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关注

新闻战线 2021年06月01日 星期二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把握大势、发挥优势,实现多元发展

——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双转型”战略的实践与思考

刘海陵 《 新闻战线 》( 2021年06月01日   第 03 版)

    摘要:把握大势,看准就行动但不盲动;服务大局,发挥优势主动作为;立足传媒品牌,把内容生产作为安身立命之本;紧扣文化主业,实现多元发展。羊晚集团通过报纸和产业园的“双转型”战略,成长为具有鲜明岭南特色的现代文化传播集团,给业界提供了全媒体时代融合传播建设发展的“广东经验”。

    2021年4月27日,人民网研究院发布《2020年媒体融合传播指数总报告》及《2020报纸融合传播指数报告》,公布2020年省级、市级报纸融合传播力前十名。羊城晚报融合传播力指数综合得分在所有省级报纸中排名第三,在所考察的275份报纸中排名第十,首次进入前十。 

    近年来,在媒体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羊城晚报报业集团(以下简称羊晚集团)全力推进羊城晚报、羊城创意产业园双品牌、双平台“双转型”的深度融合发展战略,通过树牢纸媒金字招牌,抓好内容生产;勇于改革体制机制,推进传播载体裂变,构建立体传播链;紧扣文化主业,强化文化赋能,将羊城晚报从一张报纸转变为立体传播、全媒体发展的文化传播平台。通过打造创意产业园品牌、做大做强主园区、打造岭南文化中心、形成“一园多区”发展格局、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大局等,将羊城创意产业园发展成为具有强大聚合力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品牌。报纸和产业园的“双转型”战略助力羊晚集团成长为具有鲜明岭南特色的现代文化传播集团,给业界提供了全媒体时代融合传播建设发展的“广东经验”。

    第一个转型:羊城晚报品牌传播的拓展

    树牢纸媒金字招牌,抓好优质内容生产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羊城晚报享誉全国的纸媒金字招牌非一日树立,这背后离不开多年的风雨兼程、砥砺前行和一代代报人的接续奋斗与辛勤努力。创刊于1957年并于1980年复刊(“文革”期间曾被迫停刊)的羊城晚报,走过60多年光辉历程:创办之初确立了“移风易俗、指导生活”“寓共产主义教育于谈天说地之中”的办报方针,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多有关怀;复刊之初进一步确立了“反映生活、干预生活、引导生活、丰富生活”的办报方针,获得叶剑英、习仲勋等中央领导的亲切关怀,习仲勋曾题字勉励“努力把羊城晚报办成人民喜爱的独具特色的新型报纸”。羊城晚报老报人吴有恒、微音的立报风骨令人敬仰、美名远扬。改革开放时期,羊城晚报凭借鲜活的新闻、辛辣的言论和高品位的副刊,一纸风行大江南北,曾创下最高发行量180万份的喜人成绩。

    金字招牌树立不易,要将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发扬光大,秘笈就是坚持生产优质内容。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作为机构媒体的专业生产能力。把内容生产作为安身立命之本,是传统媒体融合转型向纵深发展的题中首要之义,也是羊城晚报得以与互联网新兴媒体从短兵相接到相互融合、坚守阵地的重要法宝。羊城晚报坚持党性原则和正确的政治导向,以充满“烟火气”和“人情味”的民生、社会新闻报道见长,其时政、财经报道也别具特色,同时善于将党委政府的方针政策解读成接地气的语言,传递到百姓心坎里,文化体育报道更是将文体“大餐”烹制得赏心悦目、芳香四溢。

    衡量优质新闻内容生产,除了党委政府肯定、老百姓喜闻乐见,新闻奖也是一项重要指标。近年来,羊城晚报新闻作品屡获中国新闻奖,羊晚人获得长江韬奋奖,这是坚持优质内容生产取得的成效,激励着羊晚人传承打磨新闻精品的优良传统,继续生产丰富且优质的新闻产品。

    勇于改革体制机制,拓展传播载体,加快构建“1+2+3+N”立体传播链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羊城晚报经过多年努力,由一张报纸发展到拥有三大核心传播矩阵的全媒体平台,实现了品牌传播的拓展。

