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老龄化社会加速发展,传统养老模式逐渐难以满足老年人的深层需求,“文化养老”成为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方向。
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指出:“许多老人不愿入住养老院,不仅因环境问题,更因缺乏文化生活与社交,产生被安置的孤独感,而艺术、文化、教育是滋养心灵、激发创造力的关键。”
他建议,推动养老院转型为终身教育书院,以文化养老为核心,构建学习型养老模式,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优质空间不足,传统养老模式存在局限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3.1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22.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2.2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5.6%。
面对日益增长的老年人口,养老机构、设施和床位都在增加。吴为山在海南、青海等地调研发现,许多地方在探索创新养老模式方面已有成效,文化养老、旅居养老等新业态正在兴起。
吴为山认为,当前养老机构的养老模式仍存在局限。有些老人对养老院存在心理抗拒,封闭环境易让老年人与社会脱节,产生孤独感,影响心理健康。大多数养老机构仍停留在基础照护层面,难以满足老年人学习创作社交需求。有些养老院的优质空间不足,环境不好。部分子女对养老机构存有顾虑,社会刻板印象依然存在。
从“护理中心”转为“终身教育书院”
“养老不应仅是安度晚年,更应成为人生智慧的沉淀、文化创造的延续。”吴为山说。
他认为,在文化、艺术、教育、科技的赋能下,养老院有望从传统的“护理中心”转为“终身教育书院”。
具体来说,传统养老院可以通过融合艺术、教育、科技资源,打造终身教育书院,优化养老环境。比如,设置书画室、音乐厅、手工艺工作坊、科技体验区等文化空间,鼓励代际共学,促进老年人与年轻一代互动。养老院可以按老年人家中布局布置居住空间,增强归属感,并结合本地文化特色,打造地域特色场景。
养老院还可以开设老年艺术与文化课程,既包括书法、绘画、音乐等传统课程,也包括数字艺术、短视频创作等新课程,吸引“年轻化”老年群体,还可以定期组织文化讲座、艺术展览,邀请专家学者进行分享,激发老年人的学习动力。此外,开发适合老年人的线上课程和VR体验,让他们轻松感受世界文化。
吴为山表示,中国美术馆计划与养老机构合作开展“流动美术馆进书院”项目,将经典艺术作品带入养老院,并结合老年群体需求定制艺术创作课程。
从“被动养老”到“主动享老”
除了丰富老年生活,文化艺术还具有疗愈作用。文化养老不仅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更激发老年人的社会参与热情。
吴为山建议,打造“文化疗愈”体系,针对失能失智老人开发音乐律动、触觉艺术等非语言疗愈项目。开展家庭口述历史项目,鼓励老年人与家人互动整理人生经历,通过影像、口述历史等方式记录下来。
中国美术馆正探索与养老院共建非遗传承基地,邀请老年手工艺人担任讲师。“他们的技艺不仅是个人财富,更是中华文化的活态传承。”吴为山说。
他还建议设立文化贡献者荣誉体系,鼓励退休教师、医生、手艺人担任公益导师,颁发实体或数字勋章,推动“以劳养老”模式。
“文化养老的核心是让老年人感受到被需要。”吴为山表示,老年人不仅是文化的受益者,更是创造者和传播者。
目前,海南、青海等地已开展文化养老试点,部分闲置校舍改造为养老书院,收效良好。
比如,在青海省西宁市打造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及“养老+文化”服务圈,一些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开设了书画室、阅览室等多个功能室,满足社区老年人生活照料、文化娱乐、精神慰藉等服务需求。
海南省近日发布方案,允许盘活利用现有空闲商业用房、厂房、校舍、办公用房、培训设施及其他设施提供康养服务。
吴为山建议,将终身教育书院纳入养老体系,给予政策扶持,先在部分城市进行试点,积累经验后逐步推广。
“政府需提供场地与资金支持,企业可捐赠智能设备,而社区应成为连接老年人与年轻群体的纽带。”吴为山说。
他提出,要加强宣传引导,通过传播文化养老新形象,扭转社会刻板印象,老年人不只是被动养老,而是主动享老,继续创造美、享受美、贡献美。
吴为山希望,未来的养老院是个充满书香、乐声与创造力的地方,让每一位老人在文化滋养中续写人生的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