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报道

民生周刊 2024年07月22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湖北省恩施州鹤峰县走马镇“新农人”康少见:

乡村广阔天地 创业大有可为

《民生周刊》全媒体记者 张兵 《 民生周刊 》( 2024年07月22日   第 04 版)

    2019年底,在北京生活17年后,康少见告别妻女,回到了家乡—湖北省恩施州鹤峰县走马镇,打理茶叶基地,经营茶叶,卖家乡特产,拍短视频……他忙得不亦乐乎。

    17岁那年,康少见从家乡大山深处走出,成为村里第一个大学本科生。研究生毕业后,他留京工作。返乡创业5年,他激情依旧,干劲满满,“累并快乐着”。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不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呼唤人才、造就人才。时下,越来越多像康少见一样的“新农人”返乡创业,在广阔天地间大显身手,脚踏实地助力产业发展,带动乡亲们增产增收,为广袤乡村增添生机活力。

    创立品牌,严控品质,告别粗加工

    “欢迎来到我的茶叶基地!”

    鹤峰县走马镇时务村7组的一片茶园地里,站在云雾缭绕的茶山俯瞰下方,一排排绿色的茶树昂首挺胸占据着整个山坡,嫩绿吐舌的新芽儿,一片挨着一片。层层叠叠的茶梯,随着山势绵延起伏,春意盎然,让人犹如置身一幅绿色画卷。

    5年时光,这是康少见经常出没的地方。然而,在康少见看来,选择茶叶作为回家创业的一个赛道,“误打误撞”而又“顺理成章”。

    2020年清明节前夕,康少见在朋友圈发了几张自家茶园照片,朋友们纷纷鼓励他做一款茶尝尝,没想到,把做好的茶分享给一些朋友后,康少见收到了很好的反馈,“为什么不继续做下去?”

    康少见一直强调,返乡创业,部分原因是基于现实的考量,“家里的林权证上还有14亩茶园”,茶园都是父母一锄头一锄头挖出来的,种树、施肥、修剪、摘茶,这些都是康少见儿时的记忆,爱喝茶,也是他平日里的一种生活方式。

    鹤峰县地处武陵山脉腹地,位于北纬30°,高海拔、低纬度,日照短、无污染,是茶叶生长的黄金地带,是我国最优良的茶叶适生地之一。 

    鹤峰种茶几百年,茶园面积近40万亩,有湖北最大最集中的茶厂茶山茶园产业带,走马镇茶园总面积超16万亩,占了整个鹤峰县的近乎一半,人称“湖北茶叶第一镇”。

    2023年,鹤峰县干茶产量达到4.067万吨,实现茶叶综合产值75亿元,其中出口茶叶9076吨,创汇3960万美元,连续两年稳居全省第一。

    鹤峰当地茶山众多,知名品牌却很少,大批茶农只靠原材料销售或粗加工过活。作为“新农人”,康少见需要创立自己的茶叶品牌,与当地茶农合作,严苛品控,从基地管理、原材料的产出,到生产、包装、销售,无一例外。

    自家基地产能不够,在老家种茶的老同学马斌就成了康少见的第一个合作对象,在康少见的强烈要求下,马斌刨去了地里的“大路货”,逐年替换为名优茶树品种,如今茶树的更新换代已经完成30亩。

    “我的茶园都是找人来手工除草,不用任何对人体有害的化学剂,鲜叶也只用人工采摘,同学照顾我,往往每斤鲜叶会多给几元钱。”对于老同学的许多想法,马斌很佩服,也很感激,“我这300亩基地,康总想怎么做咱就怎么做!”

