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报道

民生周刊 2024年07月22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北京市丰台区颐养康复养老照护中心院长施颖秀:

让老年人都有一个幸福美满的晚年

《民生周刊》全媒体记者 畅婉洁 《 民生周刊 》( 2024年07月22日   第 04 版)

    施颖秀是北京市丰台区颐养康复养老照护中心院长,作为“80后”,她已经是一位养老行业的“老兵”。

    从2012年创办养老照护中心,到2017年创建养老服务驿站品牌“赛我家”,施颖秀始终专注于“为老服务”,也见证了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的不断发展完善。

    尊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美德。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规划部署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指出要“让所有老年人都能有一个幸福美满的晚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满足数量庞大的老年群众多方面需求、妥善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百姓福祉,需要我们下大气力来应对。”

    让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从深化养老服务领域改革,取消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到出台农村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政策,加快建立健全农村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从探索建立国家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制度,到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的“中国式”养老服务体系……我国的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稳步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养老服务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在顶层设计、基础建设、功能发挥和服务成效上均取得重大进展,一项项养老服务领域改革“实招”“硬招”不断落地见效,“最美夕阳红”的温暖画卷逐步铺展。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决定》坚持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抓住什么、推进什么,强调要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这让我们倍感振奋,信心倍增!”施颖秀向《民生周刊》记者表示,“社会各界齐心协力、攻坚克难,‘让所有老年人都能有一个幸福美满的晚年’的目标,将逐步变成现实。”

    对标需求、整合资源,创建社区嵌入式养老

    2012年,施颖秀开始了她的第三次创业—在开展专业社会工作的同时,租赁社区内的闲置公共场馆,为附近卧床失能的老年人提供一个托老所(当时的称法),协助有需要的失能老人在机构输液打针、日间照料、短期托养等。因为施颖秀和她的团队在周边社区口碑极佳,很快,这个托老所就被有需要的老人住满了。

    在服务的过程中,施颖秀发现,社区嵌入式养老是中国老年人最适合的养老方式之一。

    “利用社区周边的服务商和服务资源,在社区嵌入一个机构养老,利用机构医疗、护理、康复、养老、社会工作、心理、营养等专业人才团队输出服务,用居家和社区养老的途径,同时结合志愿者和为老服务供应商,提供7(7个专业)+X(志愿者)+N(服务供应商)跨专业整合式社区照料服务。这是符合我国国情和最有效整合现有资源的方式。”施颖秀说。

    经过多年沉淀,施颖秀和她的团队与周边居民建立了良好的互信。“我们的颐养康复养老照护中心就很好地利用了我们社区卫生站的医疗资源,同时也引进了二级和三级医院的专家资源下沉到社区,给我们机构中的失能、卧床、重症老年人提供了更好的专业医疗保障。”施颖秀说。

    持续用心用情用力解决老年群体“急难愁盼”问题

    2016年,施颖秀当选北京市人大代表,在充分调研之后,她把目光投向了北京全域的养老产业。

    “盈利难,是养老驿站和养老机构在目前发展中遇到的现实问题。”施颖秀在调研走访中了解到,养老驿站普遍运营难,而养老机构有一半是亏损的。一方面,是和老年人的消费习惯密切相关,偏远的养老机构不愿意去,城区内的养老机构又不能价格太高;另一方面,在人力成本逐年提高的前提下,如何把握好市场规律,从初期的以利润换人气到后期的留住人气、逐步盈利,这对养老机构的运营能力是个大考验。

    在施颖秀看来,养老驿站更优的发展路径是走连锁经营的规模化道路,用规模来降低平均运营成本,提高自身的抗风险能力。同时,养老驿站还需要被赋予一些多元服务供给的经营资质,如老年超市、理发、修脚等。

    “养老驿站如何盈利,其实是居家养老生态的问题,再深入思考其实是我们的为老服务体系建设问题。在这个为老服务体系里面,谁干什么、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政府干什么,社会组织干什么,社工干什么,包括调研老年人的实际需求的同时,调研其失能情况和家庭情况,这其实是一个大工程。”施颖秀说。

    调研中施颖秀发现,北京市对养老驿站的政策支持并不缺乏,但期待在落地中能更便利执行。“举例来说,比如将养老驿站的补贴方式从流量补贴换成运营补贴,老年人持养老助残卡刷卡消费后,驿站才能拿到补贴。可我们在实际中发现,不少老人的消费习惯让他们不愿去银行开通养老助残卡的支付功能,这就让驿站拿不到这部分应有的补贴。”

