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9年,国家首次集中表彰功勋模范人物。楚天都市报应时谋动,策划“大国栋梁”系列报道,20篇重点报道穿透历史的烟云,用时代精神把脉人物,生动展现了共和国勋章和国家荣誉获得者不平凡的人生,契合了国家层面的纪念和读者层面的期待。
重大主题报道是主流媒体传递时代精神、弘扬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法宝。在信息传播多样化、阅读方式碎片化的今天,如何将主题报道做到可读、耐读、生动、接地气,考验着媒体的驾驭能力。“大国栋梁”系列报道,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楚天都市报用小切口进行大创作的一次积极尝试,体现了一家都市类媒体的专业主义追求和家国情怀。
紧盯国家盛事,浓墨重彩激扬主旋律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党中央决定,首次开展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集中评选颁授,隆重表彰一批为新中国建设和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功勋模范人物。在反复比选、研究、考察的基础上,最终产生了8名“共和国勋章”建议人选、28名国家荣誉称号建议人选。
8月28日,新华社发布这一消息后,引发极大关注。面对这一国家大事,楚天都市报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次极佳的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民族精神的机会。编委会经过细致研判,决定以此为由头,策划一组以“大国栋梁”为名的重大主题报道,向这些民族的先锋致敬。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对楚天都市报来说,“大国栋梁”报道,主题宏大、职责神圣。编委会定下报道的基本方向:不贪大求全,选取20名代表性人物,派出9名记者奔赴全国各地一线采访楷模的故事,所有人物都要力争实地踏访并争取面对面采访,做一组有价值、有分量、有特色的报道。9月初,报道记者陆续出发,带着正式采访函,提前通过多个渠道联系到采访对象的单位和当地省市宣传部门,取得相应支持。
不惧山高路远,克难攻坚面对面采访
要实现重大主题报道有效传播,必须牢牢坚持内容为王,鲜活接地气,少一些宣传说教的成分,多一些新闻含量。概而言之,内容品质是这类报道传播力的基础。
深入实际才能鲜活生动,贴近现场才能打动人心。“大国栋梁”报道策划之初,楚天都市报编委会即指定由长期联系和深入基层、特别能吃苦特别善突破的机动记者部担纲。
“共和国勋章”和国家荣誉获得者,有很多大家名流,有的年事已高,有的默然低调,有的远在边疆。对一家地方媒体来说,想要在短时间内采访到他们及其身边人,并非易事。记者反复沟通,一一取得突破。
黄旭华院士年过九旬,多家中央和地方媒体,纷纷联系719所对其进行采访。719所是涉密单位,记者多次联系沟通,均未取得面访机会。在最后一次沟通中,终于得知黄老要接受央视采访,记者借机提出,能否旁听?终于如愿以偿。记者签下保密协议,稿件写好后打印出来送审,顺利完成报道。
“氢弹之父”于敏,出生于天津市宁河区。记者苦于找不到其亲人的电话,到天津后坐了两个半小时的大巴,来到宁河区宣传部,获得了于敏堂弟于确的电话,然而对方婉拒了采访,记者不放弃又找到于敏就读的芦台一小,在学校的协调下,于确最终同意接受采访。报道刊发后,宁河区宣传部评价:楚天都市报真是用心做报道的媒体。
“人民楷模”王继才,守卫孤岛32年。记者先后联系了灌云县武装部、县新闻科,并发函给连云港市委宣传部。经过1周多的沟通等待,得以与光明日报记者一起采访。为了到达目的地,记者先坐了4个小时高铁到徐州,然后搭乘当天最后一班大巴车,经过3个多小时到达灌云县,再用一个半小时来到燕尾港,又搭乘轮船,经过40分钟的颠簸,才登上开山岛。
采访“人民英雄”麦贤得,从沟通到成行,经过了近两个月时间。记者最初与南海舰队联系,获悉关于麦贤得的采访管理已经交由东海舰队。联系东海舰队政治部宣传处多次沟通,因种种因素未能觅得面访机会。记者想尽办法,获得了麦贤得勤务兵的电话,多次联系后,最终在10月25日当面采访到麦贤得夫妇。记者还特意购买一束鲜花,向海战英雄致敬!