    “茶苗需要生长5年才能采摘,在此期间,茶园只有投入没有收入.”康少见自有他的想法,“但我可以保证5年之后,他会有更丰厚稳定的收入。”

    除了保障源头安全的鲜茶质量外,加工程序也得格外用心。为了找到满意的茶叶加工商,康少见跑遍了走马镇上大大小小的茶叶加工坊,一杯茶一杯茶地试喝,最终选定了升子村做了一辈子茶的制茶老师傅蔡国毕,由他负责新品牌绿茶的加工。

    双方一合作,便是5年。每年的3月下旬到4月下旬,是蔡国毕最忙的时候,为了确保每一道工序都达到最好效果,通宵不眠也是常事。

    “采摘下来的茶叶必须当天炒好,不然香气会受到影响。”蔡国毕与茶结缘几十载,他能很好把握火候,“康总很懂茶,我们的合作很愉快,今年刚从康总那结账11万元。自从与康总合作后,我收入增加了不少。”

    用真实镜头展示乡村生活图景,吸引客户、建立渠道 

    与走马镇政府仅一条马路之隔的花园路6号,是康少见办公室所在地,他在此租了一楼400平方米的门面房。茶室也是直播间,打包发货车间、冷库一应俱全,办公桌上仍散落着还没打包的小土豆,冷库不够大,康少见上周又扩建了一个冷库,能存4吨绿茶。

    对康少见而言,农村不缺好的农产品,但是缺渠道,他可以用他的专长为家乡农民增收赋能,而他的专长,就是通过一条条真实可信的短视频,让人们改变对农村的印象。“这是我的老本行。”

    康少见用真实镜头展示宁静的乡村生活图景,母亲是视频的女主角,母子俩一起种菜、喂猪、烹饪,姐姐、姐夫则在镇上开水果店,过着小镇青年快乐知足的生活。

    一拨接一拨的故友旧交来到走马镇,一头扎进康少见的乡村茶园,出现在短视频里,更多的人则在他的直播间走进走出,然后成箱的茶叶、小土豆、腊肉等农产品发往全国各地。

    从繁华都市里的一名媒体人、高管,到沉入山间的一名新农人,康少见越来越坚定自己的目标:做好“墨岩堡”茶,这是他的一个品牌,通过视频内容引流、建渠道、稳定并发展客户,让更多的当地茶农因为这个品牌而受益。

    走马镇副镇长汤智钊介绍,全镇茶园总产能13200吨,年综合产值15亿元,以绿茶生产销售为主,共有517家茶叶加工厂、9家规模以上茶企,其中两家产值过亿。

    汤智钊说,康少见收鲜叶的价格比别人高,对茶叶附加值有很大的提升,品控把关严,减少了粗制茶叶流向市场,对走马镇茶园有机转换有很大促进作用。

    “我们将继续打造茶叶品牌,加大茶企培育,做大产业规模,茶园建设由常规茶田向有机茶园转变,提高产品附加值。”汤智钊说。

    “新农人”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从去年8月7日第一场直播开始,现在总共开播84场,单场直播成交量最高13万元,单天最高成交量30万元。”康少见兴奋地分享自己的“业绩”,“近3个月短视频+直播带货成交120万元,上一周三场,我把阳河村全村土豆都卖空了!”

    从2020年5月发出第一条视频开始,截至2024年7月11日,康少见总共拍摄了345条短视频,最高一条播放量为2200万,现在保持每3天更新一条。

    康少见的故事在当地被传为佳话:前北京某报资深记者、互联网“大厂”总监,在北京有房有车有户口,如今成了返乡创业者、新农人。 

    康少见助农的实际行动,赢得了乡亲们的赞扬。在镇上早餐店吃早餐时,有人甚至还偷偷为他结账,无奈之下,康少见便在经常光顾的早餐店里预存了一笔钱。

    康少见说,如今的农民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一种角色,而成为越来越多人主动选择的一种职业,乡村振兴需要这些“新农人”具备互联网思维、品牌思维。

    2022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引进一批人才,有序引导大学毕业生到乡、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入乡,帮助他们解决后顾之忧,让其留得下、能创业。许多“新农人”感到,乡村越来越“留得下、能创业”了。

