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好声音

民生周刊 2025年03月17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 缩小 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全国政协委员,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蔡中平:

深入践行“两山”理念 培育林业新质生产力

《民生周刊》记者 郑智维 《民生周刊》(2025年03月17日 第 10版)

    森林资源是壮美广西的绿色根基。

    被称为生物基因库、天然药库、香料植物王国,广西是我国南方的重要生态屏障。

    广西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山多地少的地貌特征决定了绿色是其发展的主基色。目前,广西森林覆盖率达60.2%,森林面积2.15亿亩,森林蓄积量9.7亿立方米,均居全国前列。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提出20周年。“广西将进一步拓宽‘两山’转化路径,通过创新驱动培育林业新质生产力。”接受《民生周刊》记者采访时,全国政协委员,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蔡中平说。

    加强森林资源保护,让山更绿水更清

    近年来,广西创新林长制工作新模式,持续开展森林督查、“绿网·飓风”集中行动、预防乱砍滥伐专项行动。

    除了强有力的制度外,广西还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拍等构建起空天地网一体化林草湿资源监测监管体系。

    为确保森林资源安全,广西加大对林区的巡查力度,发挥全区6.34万名生态护林员在森林资源保护体系中的前哨和探头作用。

    为了让绿色家底更加厚实,广西全区推进国土绿化行动,连续16年每年植树造林300万亩以上。

    “不仅领导干部带头植树,广西还持续推进‘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工作,每年完成义务植树8000多万株。植树的同时,还对15.6万株古树名木全部进行挂牌保护,7万株乡愁树实现建档立卡。”蔡中平说。

    截至目前,广西全区人工林面积达1.5亿亩,占全国的1/10,稳居全国第一位。

    广西提出,将坚持扩绿、兴绿、护绿,深入开展国土科学绿化行动,持续拓增量、优存量、提质量,大力培育速生丰产、珍贵珍稀和大径级用材林,加快建设高价值、多功能国家储备林,精准提升森林质量。

    下一步,如何守护好宝贵森林资源?蔡中平表示,要健全完善林长制工作体系,优化空天地网一体化林草湿资源监测监管体系,加强重点林区监管监测预警,强化生态护林员选聘管理,常态化开展“绿网·飓风”等专项行动,持续保持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行为高压态势。

    生态与经济并重,打造林业产业千亿集群

    近年来,广西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理念,一手抓“林”,做美绿水青山;一手抓“业”,做大金山银山。

    目前,广西基本形成以资源培育为基础、以优势产业为主体、以新兴产业为突破、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林业产业发展体系,林草产业总产值在全国率先突破万亿元大关。

    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广西林业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生态建设成绩单:森林蓄积量、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生物多样性丰富度等均位居全国前列;人工林面积、国家储备林建设面积及木材、林化产品、人造板产量均居全国第一位。

    依托林业资源优势,广西形成了造纸和木材加工、林业生态旅游康养、林下经济三大千亿元产业。

    广西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商品木材供应基地、人造板生产基地、林化产品生产基地、林浆纸一体化产业基地,是全球木材、人造板、林化产品产量最多的区域之一。

    “广西将不断推动资源优势、生态优势加速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胜势,坚定不移走具有广西特色的兴林强桂之路,加快建设森林生态美、林业产业强、林区群众富、生态文化兴、治理能力优的现代林业强区。”蔡中平说。

    培育发展林业新质生产力,从三方面着力做好创新文章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林业新质生产力如何培育发展?蔡中平认为,培育发展林业新质生产力必须坚持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做好创新文章,蔡中平认为可从三方面着力:

    一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具体而言,将发展壮大林业产业纳入国家“十五五”规划,支持林业产业发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重点扶持广西等有潜力的省(区、市)打造国家级林业产业集群,出台“以竹代塑”“以木代钢”的支持政策,健全完善林业产业标准化体系。

    二是加强重点领域创新。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可倾斜支持智能装备、生物育种、香精香料、林源生物医药等重点方向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支持广西等林业大省(区、市)建设林产工业互联网,推进林业全产业链数字化建设,加大“人工智能+”在林业领域的应用,开辟更多的应用场景。

    三是强化科研、制度等基础支撑。在科研方面,支持林草产业领域全国重点实验室创建,推动广西林业实验室等地方平台高水平建设。加快林业科技成果转化,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方面,支持福建、广西等省(区、市)推进林票、碳票、收储担保等林业金融创新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