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四力”助推新时代党的建设伟大工程

张忠友 《 人民论坛 》(

    核心提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奋斗目标,就要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增强核心价值认同,使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不断增强。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奋斗目标,就要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增强核心价值认同,使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不断增强。

    【关键词】新时代  党的建设  伟大工程    【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九大吹响了我国迈向新时代的集结号,开启了迈向新时代的新征程。围绕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前进目标,我们党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为中国人民绘就了一幅本世纪中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新时代实现伟大梦想,必须建设伟大工程,通过党的建设这个伟大工程,保持我们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以一个伟大和强大的政党来实现长期执政,更成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可靠保障。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谋幸福和为民族谋复兴的坚强领导核心,要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发挥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凸显社会号召力,在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中确保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

    以党的全面领导来打造政治领导力

    改革开放四十年发展成就证明,要把十几亿人的思想和力量统一和凝聚起来,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没有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是不可设想的。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党的全面领导,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和优势所在。中国共产党从建立之初到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一直是团结、凝聚各族人民,朝着坚定的理想目标奋斗的核心领导力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党坚强有力,党同人民保持血肉联系,国家就繁荣稳定,人民就幸福安康。”可见,我们党作为使命型政党,是历史与时代的选择。如果说我们党在历史发展中完成了建国使命、立国使命,那么当前要解决的就是“治国”课题,要完成的就是“兴国”使命,即党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来提升政治领导力,继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来提升国家治理能力,担当好治国理政的重大使命。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存在着一个坚强有力的中国共产党,以及党领导下的人民政府,这在结构和效能上体现着我国的国家能力。这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建成现代化强国的重要保证。

    以核心价值认同来提升思想引领力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社会是在观念的引领下不断发展的。价值认同的形式是主观的,但是它的内容却是客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有价值认同与利益认同的因素在相互起作用,但从目前我国社会转型期的发展阶段看,利益认同是首要因素,价值认同是核心要素。因此,要高度重视精神力量的激励和鼓舞作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培育人民信仰,构建国家普遍认同,为社会发展指引方向、凝聚共识、汇聚力量。“人最需要、最看重、最认同、最崇敬、最容易被吸引的东西永远不是钱和物,而是思想、情感、道德、信仰、信念、价值。”价值观念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意识形态是文化发展的载体,而文化对于社会和人的作用,主要在利益和策略层面、价值和意识形态层面,以及习惯和本能层面。文化经过传承和积淀,并逐步通过社会人对文化的判断,形成价值判断和认同,并外化为人的习惯和本能的行动。新时代,更要增加“四个自信”,以核心的价值认同来提升我们党对整个社会的思想引领力,实现思想上与时俱进,行动上勇往直前。

    以人民利益至上来凝聚群众组织力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人民永远是共产党人的力量源泉,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习近平总书记从人民至上的高度感怀过党的初心:梁家河岁月让他看到人民群众的根本,让他坚定把增强人民福祉当作党执政的奋斗目标。历史由人民群众自由自觉的活动所组成,这些活动的价值不仅由人民群众创造,更由人民群众进行评价。所以,人民满意与否、支持与否、答应与否,都指向人民的需要和利益是否得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人民的利益是当前我们党组织群众、动员群众和汇聚力量的基础动因,这也是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社会动员活动以利益为导向激发释放社会活力所证明的事实。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入西部地区、边疆地区,尤其是贫困地区进行视察调研,从关心人民利益的深切情怀中表达出“脱贫攻坚,一个都不能少”的决心和魄力。进入新时代,要开展社会动员凝聚民心民力,必须正确认识人民的利益问题,牢牢把握住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感受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个至真追求,更要积极改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难题。党的各项工作,要聚焦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关注人民利益,妥善调节利益关系,完善利益运行机制,调动人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动力和群众的组织力。通过民主和科学的程序、高效和公正的方式,使多数人的利益(公共利益)和少数人的权利获得协调与统一。

    以共同愿景塑造来发挥社会号召力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成为了新时代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目标的愿景蓝图。目标愿景围绕现代化发展维度,从“四个现代化”到“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个具体的阶段目标,最终链接成“基本实现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美好愿景。党在规律认识上的不断深化,也坚定了共产主义信念之“因为看见而相信”到“因为相信而看见”的哲学思辨,以振奋人心的愿景蓝图表明了我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发展逻辑,号召和引导全国各族人民在现代化发展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实,这些美好愿景的一步步实现也进而凝聚起人民共识。这些愿景,绘制的是我们走出的“中国道路”。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曾经是“小学生”,但中国人民不畏艰难,勇于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国家发展之路,这属于中国历史,也属于世界历史,既为中国未来发展提供参考,也为世界发展作出应有贡献。党和人民用先进思想和中华民族的智慧,探索出了这条中国道路,作为一种中国方案和中国模式,在丰富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同时,也让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

    中国道路是立足于中国国情的理论与实践的创新,体现了思变、竞争和稳定的发展轨迹。中国道路坚持在提升国家综合国力的同时,大力发展文化软实力,积极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文化大发展和大繁荣,激发积极性和活力,因此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要增强道路自信,以及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总之,我们党在新时代开启了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党要担当起新的历史使命,建设好新的伟大工程,以其彰显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走向新的胜利。

    (作者为中共广西区委党校副教授)

    【参考文献】

    ①陈春常:《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道路》,《桂海论丛》,2014年第2期。

    ②谭培文:《利益认同机制研究——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角》,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

    ③丁元竹:《社会动员机制: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构成》,《国家治理》周刊,2015年第31期。

    责编/陈楠  潘丽莉    美编/于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方位》的理论价值
如何在国际多边舞台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
增强马克思主义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如何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
“四力”助推新时代党的建设伟大工程
纠正“四风”必须持之以恒
“党性体检”中的“常见病”怎么治
公务员应守好职业操守这条生命线
好家风造就党员干部好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