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广角

新闻战线 2021年02月01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在大歌中感悟 在融合中前行

——融媒体产品《“侗”力之音》创作谈

胡康怡 黎寒池 《 新闻战线 》( 2021年02月01日   第 10 版)

    摘要:源自深山侗寨的古调新曲,插上互联网传播的翅膀,瞬间唱彻千山万水;尘封多年的民族瑰宝,因熔铸了时代精神而焕发出新的光彩。践行“四力”要求的新闻队伍,用情用心、用融媒体手段,讲述脱贫攻坚壮阔进程中的鲜活故事。因深耕本土而更具文化自信,因始终保持内容定力而实现“正能量+大流量”,融媒体作品《“侗”力之音》创作过程贯穿的“三个结合”,正是柳州日报社融合传播体系高质量运行的一次生动实践。

    关键词:媒体融合   脱贫攻坚  《“侗”力之音》

    2020年10月17日,第七个国家扶贫日,柳州日报社策划推出融媒体产品《“侗”力之音》,从一个返乡青年的视角,讲述了发生在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广西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良口乡燕茶村里的故事:侗族大歌这一宝贵的民族传统艺术之花,曾因村庄贫穷闭塞而濒临枯萎,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中得以重新激活、绚丽绽放,所凝聚起来的内生动力,助推干部群众携手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侗”力之音》在柳州日报“柳州1号”客户端首发,一经推出便在全网形成刷屏效应,迅速被新华网、中国日报、网易、腾讯、广西网络广播电视台等众多媒体平台转载,入选国家广电总局重点栏目《我们的小康》,累计播放4000余万次。

    《“侗”力之音》相关图文专题报道先后在人民日报、新华社、广西日报等媒体刊播,深受好评。特别是相关图文专题先是在人民日报《扶贫印记》栏目刊发;后又被人民日报海外版整版采用,向世界讲述中国脱贫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侗”力之音》及相关图文专题报道推出后,还吸引了央视等十多家媒体进驻燕茶村采访。

    随着新型主流媒体步入深度融合阶段,柳州日报坚持以内容建设为根本,以多种举措加快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柳报人尤其注重把报道基层特别是脱贫攻坚一线作为联系群众的纽带、践行“四力”要求的平台、提质增效的抓手。本文试以融媒体作品《“侗”力之音》创作过程的“三个结合”为例,进行分析与探讨。

    把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与运用新技术新手段结合起来

    以人民为中心、走好全媒体时代群众路线,是柳报人继承党报优良传统、为推动媒体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而探索的新课题,也是《“侗”力之音》创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走”出来的作品

    自2012年以来,柳州日报社每年都围绕脱贫攻坚战略部署,定主题、抓策划、设栏目、搞活动。同时,通过学习、培训、考核等措施,倡导柳报人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用双脚丈量每一寸土地。特别是从2019年起,报社深化“开门办报”理念,加大脱贫攻坚融合报道力度,提出“每周一练、每月一品”的扩大优质内容产能要求。采编队伍走向基层一线,运用新技术新手段,以互联网思维建立起与用户全新的连接,涌现出一批精品力作,为《“侗”力之音》的诞生提供了富有生机的土壤。

    “蹲”出来的作品

    经过近两个月实地走访调研,2019年1月,柳州日报社策划推出《决胜2020——脱贫进行时》影像报告栏目,派出4路记者,分头到三江侗族自治县良口乡燕茶村、融水苗族自治县拱洞乡高武村等4个山高地偏的村屯蹲点采访。记者以图片、视频为主,文字为辅,采用全景记录、片段定格、人物讲述、镜像特写等呈现手法,报道精准扶贫、脱贫攻坚中涌现的典型样本。截至2020年12月,该栏目在柳州日报刊发专版专题90个,报社的网、端、微等平台也同步推送。全新的融媒体报道方式引起较大的社会反响。

    《“侗”力之音》融媒体作品经全网推送后,许多业内人士赞扬说,这是一部“蹲”出来的好作品。数载寒来暑往,记者在该村蹲点,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行程2.5万多公里,拍摄了3万多张照片和400多GB视频。《“侗”力之音》即是在此基础上的厚积薄发之作。

    “磨”出来的作品

    在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过程中,柳报人不断创新运用图文、视频、交互融合产品等全息形态,增强主流思想舆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这在《“侗”力之音》创作中得到集中体现。

    立意与文案是一部融媒体作品成功与否的前提。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总编辑吴怀辉同志多次主持召开策划会、定题会,确立采写的方向并全程指导。作品取名为《“侗”力之音》,语意双关,既点明民族传承的大歌唤起了侗寨儿女追求幸福的内生动力,更表明党的脱贫攻坚政策举措激发了广大干部群众凝聚起的磅礴伟力,这正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力量、时代强音。文案以象征乡村脱贫、乡村振兴中坚力量的青壮年代表——吴本清的讲述作为主线,以第一人称的叙事方式娓娓道来。散文诗式的行文仅871字,每一个字词都经过主创团队反复锤炼与推敲,追求表达的准确、简洁与优美。行文适应新媒体语言特点,多用短句,既思绪跃动又气韵流畅,达到生动、形象、明快的效果。同时,为了体现当地少数民族语言习惯和侗族大歌的表达特点,多处采用排比、对偶、比兴等修辞手法,较好地传递了侗家儿女热爱生活、积极乐观、纯真善良的情怀。

