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因时应势,奏响舆论宣传强音

——浅析信阳日报“总书记见过的人和事”系列报道

● 向 炜 《 新闻战线 》(

    摘要:精心策划,选准报道对象;精彩成文,突出人物形象;精巧编排,实现多元发布。 “总书记见过的人和事”系列报道因时应势,为信阳留下了一份珍贵的历史文献,也为地方党媒做好党和国家领导人重大活动报道积累了宝贵经验。

    在信阳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精神之际,2019年10月29日至11月12日,信阳日报组织记者对总书记在信阳考察调研期间走过的地方、见过的人、嘱托的事进行回访,策划推出一组共11篇系列报道,重点梳理并选取总书记见过的红色基因传承传播者、脱贫致富带头人、返乡创业带头人、乡镇党委书记、村党支部书记、花鼓戏演员及脱贫致富群众等11位具有代表性的人物,采写出《杨长太:“带动更多乡亲共同致富!”》《邵燕:“串起红绿古,打造全景田铺!”》《韩光莹:“总书记点赞我老家!”》《黄德耀:“我要做一根不能断的‘红’线”》《汪蔚:做新时代红色基因的传承人》《吴正宇:“‘红绿’配‘古洋’,建设新槐店”》《陈世法:“把油茶产业做大做强!”》《彭芳珍:“我用匠心守初心”》《杨长家:“巩固成果奔小康!”》《陈文珍:“日子过得好,哪能不幸福!”》《张秀芳:“唱出老百姓的好日子”》等11篇优质稿件。

    系列报道以小见大、由点及面、见人见事,通过一篇篇生动感人的人物通讯,既重温了总书记对老区人民的殷切嘱托,也展示了信阳在传承红色基因、打好脱贫攻坚战、促进乡村振兴、做好传统文化保护等方面的具体做法、取得的成效以及今后的工作部署。

    不忘初心,传承红色基因

    2019年9月16日,来河南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首站来到信阳市新县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瞻仰革命烈士纪念碑、纪念堂,他指出,“就是要告诫全党同志不能忘记红色政权是怎么来的、新中国是怎么来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考察中,总书记强调,“鄂豫皖苏区根据地是我们党的重要建党基地,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别山精神等都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吃水不忘掘井人。我们绝不能忘记革命先烈,绝不能忘记老区人民,要把革命老区建设得更好,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深厚情怀,殷殷嘱托,彰显的是胸怀万壑的领袖风范、是亲民爱民的赤子之心。

    系列报道选取了两位比较典型的红色基因传承传播者——大别山干部学院教师黄德耀和鄂豫皖苏区首府博物馆馆长汪蔚。64岁的黄德耀出生在一个红色家庭,一家6位老红军、3名忠烈。退休后,他在新县大别山干部学院担任授课老师。记者不仅把侧重点放在总书记接见他的场景,还针对黄德耀的家史以及如何做一名红色基因的传播者进行深度挖掘。在采访中,黄德耀激动地说,“我的身体状态不好,只要能讲得动就一直会讲下去,做一根不能断线的‘红’线。”记者以此为文章主线,挖掘红色基因代代传的意义,展现革命烈士后人传播红色基因的决心。

    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主要展示的是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到解放战争时期大别山风起云涌的革命史。在这里,无数优秀儿女为新中国献出宝贵生命,留下了周恩来、董必武、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战斗足迹,走出了刘伯承、徐向前、徐海东、陈赓、王树声、许世友等349位共和国开国将帅。抚今追昔,鉴往知来。博物馆着力培育新时代红色基因传承人,兴修展馆、招募讲解员、培育小小红色讲解员……作为受访者,馆长汪蔚说:“我们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要争取以更加通俗易懂的语言,传播好党的红色故事。”

    大别山得天独厚的红色资源,既是传承红色基因的“富矿”,也是党员凝聚“信仰之魂”、提振“忠诚之气”的牢固阵地。记者通过一个个生动场景,再现了大别山老区人民一心向党、永跟党走,对党的关怀格外感恩的一幕幕感人画面。

    牢记使命,聚力脱贫攻坚

    在信阳考察调研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始终与老区人民站在一起、坐在一起、聊在一起。他动情地说,“要做好革命老区、贫困地区的工作,保障好老区群众生活,让革命烈士含笑九泉。”

    信阳是国家精准扶贫综合改革试点市,是河南省“三山一滩”(即河南省境内的大别山、伏牛山、太行深山贫困地区和黄河滩区)扶贫开发重点地区,所辖8个县都是国家级或省级贫困县,脱贫任务非常艰巨。老区人民牢记大别山精神,以不获全胜不收兵的决心,举全市之力打响脱贫攻坚战。

