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融媒体时代,报纸副刊应顺应时代浪潮,开拓新的发展路径,整合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优势资源,实现深度融合与整体转型。报纸副刊应以经典、优质内容的“不变”应对传播形式的瞬息“万变”。一方面,积极寻求思维上的突破,利用好新媒体平台,对体裁、写作手法进行创新,密切关注时代热点。另一方面,坚守优良传统,突显“独家”的内容优势,保持滋养心灵、陶冶情操的基本职能和文学的基本样貌。
关键词:报纸副刊 融媒体 创新 内容
应对新挑战 “动态”求发展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给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信息传播也迎来了不可回避的融媒体时代。所谓融媒体,就是充分利用媒介载体,把报纸、广播、电视等既有共同点又存在互补性的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在人力资源、资讯内容、宣传手段等方面进行全面整合,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体宣传理念。2014年8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这是我国关于媒体融合发展的顶层设计,“媒体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一年,被称为“媒体融合元年”。自此,我国的媒体融合发展进入快车道。近年来,全国各类媒体都积极转型,推进媒体深度融合,许多都取得了不俗成绩。
各类微信公众号、微博账号、视频账号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借助图文并茂的推文,以及文字、画面、声音相融合的视频等形式,满足了人们在听觉、视觉上的多种需求。面对传媒发展新业态、全民皆媒体的新浪潮,纸媒的发展遇到了极大的挑战。面对这一挑战,纸媒不能后退、不能停滞不前,必须迎难而上,开拓出自己的发展路径。报纸影响力的减小,也倒逼报纸从业者跳出旧有思维,用“互联网+”的思路和方法,整合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优势资源,实现深度融合与整体转型。
副刊版面作为报纸上最为传统又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命运更是多舛。纸媒日衰,文学遇冷,人们更多地关注政治、经济、娱乐等方面的资讯。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市类报纸频频停刊,尚未停刊的一些报纸副刊版面数量也日益减少,周期延长,甚至取消。报纸副刊大多时候扮演了为报纸版面填空、救急的角色。但是,一个高度发展的文明社会,一定离不开文学艺术,否则就失去了文明底色与文化底蕴。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文学的滋养,文学艺术永远也不会淡出人们的生活。报纸副刊的存在,是历史的延续,也是现实的需要。当下,需要副刊的主办者坚守正确理念、适应时代要求,积极寻求自我生存发展的路径,与时俱进,如此才能提升影响力,不被时代抛弃。
寻求思维突破
以刊发文学作品为主的报纸副刊,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大多给人抒发个人情感、描写个人境遇的风花雪月之感。而今,思维上的突破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副刊的编辑必须走出“象牙塔”,冲出舒适区,勇敢面对媒体融合时代,不能再活在与己无关的独立小世界里。
表面上看,一张报纸以新闻为侧重点,时政、经济、文体、民生、农村、国际等内容最为重要,副刊属于第二梯队。但如果局限于这种思维,以为副刊可以依然故我,独立于媒体融合大潮之外,那么只能路子越走越窄,被时代所抛弃,直至消亡。副刊也是报纸的一部分,不可能有特殊境遇,应与整张报纸共存亡、齐发展。副刊人应该有进取心,而且永不停歇。所以,副刊编辑必须具有责任感、大局观,为整张报纸的未来做出智慧上的贡献。