    拍摄与制作是一部融媒体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创作积累过程超过两年,除了常规的记录,主创团队更注重画面、文字、同期声和背景音乐之间的配合。拍摄过程中,运用无人机和地面镜头的有效搭配,追求大景精美、细节丰满,精细打磨每一帧画面;剪辑过程中,注重画面的逻辑性,如通过画面色调的渐变,表现时间和环境的变化、暗喻人物的成长和情感的升华,保证故事情节的连贯性和完整性。作品力求让人在如诗如梦的乡音中,走进侗寨群众的内心世界、领略民族瑰宝的艺术魅力、感受脱贫攻坚的干群风采。

    把创新报道脱贫攻坚与体现地方民族文化特色结合起来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宏大背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丰厚宝藏、侗乡干部群众的智慧与诗心,是《“侗”力之音》创作的灵感源泉。

    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主创人员从宏观选题、微观取材,以全局视野、百姓视角,把握住节目特性。

    独特性

    三江侗族自治县是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县,总人口40.6万人,侗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8%,是广西唯一的侗族自治县,也是全国5个侗族自治县中侗族人口最多的县。2015年精准识别时,该县共有贫困村98个,深度贫困村占到67个,燕茶村便是其中之一。“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此地的脱贫攻坚,任务艰巨,使命光荣。

    侗族大歌,流传于广西和贵州的侗族聚居区,是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的侗族传统民间合唱形式,先后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侗族大歌不仅是音乐艺术,还是了解侗族社会结构、婚恋关系、文化传承和精神生活的关键。

    “饭养身,歌养心”,记者在燕茶村蹲点期间发现,在当地脱贫攻坚的过程中,歌声成为贯穿始终的一条线索。歌声是驻村扶贫工作队队员吴纯娟联系群众的一大“法宝”;歌声也是村民激发内生动力的一把“钥匙”。

    脱贫攻坚主战场中的深度贫困堡垒,特定地域性和浓郁原生性的民族文化,一群生性爱唱歌的人……要做好这“一滴水”的文章,融媒体正是最佳的表达方式。

    纪实性

    3年蹲点期间,围绕脱贫攻坚和民族文化特色,记者用笔和相机记录下大量内容。特别是2020年8月至10月期间,《“侗”力之音》项目组到村里与群众一起上山下田,以新闻人的职业敏感,原汁原味地记录、挖掘了一大批鲜活的故事素材。从立项到发布,历时62天,主创人员六进侗寨、七易其稿,最终将体验和感悟诉诸镜头和笔端,让燕茶村脱贫故事有骨、有血、有肉。

    原创性

    作品中的3首配乐、歌曲,都是出自侗族群众之手,沾泥土带露珠,以古调新曲唱山乡巨变。当脱贫攻坚的主旋律与优秀传统文化交织,体现出很强的首创精神、民族特色、融合元素,能够迅速适应全媒体的报、网、端、微、屏等各种传播形态,转变为表达更生动、传播更广阔的时代话语,使整部作品更具感染力和文化魅力。

    把构建全新的融合传播体系与灵活运用项目制结合起来

    媒体深度融合体系建设稳步推进、服务于内容高质量生产的项目制灵活运用,是《“侗”力之音》创作的机制保障。

    2017年,柳州日报社党委制定了《推进媒体深度融合三年行动计划》。经过不懈探索,从技术创新到产品创新、平台创新,报社迄今已形成“四大三全”的融合传播体系:成立四大中心,即书报编辑出版中心、数字出版运营中心、全媒体采写中心、全媒体营销中心,形成了大编辑、大采写、大出版、大经营的新格局;新闻报道则实现了全媒体传播、全形态呈现、全时段在位。目前“报、网、端、微、屏、抖音”在内的报社全媒体矩阵,传播人群覆盖面已经突破350万。作品《“侗”力之音》的创作,正是报社“四大三全”融合传播体系高质量运行的一次生动实践。

    对于重大题材,社长、总编辑在中央厨房对策划、采访、编辑、出版、发布等环节统一指挥、调度和协调。根据融媒体作品的生产特性,报社成立跨平台的项目组,主创人员来自报社几大中心多个部门,在脚本采写、视频拍摄、创意设计、发布安排上充分体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等融合特点。整个策采编发过程,反映出全新融合传播体系运转下项目制运用的高效灵活,不仅催生了柳州日报深度融合开花结果的代表作品,还探索出一条可复制的融媒体精品创作之路。

    (作者胡康怡系柳州日报社副总编辑,黎寒池系柳州日报社视频部视觉总监)

    责任编辑:喻  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