    实现这种转型,要拥有刀刃向内、改革不适应新媒体时代体制机制的决心和勇气,以及大刀阔斧、看准就干的判断力和执行力。羊城晚报采编机制的升级迭代经历了流程再造、技术升级、机构重组三个变革:2015年初,羊晚集团领全国业界之先,在媒体融合中以加强指挥、有效融合、提高效率、技术提升、实际应用为指导思想,重构采编流程,是全国最早一批建成实体性全媒体指挥中心的媒体之一;2017年,全面升级全媒体指挥中心,使其成为一体督导、全盘掌控的信息可视化控制中心,为打造全媒体立体传播矩阵奠定技术基础;2020年,对采编机构进行外科手术式改革,彻底打破传统媒体、新媒体界限,按职能设立全媒体采编中心、发布中心、运营中心,打造基本具备“全程、全息、全员、全效”媒体特点的新业态。基于这三大变革所激发的活力动力,羊城晚报形成“纸媒+三大移动传播矩阵”的飞跃式拓展,其中既包括传播载体的拓展,也包括传播效果的拓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读者在哪里,受众在哪里,宣传报道的触角就要伸向哪里,宣传思想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就要放在哪里。羊城晚报谨遵指示精神,在延伸宣传报道的触角上不断发力,拓展传播载体,构建移动传播“1+2+3+N”立体传播链,将原创优质内容源源不绝输送出去,直抵亿万用户和读者。

    “1”是指羊城派新闻客户端主号,上线5年总下载量达7500万+、日活量超过150万。“2”是指羊城晚报官方微博和官方微信,分别拥有1200万+粉丝和100万+粉丝。“3”是指羊城晚报在外部平台的三大传播矩阵:一是短视频传播矩阵,总粉丝量超过2000万,包括六大官方账号,以华南地区首个千万级媒体类抖音号“羊城晚报·羊城派”为旗舰号,目前粉丝量已达1100万+;二是核心平台传播矩阵,主号羊城晚报强国号是广东首个入驻“学习强国”平台的媒体号,羊城派人民号多次入选影响力排行榜TOP20,是人民日报客户端优质的媒体号,晚报入驻的新华号等也具有广泛影响力;三是总粉丝量超过600万的头部商业平台传播矩阵。“N”是指目前正在规划发展的新传播平台和渠道,包括B站和喜马拉雅等。总之,羊城晚报秉承“受众在哪里,内容传播就覆盖到哪里”的理念,努力让真实、权威、主流的声音传递得更深远、抵达更广泛的受众群体。

    传播载体和渠道拓展带来传播效果的拓展。2020年全民战疫,羊城派抖音号三个疫情报道合集总播放量达46亿+,羊城晚报原创新媒体产品爆款频现,广泛传播战疫正能量:原创双语纪录片《钟南山:中国行!广州行!》、原创音乐MV《我们不怕》、“艺起战疫 广东文艺界在行动”系列报道、系列微纪录片《独家纪录|疫·家人》,全网全平台流量达6亿。这些震撼人心、感人肺腑的融媒体产品,是羊晚人汗水与智慧的凝结,更是羊城晚报媒体融合的实践佳绩。

    紧扣文化主业,强化文化赋能

    作为一张文化大报、民生大报,羊城晚报一直深耕岭南,具有鲜明的岭南文化特色,是一张名副其实的岭南文化名片,在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之路上有着自己的坚守,即始终紧扣文化主业,在不离主业的同时实现多元发展。

    对文化的坚守是羊城晚报媒体融合一以贯之的准则,是羊城晚报最显著的特色,是避免同质化谋得生存的“铠甲”,是主动出击赢得竞争的“利器”。羊城晚报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媒体融合新思路,无论是办报纸、树品牌还是做活动,都紧紧围绕文化主业,强化文化赋能,以文化促融合,持续深耕岭南文化,积极推动岭南文化、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办报上,在拥抱新媒体的同时坚持做好纸媒,报纸已走向精品化,不再是单纯的一张纸,而成为品牌象征、文化符号,选题精挑,文章细磨,版面精雕,标题细琢,处处浸润文化气息。

    树品牌上,以“新闻为眼、文化为脉”为理念,倾情打造《惠州文脉》全媒体周刊,挖掘历史名城惠州的文化宝藏,还携手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创办《岭南文脉》《潮人文脉》全媒体周刊,合力打造“文脉”系列全媒体周刊,展现岭南人文史脉和发展新貌。由羊晚集团首创的常态性线下文创活动和线上国际传播融平台“云上岭南”文化博览会,是国家和广东省文化建设的重点平台项目,是海内外文化传播资源的融合聚变平台,有力推动了岭南文化“走出去”。

    经营文化品牌要靠举办活动来扩大影响力,每年都有上百场文化活动为羊城晚报文化品牌传播加持。从副刊《花地》文学创作年度盘点中萌芽的“花地文学榜”已成功举办七届,成为名家荟萃的文学盛典、文学爱好者的精神园地,引领社会文化风尚;大学生辩论赛、小记者夏令营冬令营、中小学生手抄报大赛等活动,聚焦青少年成长成才;海峡两岸口哨大赛,形式新颖、引人关注,以哨音搭建海峡两岸的友谊桥梁……今年3月1日,羊晚集团聘请钟南山、黄天骥、何镜堂、刘斯奋等广东13位名家为文化顾问,以“人文湾区”与“岭南文化”为立足点,围绕深化文化传播、研究文化产业动向和开拓文化公益事业等提供来自不同行业的专业指导,以期构筑新时代的岭南文化高地。