都贵玛老人,是全国闻名的“草原妈妈”。记者通过内蒙古当地媒体获得了老人的电话,又在中南民族大学找到一名蒙古族学生,代记者与老人通话,确定了采访时间。记者千里奔赴内蒙古四子王旗后,找到一名本地人当翻译,保证了采访顺利进行;布茹玛汗·毛勒朵——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恰县吉根乡护边员,记者联合博尔塔拉报记者,奔波2000多公里,在国境线上见证了她爱国戍边的感人事迹。
可以说,每一篇报道,都有难忘的幕后故事。时间仓促、条件艰苦、山高路远、人地两生,加上采访不确定性,地方纸媒跨区域的报道困难重重,为了出色完成采访人物,记者们克服了不少困难,也从中收获了精神洗礼。
大战役,依靠的是团队之力。这样战役性强、连续性强的大报道,最终比拼的是记者的综合素质。“大国栋梁”系列报道,锻炼了记者队伍,证明了楚天都市报记者具有特别能攻坚、特别能战斗的精神。
用时代精神把脉人物,以细节彰显报道“大格局”
移动互联时代,传统媒体内容生产容易走向泛碎片化和娱乐化的自我迷失。在进行重大主题报道时,也容易畏首畏尾亦步亦趋。不可否认,信息传播技术的变革,给重大主题报道带来了挑战。但主题报道,恰恰也是主流媒体的使命担当和时代“必答题”。关键是,如何将主题报道做得更加接地气?
“大国栋梁”的20名报道对象,每个人都是一本厚重的书。在有限的2500字里,如何有效提升报道的深度:坚持用时代精神把脉人物,坚持挖掘反映人物精神特质的触发点,让人物既见性格风骨,更见家国情怀,让报道彰显力透纸背的“大格局”。
在具体写作时,楚天都市报要求记者做到:不面面俱到,但求多一点现场感,讲好人物一生中最有代表性的几个故事,尽量将细节情感化。
比如,《于敏 氢弹之父的姓名绝密28年》一文的导语开头:“这份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名义给予的国家最高荣誉,在于家其实并未惊起波澜。也许是因为于老今年年初离去留下的伤痛还未消散,但更多的原因是,亲人们受他生前宁静淡泊的影响,早已和他一样淡定从容。”这种源自记者一手采访所得的真实场景,反差之大,带给读者深深的震撼。
比如,《布茹玛汗 58年巡边把祖国刻心中》一文中这样写道:“如果把中国地图比作一只雄鸡,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就是鸡尾,乌恰县吉根乡则位于鸡尾的最西端,被誉为‘中国最后一缕阳光之乡’。将毕生献给祖国边防事业的护边员——77岁的布茹玛汗·毛勒朵老妈妈,就长年坚守在这里的边境线上。”用形象的比喻,准确点出了人物的方位和从事事业之伟大。
细节是文章的灵魂,文字的张力让人物可感可亲。“大国栋梁”报道,除了高标准的政治和导向把关,楚天都市报在采编环节特别注重对内容的打磨,整组报道统一了文章风格,用短句、用细节、用特稿语言,进行了精心呈现。稿件还通过严格送审实现了零差错,获得了采访单位的肯定。
9月19日至11月14日,楚天都市报“大国栋梁”系列报道连续推出,两个月的时间里,9名记者行程3万公里,采写的20个整版重点报道深情礼赞了共和国功勋人物。这组视野高远、写作上乘、包装厚重的重大主题报道,打动了读者和网友。
在楚天都市报官方微信上,网友为这组报道点赞:“国家栋梁的事迹非常感人。向英雄致敬,向记者致敬。”“致敬大国栋梁,感谢记者的辛勤付出。”“看到记者的写作水平这么高,我也就放心了。”
读者樊孝权还给记者发来一条热情洋溢的短信:“向大国栋梁致敬!向大国栋梁的采访者致敬!你们为了传播大国栋梁的思想和精神,跋山涉水,风雨兼程,我每次读到你们写的报道,敬意油然而生。”
(作者刘鹏系楚天都市报副总编辑,徐剑桥系该报机动记者部主任)
责任编辑:郭潇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