    2019年9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光山县文殊乡东岳村考察调研。作为致富带头人,杨长太向总书记汇报5年来自己从贫困户到致富带头人,再到村党支部书记的成长经历。记者这样写道:在杨长太的家庭农场展厅内,一张巨幅照片挂在显眼位置,照片里有他。那是9月17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调研考察河南,在光山县文殊乡东岳村与几位脱贫致富带头人交谈时拍下的镜头。照片右侧有一段文字,标题是5个鲜红大字:“总书记嘱托”。

    望着墙上的这张照片,时隔一个月,再度回顾与总书记面对面交流时的场景,杨长太眼睛放光、声音高亢,依然难掩激动之情。“总书记始终面带微笑地看着我,我也越说越有底气,嗓门越来越高。”报道以真切感人的细节描述,生动再现了当时的场景,展现了总书记的为民情怀。

    光山县槐店乡陈洼村72岁的村民陈文珍实现了“在家门口挣钱”,老两口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采访陈文珍的时候,记者在细致描写陈文珍见到习近平总书记场景的同时,还对陈文珍如何脱贫以及脱贫后的生活进行了重点采写。“之所以能过上幸福富足的生活,一是因为总书记对我们无微不至的关心,二是因为党的好政策。”采访对象的肺腑之言,生动展现出党和国家对贫困人口的关心以及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信心。

    光山县致富带头人陈世法,带领乡亲们种植司马光油茶园,覆盖全县6个乡41个村民组,年产值近亿元,帮扶609户1831名贫困人口,安置了2000多名群众就业,人均年增收2800元,油茶果成了乡民的“致富果”。在新县,全县常年外出务工人员约8.1万,占农村劳动力的一半以上。随着“美丽乡村生态新县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的落地,记者在采访中写道:如同经营民宿的韩光莹、经营手工艺品商店的彭芳珍一样的思乡游子找到了回乡之路,把一间间由老宅改造而成的咖啡馆、手工作坊和特色民宿经营得红红火火,百年古村华丽转身的背后,是返乡游子干事创业、造福家乡的决心。文辞亲切感人,反映了变化,也表达出村民的感恩之情。

    统筹兼顾,推动乡村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明确思路,深化认识,切实把工作做好,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乡村振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乡村发展各个方面。信阳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思路,在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等方面多维发力,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总书记点赞了俺老家,只有把田铺大塆的民宿品牌越做越响,才能不负总书记的嘱托!”经营“老家寒舍”的韩光莹深情地说。对于韩光莹这样长期在外打拼的“都市外乡人”来说,“老家”一词何其温暖、何其珍贵。“老家”被寄托在那一货架琳琅满目的家乡特产中,花鞋垫、虎头帽、老布鞋……一针一线,不仅让家中干农活的妇女农闲时重拾“绣花功夫”,也让信阳的民间艺术、民俗文化真正融入了充满特色的乡村旅游中。

    花鼓戏演员张秀芳是光山花鼓戏的名角。自17岁拜师学艺,不仅从未离开过花鼓戏舞台,还带动丈夫及两个女儿学习花鼓戏表演。在光山县,像张秀芳这样一人学戏带动子女入行的“戏剧之家”并非个例,形成了让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后继有人的良性发展态势。近年来,光山花鼓戏创新传承、不断发展。送戏进乡村、进社区,唱扶贫政策、唱致富新招、唱淳朴民风、唱优良家风,老百姓不仅富了“口袋”,还富了“脑袋”。花鼓戏演员就像“文艺轻骑兵”,创新戏曲内容、宣传党的好政策,以传统唱腔唱响时代赞歌,聚了人气、提了士气,以文化的振兴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心剂。

    “发展乡村旅游不要搞大拆大建,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把传统村落改造好、保护好”“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搞活了农村经济,是振兴乡村的好做法”。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犹在耳畔,新县田铺乡党委书记邵燕在接受采访时动情地告诉记者,“这一个多月来,我时刻都在思考要以实际行动把总书记实施乡村振兴的殷殷嘱托落到实处,我们田铺乡党政班子有信心,也有能力让田铺人民的获得感更充实、幸福感更可持续。”

    综观此次系列报道,主题突出、风格鲜明,行文流畅、感染力强,每篇1200字左右,从标题到排版体例一致,首篇和尾篇分别配发编者按和编后语,全部在一版刊发,既独立成篇,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在纸媒刊发的同时,经信阳日报社多个新媒体平台滚动播发,扩大了覆盖面,提升了影响力,赢得社会各界广泛好评,唱响了引领老区发展的时代强音,也形成了老区人民牢记总书记嘱托、凝聚更强劲发展力量、奋力书写精彩答卷的浓厚舆论氛围。

    (作者系信阳日报社编委委员、编委办主任)

    责任编辑:陈利云

增强新闻力 提高艺术性 拓展空间感
评论 “抵达” 使命必达
军师·导师·琴师
因时应势,奏响舆论宣传强音
为推广大众文艺新模式提供舆论助力
美食纪录片对中小城市形象建构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