拓展传播平台
不置身世外,加入媒体融合大军,报纸副刊该如何表现?如何在融媒体时代闯出一条路径?从经济效益来看,副刊一直处于报纸生产链末端。不同于新闻版面,报社对副刊的重视与投入往往不高。在资金投入和人员投入有限的情况下,副刊应最大化地利用新媒体技术,拓展新的传播渠道。
同一内容可在多种平台上同步发布,利用多种传播手段满足阅读习惯不同的受众。如,长春日报社在移动客户端“长春+”上设置了“文学”频道,发布副刊的精品文章,这方便了客户端用户阅读副刊的内容。2017年,四川日报报业集团旗下华西都市报的《宽窄巷》副刊,开全国风气之先,实行“先端后报”举措,即报纸上刊发的副刊文章,提前一天或几天在该报的移动客户端首发。以“霍金去世”新闻事件为例,华西都市报在第一时间率先推出网页专题,集纳各方报道。同时,《宽窄巷》副刊频道连续推出诗人悼念霍金的诗作、名家纪念霍金的散文、随笔等文章,因为比报纸出版提前刊发而抢占了传播先机。
近年来,全国各地众多报纸在副刊版面上设置二维码,读者可通过用智能手机扫描的方式阅读到其他平台上发布的电子文本,其内容更完整、视觉效果更丰富。如中国青年报的《冰点》周刊、现代快报的《读品》周刊、华西都市报的《宽窄巷》副刊、上海文汇报的《笔会》副刊、今晚报的《今晚》副刊、新民晚报的《夜光杯》副刊等,都在版面的不同位置设置了二维码。
创办副刊专属的微信公众号,是众多报纸副刊的另一举措。精选报纸副刊版面上发表过的文章在公众号发布,不但没有字数的局限,还可以图文并茂、搭配音频,提升和丰富了阅读的观感,带给读者全新的,极具现代感、时尚感的阅读体验。如吉林日报创办了“吉报副刊”公众号,发布吉林省内乃至全国范围内作者的优秀文学作品。
2018年7月,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主办的“中国副刊”微信公众号正式上线。“中国副刊”微信公众号不仅在栏目设置、编辑流程、内容刊载等方面展现了副刊人的管理智慧和文化底蕴,还推出了“副刊联盟”微信矩阵,将“人民日报文艺”“光明日报”“新华每日电讯”“人民公安报剑兰副刊”、解放军日报“朝花时文”“北京日报副刊”“北青天天副刊”“文汇笔会”“昊文艺”新民晚报“夜光杯”“浙江日报有风来”、重庆晚报“两江夜雨”“吉报副刊”“天鹅副刊”等诸多全国知名报纸副刊的微信公众号纳入其中。从“中国副刊”微信公众号的入口可以直达所有加盟媒体副刊的微信公众号,由此搭建了一个全国报纸副刊新媒体大平台。一个立体多样、融合交流,多声部、多维度的副刊传播联盟诞生了,也为全国报纸副刊人构建了一个宝贵的网上精神家园。全国报纸副刊人在纸媒的寒冬中抱团取暖,寻觅到了新的生存路径。纸媒与网络平台共享资源是纸媒向新媒体的积极延伸。
创新体裁文风
新闻写作的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互联网的发展,在基本要素不变的情况下,也发生了具有时代性特征的改变,如说新闻、图解新闻、直播新闻等,借助图片、视频、相关链接等辅助方式的新形式,让新闻更加鲜活直观。
相对来说,副刊的形式创新不易。诗歌、散文、小说、评论、纪实等是报纸副刊传统的体裁;文学、历史、读书、艺术等是报纸副刊涵盖的内容。副刊作品无法完全借鉴新闻的形式,文学作品、文艺评论无法图解或是用视频传播,也不适用于过于动态的手段。但是,报纸副刊在内容与形式上若没有突破,路会越走越窄。
这一现状下,副刊的形式创新应更多体现在作家的写作手法上。语言既应优美,保障文学性,又应鲜活,有时代气息。不排斥网络用语,写作手法应不迂腐陈旧。如,长春日报副刊刊登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的《文苑》版,特别注重贴近现实,不刊发一些无病呻吟、内容空洞的诗歌、散文和过于晦涩的文学评论等。刊发文章注重书写人生故事,充满烟火气息,人物鲜活、情节丰富、细节生动,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体现了普通百姓真实的人生体验。
