丽江两大旅游重镇的5个城市读本。经营也再上层楼,收回投资成本实现分红。

    报网互动、细分市场,媒体集群初步成型。2011年,面对新媒体的挑战,新云信于元旦进行了新一轮改版,以适应新媒体兴起后读者阅读方式和习惯的改变,并谋求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加大新闻资讯整合力度,尽最大可能实现报网互动,并细分市场。5月20日,云南信息报把电子版改造升级为乐云网,搭建起报网互动的平台,随后又与广东3G门户合作,推出云南3G门户。5月21日,与兄弟单位《云南画报》合作的《云南画报·滇商》杂志首发。至此,云南信息报初步形成了一个布局合理、形式多样的“一报一刊二网五读本”的媒体集群。就在这年,新云信实现利润1400万元——从亏损上千万,到盈利过千万,新云信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

    2012年,是新云信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收官之年,在经济大环境趋紧、纸媒效益普遍下滑的不利情况之下,云南信息报依然取得了不俗的业绩,经营规模接近2亿元,并购置了4000多平方米的办公楼,拥有了自己的物业。

    新目标:具有区域性国际影响力的媒体。今年是云南信息报联合重组第六个年头,也是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开局之年,管理团队给报纸提出了一个新目标:具有区域性国际影响力的媒体。这个目标很宏大,它将成为云南信息报第二个“五年计划”的行动指南。经过精心筹备,2012年12月,云南信息报在泰国设立了首个国外办事处,真正实施“走出去”计划。今年3月,云南信息报泰国办事处与当地历史最悠久的华文报纸星暹日报达成合作协议,在该报开设《云南信息报泰国版·今日云南》专版,向泰国华文读者开启了一扇了解云南的窗口。今年4月,云南信息报启动了“发现系列”三部曲的第三部——继“发现云南之美”、“发现东盟”之后的“发现南亚”。

    回顾这6年的历程,云南信息报,这个中国式联合重组项目取得成功的主要因素,一方面是坚持了稳定性:两大集团对云信项目的充分授权带来的核心团队的稳定、价值观的稳定;另一方面是坚持了“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不但融合了两大集团的优势,也以前瞻性的眼光创造了战略机遇、开辟了战略路径。

    尽管第一个“五年计划”圆满收官,第二个“五年计划”开局良好,但纸质媒体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已经迫在眉睫。特别是智能手机、移动终端的功能越来越强大,人们获取资讯的方式正在改变,对移动终端的依赖越来越强,传统纸媒作为信息渠道的功能正在被替代,以纸质传播和连续阅读为基础的日报类商业模式正在被冲击……云南信息报能否“站得更高,走得更远”?留待时间证明。

    (作者系云南信息报总编辑)

    责任编辑:武艳珍 

云南信息报的中国式联合重组
认知·策划·效应
从传统平面媒体到多元立体媒体
大众传媒的微公益自觉
转型看人 人看素质
从“电讯语”到“家乡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