    第二个转型:羊城创意产业园品牌效应的拓展

    在做大做强“羊城晚报”品牌的同时,羊晚集团也在不断做大做强“羊城创意产业园”文化品牌,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互促进。

    打造“羊城创意产业园”品牌,做大做强主园区

    创办于2007年的羊城创意产业园,主园区前身是广州化纤厂,羊晚集团收购并改造旧厂房,融合公共艺术,留住城市乡愁,活化工业记忆,使园区面貌焕然一新,形成园区独特的身份标识,弥漫文化和艺术气息。同时,通过智慧园区建设、聚集文化创新企业和促进园区产业融合等多种方式,经过14年积累,将羊城创意产业园打造成今日具有全国标志性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品牌,拥有“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音乐创意产业基地”等诸多荣誉,共孵化出9家上市公司。

    主园区建设主要有三个途径:一是注重智慧园区建设,搭建智能监管平台,推进5G覆盖,持续升级改善软硬环境;二是聚集文化创新企业,积极引进文化科技创新企业,加快培育发展现代文化产业。园区先后引进滚石中央车站、酷狗音乐、网易CC直播、荔枝、祺曜互娱、洋葱、瀚华、优飞、小鱼在家、金山西山居、深海游戏、中科互联网文创加速器等一百多家企业进驻,覆盖互联网音乐、互联网直播、游戏动漫、人工智能、跨境电商等多领域,基本涵盖文化科技的全部新业态;三是促进园区产业融合,园区主动与互联网企业酷狗、荔枝等进行融合发展,成立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搭建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孵化、创投服务,如今已是国家级孵化器培育单位和广东省A级孵化器。此外,每年还联合业界举办各类产业活动,促进业界交流合作。

    形成“一园七区”发展格局,打造岭南文化中心

    近年来,羊城创意产业园形成了“一园七区”的格局,大力发展现代文化产业,打造岭南文化中心。据统计,2020年产值约300亿元。“一园七区”,是指主园区羊城创意产业园,此外还有东风东园区、南沙园区、增城园区、沙洛园区、南海园区、英德园区六个分园区,地理位置上众星拱月、辐射广佛(广州和佛山区域)。分园区挖掘当地特色,既促进了当地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也进一步扩大了羊城晚报品牌影响力,促进羊晚品牌本地化落地生根。如,坐落于人民音乐家冼星海故里的南沙园区,以“星海、艺术、文化”为主旨,融互联网创新创业孵化器、音乐教育、文体培训于一体,园区建筑绘制冼星海著名曲目,别具纪念意义和艺术气息。羊城晚报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以及羊城创意产业园模式的可复制性,吸引更多地市主动提出与羊晚集团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共谋发展。

    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大局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羊晚集团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战略思想,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大局。2018年,发起成立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会,聚集粤港澳大湾区近万家企业,为产业发展搭建了更高更广的平台。促进会在加强粤港澳文化教育交流、青年就业创业实践等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全国政协副主席、香港特别行政区前行政长官梁振英曾两次率团到园区考察访问、推动粤港交流合作。发挥自身资源和平台优势,服务国家发展大局,羊晚集团责无旁贷。

    深融背景下的展望与思考

    把握大势,看准就行动但不盲动;服务大局,发挥优势主动作为;立足传媒品牌,把内容生产作为安身立命之本;紧扣文化主业,实现多元发展。这是羊晚集团“双转型”战略取得显著成效的宝贵经验。

    尽管集团“双品牌+双平台”的“双转型”战略已经带来了充满无限可能的发展前景,但“思考”和“追问”是每个新闻工作者应该具备的优秀品质,也是新闻传媒集团应该具有的品格。

    在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过程中,羊晚人给出了自己的思考:在品牌价值不断提升并多年蝉联全国晚报榜首后,如何实现传媒品牌影响力变现;在技术开发与应用上,如何突破移动传播技术支持瓶颈;面对传播渠道以及巨大的流量被一些互联网巨头控制、媒体对原创知识产权保护的规则运用以及利益共享的议价能力等仍较薄弱等情况,如何与互联网头部平台在竞争中通过合作实现双赢;在坚持走高端化路线的前提下,产业园区如何实现进一步升级;如何争取媒体投融资政策扶持,实现传媒集团与所培育企业同步获益等。这些不仅是羊晚集团,也是所有渴望守正创新、快速发展的传媒集团在探索媒体深融之路上需要不断探索、追问和回答的问题。

    (作者系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羊城晚报社社长)

    责任编辑:陈利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