同时,应注重对作者的培养。如今,写作已不再是专业作家和职业写手的专利,而成了全民皆参与的群众性的文化现象。报纸副刊作者的范围可以无限扩大,不再局限于名家、成熟写手。只要是爱写、能写的人皆可成为副刊的作者。以南方都市报的《城市笔记》为例,作者多为业余作者,体裁是随笔和故事,以第一人称为主。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呈现个人的点滴遭遇和经历,真实反映了时代给予个体的深刻烙印。丰富的、接地气的作者群体书写的人生故事能引起更多读者的共鸣。
副刊的形式创新还可表现在编辑方式上。长春日报副刊以往刊发文章对字数有很大限制,现在,可以发数千字的长文章,运用小标题、数字序号标识等手段,将长文章分解,让文章长而不闷,让读者读起来更加轻松,增加了持续阅读的可能性。
密切关注热点
不同于新闻版面,报纸副刊不受时效限制,可以灵活策划主题,可以回溯上百数千年前的人与事。但这一特质也是一把双刃剑:劣势是,副刊的版面并非每天都有,内容也并非当下最受关注的热点,无法像新闻一样实时播报与刊发,无法成为读者时刻关注的焦点;优势是,副刊内容好比陈年老酒,不必常饮,但会回味无穷。这就要求副刊的作品不仅必是精品,不空洞无物、风花雪月、人云亦云,而且必须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
创新策划,能让副刊长出“新闻眼”、提高发现力,让读者得以窥见副刊作品的深层价值与现实意义,感受到副刊作品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长春日报的《文史》版以刊发有深度的史界文章为主,钩沉本地历史,内容权威、专业,同时又注重“史”与“今”的结合,具有很强的可读性。2020年6月,经国务院批复同意,公主岭市改由长春市代管,《文史》版紧跟热点,刊发了图文并茂的《百年公主岭》等文章,让读者对自己城市的历史有了更真切的了解。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国,“抗疫”成为全国各界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成为媒体最为关注的焦点。长春日报从2020年3月开始,在《文苑》版发起“抗疫”征文,一直持续至6月份。投稿作者大多为吉林省长春市支援武汉一线的医生、护士、志愿者、新闻工作者和部分外地作者。《生命中一段难以磨灭的印记》《感谢有你 我们才不孤单》《挥洒青春传大爱》《姥爷的武汉 我的武汉》等十余篇文章,既具有文学价值,又弘扬人间大爱,传播正能量,切中社会热点,引发读者泪点,极具看点。同时,征文文章也在“长春+”客户端进行刊发。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长春日报副刊的《文苑》与《晚情》版将面向社会陆续推出征文活动,设置专栏,为人们抒发对党的热爱和回顾党的辉煌历史提供一方阵地。
副刊作品应关注当下最热点的话题、新闻,积极与互联网平台合作。线上和线下的互动交流,使副刊形成了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传播体系,从而真正实现做“活”副刊。副刊文章以文学艺术的形式,为丰富多彩的融媒体时代生活做了独特的注脚。
坚守好传统 “不变”应万变
突显“独家”优势
媒体融合发展的趋势不可阻挡。但在传播方式上,报纸不能完全依赖互联网平台,将纸媒彻底抛弃。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人中,有将近2亿人从未接触过网络,很多老年人没有或不会使用智能手机。同时,很多老年人是传统纸媒的坚定拥护者。一段时间以来,我国相关部门相继出台了一些措施,理性调节电子产品对人们生活的控制,不致走向极端,失去以人为本的“初心”。如,公众场合要求不能全部使用电子服务,照顾到老年人对电子产品不能熟练掌握甚至没有智能手机的情况,商家拒收现金涉嫌违法,消费者有权拒绝扫码点餐等。曾几何时,地铁上,公园里,人们读书读报的画面,是这个社会一道美丽的风景,而现在几乎绝迹,越来越多的人成了看手机的“低头族”。但仍有相当一部分人不能熟练使用新媒体,习惯看电视、读报刊。而报纸副刊是相伴很多人大半生的精神食粮,油墨的芳香已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坚守传统,并不等于逆潮流而动,而是对文化底色的一种执着维护。一份好的报纸不能没有副刊,没有副刊的报纸是不完整的。素来有“新闻招客,副刊留客”“新闻是易碎品,副刊是收藏品”的说法。著名作家金庸先生曾说:“副刊是一张报纸的灵魂,港闻和国际电讯大家都差不多,但是副刊做得出色的话,那张报纸就会与众不同。”
