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载着两千余年酿造技艺的白酒,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民族特色产业。如今,白酒产业站在全球化的重要关口,面临多重挑战。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孙宝国长期关注食品安全和食品产业发展,近年来尤为聚焦白酒产业的国际化议题。
“当前,全球烈酒出口规模超400亿美元,中国白酒出口仅占全球的2.4%,与我国经济地位严重不匹配。中国白酒一定要走出国门,成为世界名酒。”孙宝国在接受《民生周刊》记者采访时强调。
他认为,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推动白酒国际化不仅是产业升级的必由之路,更是增强文化软实力、服务国家战略的关键举措。但白酒企业“出海”仍面临国际标准缺失、文化认知壁垒、海外渠道薄弱等挑战,急需顶层设计与政策支持。
积极参加国际标准制定,提升白酒领域话语权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规模以上企业累计白酒(折65度,商品量)产量414.5万千升,茅台、五粮液等头部名酒企业市值位居全球酒类前列,已具备国际竞争力。在文化层面,“中国热”持续升温,“一带一路”倡议也为白酒文化传播提供了战略通道。然而,中国白酒国际化进程仍步履维艰。
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白酒出口1.64万千升,仅占当年国内白酒产量的0.39%。欧盟要求白酒通过217项特殊食品检测,美国将白酒归为“其他蒸馏酒”并征收高额关税。孙宝国指出,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国际标准体系中没有“中国白酒”的独立坐标。
“白酒成分复杂,国际通行的分类标准和技术指标尚未形成,导致海外市场准入困难。”孙宝国分析说。例如,苏格兰威士忌、法国干邑均依托地理标志和工艺标准建立了全球话语权,而中国白酒的固态发酵工艺及千余种风味物质,仍未被国际标准明确定义。
对此,孙宝国建议与主要烈性酒生产国加强沟通协调,积极参与国际标准谈判,提升中国白酒在国际烈性酒标准制定中的话语权。同时,将白酒作为国际贸易谈判的重要品类,争取更加优惠的关税安排。指导企业积极应对有关国家和地区国内技术法规要求,采取贸易壁垒调查等方式,有效化解非关税贸易壁垒。积极推动搭建标准、文化、商务、海关、出入境检验、行业协会等多部门参与的平台,制定一系列白酒出口优惠政策,助力中国白酒走向世界。
让世界读懂白酒的“风味密码”,从能喝到爱喝
白酒的酒曲发酵技术是国家级非遗工艺,却在国际标准体系里沦为“技术壁垒”。目前,中国白酒出口以亚太地区为主,消费群体多为华人华侨,欧美市场占比极低。
在孙宝国看来,白酒国际化不是简单的贸易问题,而是中国文化现代性表达的试金石。当外国消费者能像品鉴葡萄酒一样谈论“酱香的层次感”时,中国文化的软实力才算真正落地。
让更多外国消费者体验中国白酒是一种推广办法。比如,茅台在巴黎开设了文化体验馆,这种沉浸式体验比广告更有效。“白酒基鸡尾酒”也在研发中,让外国消费者更容易接受,从能喝到爱喝。
孙宝国希望将白酒纳入“一带一路”文化交流项目,纳入中国制造、中国品牌全球行动优先领域,助力中国白酒从民族瑰宝迈向世界名酒,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注入强劲动能。
鼓励中国白酒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目前,国内白酒开拓海外市场,仅在少数企业和行业协会进行探索和尝试,企业个体单打独斗缺乏战略规划和整体部署,造成白酒国际化过程中难以形成合力。
孙宝国发现,世界主要烈酒生产国如美国、法国、英国、日本等都设有专门鼓励本国烈酒出口的部门和机构,并配套相关海外推广鼓励政策。如法国勃艮第葡萄酒产区的气候申报世界遗产,动用了包括政府、行业、企业等共6.4万从业人员共同努力,直到申遗成功。日本清酒出海有JETRO(日本贸易振兴机构)全程护航。
“中国白酒若想广泛参与国际竞争和提升话语权,需从国家层面予以关注,举全国之力系统推进。”孙宝国呼吁。
孙宝国建议,鼓励中国白酒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技艺到记忆,从内部到外部,从国家到世界,推动中国文化在全世界范围的传播和继承,显著提高中国白酒文化的国际地位与认可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