    “我们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实地解决茶农用水、用电、用路难题,争取更多资源用于茶产业发展。”走马镇副镇长孟小平说。在走马镇各个村庄,农村公路不断拓宽,通往茶园的产业路不断在延伸。一条12公里长、4.5米宽的农村公路今年将完工通车。

    政策好,人努力,康少见的茶叶销售额不断攀升,2023年,公司营业额达到700万元。

    “保守估计,今年应该能实现1000万元的目标,这几年,仅在采野茶这件事上,我给当地农民带来的工资增收就超过了30万元。”康少见告诉《民生周刊》记者,“我还培训了几十位熟练的茶叶包装工人。”

    “所有的茶我只做一季,只采头茬春茶,要做好产品,一定要有核心竞争力,最好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你有别人没有。”在拥有自己数百亩独享基地后,康少见将目光投向了隐藏在原始密林里珍稀的野生茶树。

    “像康少见这样的新农人,把先进的经营理念和广阔的资源融入茶产业发展中,不仅提升了鹤峰茶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还提高了茶农、茶企的收益,为鹤峰茶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鹤峰县茶产业发展促进中心总农艺师冉涛评价道。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乡村全面振兴,需要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这样才能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康少见认为,“国家将继续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作为新农人,我们要善于利用互联网平台等优势资源,抓住发展机遇,改变传统发展模式,在农业产业形态上进行创新,攒人气、抓销售,再由销售端开始深度介入和改造上游生产端,并向售后服务和物流等下游产业延伸,最终完成整个产业链的整合,促进农村经济业态升级,为乡村发展装上‘新引擎’。”

    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43岁的康少见找到了一条造福乡亲、成就事业的人生之路。

    (鹤峰融媒体中心田华对本文亦有贡献) 

    记者观察

    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

    出湖北恩施许家坪机场,康少见开车载我直奔200多公里外的家乡—鹤峰县走马镇。全程多半都是高速公路。

    康少见回忆,在恩施州高中求学时,从家到学校,路上就得两天时间,先用一天到鹤峰县城,在县城住一晚上,第二天再赶县里开往州里、每天一趟的长途班车,早上走,晚上才能到。如今,从走马镇到州府,3个半小时即可抵达。

    交通不畅是过去制约当地发展的一大瓶颈,甚至到现在,一些偏远的乡镇,想要把农产品运出去,物流成本仍然较高。建始县网红直播达人田敏对此深有同感,她所在的高坪镇,一斤干土豆片只10元,物流快递费一单(一公斤内)就要6元。要解决好城乡融合发展,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就是要畅通物流渠道,降低农产品运输物流成本。

    除了交通、物流等客观因素,乡村全面振兴,人才是关键中的关键。在过去几年的采访中,我发现这支队伍里,不乏“海归”留学生、城市青年、返乡大学生、企业家等,身份不同、学历层次不等的新农人逐渐成为推动农业农村发展、推动全面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生力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现在推进乡村振兴,需要大量的人才和优质劳动力。我们的年轻人、知识分子,也要双向流动。”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针对乡村人才发展难题,持续创新激励保障政策,不断健全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全国有农村实用人才超2300万人,各领域乡村人才规模不断壮大、素质稳步提升、结构持续优化。

    例如,近年来农业农村部与教育部共建部属涉农高校8所,与省级人民政府共建省属涉农高校18所,指导支持各共建高校围绕农业农村发展需求强化学科建设、优化专业布局,并且还推动涉农人才订单定向培养,目前共有12个省份、30余所高校开展了涉农人才订单定向培养。

    不仅仅是人才培养扶持力度加大,国家和地方政府先后还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加强新农人就业创业帮扶,组织开展新农人实习实践和创业孵化、支持农场和农业企业参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工作、持续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等,帮助康少见这样的新农人返乡创业。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必须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

    农村是充满希望的田野,是年轻人、知识分子等干事创业的舞台,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新农人在广阔天地大显身手,成为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的参与者、实践者、贡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