在互联网时代的变化中,在经济高速发展、国际政治风云变幻、媒体聚焦重心转移的大背景下,即使减少版面,拉长周期,也要保障报纸副刊的存在。挑战也是机遇。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并没有对副刊构成致命的打击,恰恰相反,副刊带给了人们不可或缺的“慢时光”和“慢阅读”。
融媒体时代,人们获取新闻的渠道千万条,除了本地或独家新闻,所有媒体上呈现的内容都有一定的同质化现象,副刊的优势因此突显出来——副刊可以永远做出“独家”产品。副刊的作者众多,体裁丰富,题材广泛,副刊作品做到“首发”的可操作性比新闻要更容易。扬长避短,办出风格独具、精品频出的副刊,发挥副刊“内容为王”的优势,可以成就一张有亮点的报纸。
以长春日报为例,副刊每周有四块版面,且基本能保证正常出版。这种出版频率在东北三省省会报纸中已属难能可贵。《文苑》版是传统的文学作品版,刊发诗歌、散文、评论、小说等文章;《书香》版聚焦全国热点图书,刊发书评、经典新读、书讯,以及与读书有关的故事;《文史》版深挖本地历史,普及历史掌故;《晚晴》版为老年读者构建了一块书写人生故事、抒发人生感慨的园地。四块版面各具特色,稿件选择的首要条件除保证质量外,必为“原创首发”。再好的作品,已在其他报纸副刊发表过,再次刊发的价值就明显减弱。虽然这给办刊增加了一定难度,但坚守原则,才能够打造出“独家”的优势。
举办征文等具有本地特色的策划活动,也是实现“独家”的一个途径。长春多年蝉联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最有人情味儿城市”。2020年5月10日,长春日报《晚晴》版开设《我和长春的故事》征文专栏,让无论是多年生活在此地的老长春人,还是与长春短暂邂逅的过客,都来讲述在长春所见、所经历的难忘故事。这样的文章反映了地缘文化,其他媒体副刊无法复制。
办“独家”需要胆识和勇气,更需要副刊编辑辛苦的约稿、甄选、创新思维。真正做到“独家”,才能提升自己的竞争力,避免面对新闻版面正在面临的同质化问题。
维护精神家园
新酒爽口,老酒醇香。互联网大潮的冲击下,适应融媒体新业态的任务艰巨,报纸副刊在创新的同时,还应保护好经典与精华,确保文化品位,不改变根基。重点是保持副刊文章的基本职能和样貌。
副刊要保持滋养心灵、陶冶情操的基本职能。在碎片化传播潮涌、海量信息轰炸的背景下,人们追逐着瞬息万变、快速更新的新闻消息,报纸副刊作品依然是治愈和滋养人生的良药,让心灵得到慰藉,在众声喧哗中,构建诗与远方,是精神世界的稳定器。
全国范围内,很多有影响力的报纸副刊依然几十年如一日地经营着。如人民日报的《大地》、光明日报的《文荟》、文汇报的《笔会》、解放日报的《朝花》、新民晚报的《夜光杯》、今晚报的《今晚》、羊城晚报的《花地》、吉林日报的《东北风》等,这些副刊名称,让读者感到格外温暖与亲切。在时代大潮的冲击下,岿然不动,四季耕耘,仿若读者的心灵家园,也成为业界学习的榜样。
优秀的副刊品牌是一家报纸的文化高地和精神风向标。长春日报历史上曾成功地办过《君子兰》副刊,在国内业界享有一定美誉和知名度,但在时代潮流的冲击下已成为历史,令人扼腕叹息。在此背景下,长春日报副刊人顶着压力仍然坚持办副刊版面,保证质量与频率,重新打造“长春日报副刊”这个品牌,收获了读者的好评。之所以能够坚持下来,就是因为读者有需求,同时更因为副刊人的职业使命感。
副刊要保持文学原有的样貌。在同样关注时代、关注生活的前提下,副刊作品的形式和一般的新闻类作品大为不同。尽管内容随时代而变,但传统形式不会变。散文、随笔、小说、诗歌、评论等便是基本的样貌,也是读者熟悉与喜爱的方式。一些报告文学和纪实文学,经得起时间推敲,能够让人细读慢品,带给人以启迪思考。阅读带给人类的喜悦,是文字本身特有的魅力。而真正值得阅读的作品,不应受时间、媒介的局限,人们的阅读是沉静的、内敛的,不应求快。阅读也不该过于受到图片和声音的干扰,一些经典的副刊,版面并没有花哨的修饰,风格数十年没有改变,没有多余的笔触、色彩与配图,拥有以内容为王的底气,是真正的大报风采。
以经典、优质内容的“不变”应对传播形式的瞬息“万变”,报纸副刊要把构建、保护读者宝贵的精神家园当作使命。
(作者系长春日报社副刊部编辑)
责任编辑:曹雅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