    “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等地持续用心用情用力,不断聚焦老年群体‘急难愁盼’,持续用心用情用力。”施颖秀建议,未来对养老机构的补贴方式可以尝试更多元的方式,比如,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将补贴落到人员身上,或者通过“公建民营”的方式提供免费的养老设施和场地,多做社区嵌入式的养老机构,降低养老机构的运营成本,同时解决失能老人照护最急切的问题。

    精准服务养老诉求

    今年是施颖秀履行人大代表职责的第8个年头。这8年来她持续关注养老,每年都会提交5到6个和养老、医疗、社区治理相关的建议,有的还被提为了议案。

    2023年,她提出了《关于为“以老养残”家庭完善残疾人福利保障体系的建议》《关于加快长期护理保险第六险在全市全面铺开的建议》《关于利用数字智慧手段,赋能社区养老和社区治理》等7项建议。

    施颖秀认为,面对老年人多元化、差异化、个性化需求,亟待探索多样化养老新业态。据相关测算,目前,我国银发经济规模在7万亿元左右,到2035年有望达到30万亿元左右。“其实目前老龄化的程度比较高,而且老年人有消费能力,也有消费观念。我觉得支持养老服务也是促进消费的重头戏。同时对于稳就业、促进消费增长、激发民营企业活力等方面,也有很重要的作用。”施颖秀说。

    如何精准发现老年人的诉求?“只有打破各领域的‘信息孤岛’,由一个部门牵头整合,才能为老人更精准地提供服务和信息。”施颖秀说。她曾提出建立北京市老龄大数据的建议。

    “比如有的老人本来是活力老人,突然摔了一跤不能自理了,但相关部门不能及时掌握信息,老人无法及时享受补贴。”施颖秀认为,如果康复器具、家政护理等相关信息能打通,第一时间获悉这位老人的突发情况,精准提供康复器具、家政保姆等信息,老人“老有所养”的感受一定会大不相同。

    施颖秀说,面对社会老龄化速度快、老龄工作任务重的情况,政府运用大数据,搭建互联互通的老龄工作信息化平台,加强适老数据信息的汇集整合和发掘运用,建立基于大数据的可信统计分析决策机制,更好地为老人提供精准服务。

    记者观察

    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

    中午11点半,家住四川成都锦江区喜树路社区的马大爷准时出门了,目的地社区综合体—“喜乐荟”。10分钟后,当他推开社区食堂的门,饭菜香味扑面而来。

    土豆炖鸡、老火汤、白菜炖豆腐……各种家常菜美味可口。“在家门口就能吃上价格实惠的热乎饭”,马大爷这个梦想而今已成现实。

    在“喜乐荟”,里面不仅有老年食堂、老年大学、图书馆等公共服务设施,还配置了理发店、修锁铺等多个便民服务场所。“下午来这里学书法,学完书法还可以去图书馆看看书,日子巴适得很。”马大爷说起家门口的“喜乐荟”十分骄傲。

    “喜乐荟”是社区嵌入式养老的一个缩影。从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到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围绕老年人“周边、身边、床边”的养老服务日益丰富和完善,老年助餐、家庭养老床位、“喘息服务”、农村互助幸福院、适老化改造、关爱探访、“时间银行”等各具特色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形式不断涌现。

    截至2023年第三季度,全国共有35.9万个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已有392个县(市、区)建成示范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

    进入新时代,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多方面需求通过“15分钟养老服务圈”得到满足,越来越多的专业服务跟着老人走;农村失能特困老年人在专业机构获得照护,晚年生活有保障有尊严;智能床垫、智能陪伴机器人等科技产品更多地走进老年人生活,养老服务供给能力持续优化提升。

    2021年8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省承德市考察时指出:“满足老年人多方面需求,让老年人能有一个幸福美满的晚年,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责任。”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决定》坚持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抓住什么、推进什么,强调要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

    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还在加深,失能、高龄、空巢等老年人日益增多,养老服务需求旺盛。满足老年人多方面需求,不仅满足基本养老服务需求,提供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必需的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服务,而且有效回应和满足更高水平的多样化需求,做好养老服务监管,我们将在新征程上推动养老服务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亿万老年人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