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增强新闻力 提高艺术性 拓展空间感

——人民日报新闻图片的视觉呈现

● 朱金平 《 新闻战线 》(

    摘要:为满足读图时代受众的视觉需求,2019年元旦改版后的人民日报更加注重新闻摄影作品的质量。在新闻图片的使用上,努力增强新闻力、提高艺术性、拓展空间感,给读者新的视觉呈现,为各级党报创新使用新闻图片提供了示范。

    增强新闻力

    新闻力,是指新闻作品的表现力与传播力。新闻图片同其他新闻体裁的作品一样,必须具有新闻性,要尽量做到“五要素”齐全,不能仅像花瓶一样装饰在版面上。在人民日报要闻版上,具有重要新闻价值的摄影作品,总是能够做到安排优先、版面优先、空间优先,彰显其新闻传播力。

    注重时效性。过去,一些党报不大重视图片的新闻性,尤其是时效性。图片说明词中,“最近”“前不久”等模糊的时间概念经常出现。但阅读近一段时期的人民日报,发现其摄影图片中新闻发生的时间大多是出报前一天的,最多不超过两天。一版如此,其他新闻版也是如此。比如,10月5日该报二版刊登的一幅新闻摄影图片,就是前一天拍摄的。其说明词中这样写道:“10月4日,浙江绍兴东湖风景区的湖面上,游客坐着乌篷船,欣赏浮在水面的摄影作品。当天,绍兴东湖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水上摄影展亮相。游客在欣赏湖光山色的同时,还能观看水面上的摄影作品。摄影展由绍兴文旅集团、绍兴市摄影家协会和东湖风景区主办,为期一个月。”这样的说明词信息丰富,配上生动的画面,能自然给人一种新鲜感。在如今的人民日报上,单幅照片和组照都非常注重时效性。

    强调指导性。党报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非常重视新闻报道的工作指导性。文字稿件在这方面比新闻图片具有先天优势,要使新闻图片更好地体现工作指导性,需要画面和文字说明的有效配合。改版后的人民日报在新闻图片的工作指导性上进一步加强。2019年9月11日,该报刊发的一幅内蒙古呼伦贝尔农垦集团特尼河农牧场职工正在晾晒小麦的新闻照片,就具有很强的工作指导性,意在提醒农民朋友抓紧时间搞好秋粮的收割、晾晒和储存工作。

    突出故事性。讲好故事,是增强新闻传播力的一个重要方法。新闻图片也能讲好故事吗?改版后的人民日报告诉我们——能。2019年8月25日刊发的组图《“小候鸟”返乡》就极具故事性,而且很感人。这组图片一共两幅:一幅是一个已经坐上火车的小男孩,眼睛盯着窗外,依依不舍地看着前来送行的父母;另一幅是一个背着书包的小女孩,在火车旁跑步奔向车门。说明词中写道:“暑期接近尾声,从四面八方如小候鸟般‘飞来’看望家人的孩子们也即将返乡,开始新学期的生活。8月24日,铁路杭州站工作人员介绍,不少‘小候鸟’搭乘杭州开往贵阳的K1271次列车,踏上返乡的旅途。”这样的说明词再配上画面,故事就有了,而且能带给读者更多触动力。

    提高艺术性

    艺术性并非只属于艺术摄影,优秀的新闻摄影作品往往就是一幅优秀的艺术摄影作品,需要摄影人具有较高的美学素养、思想水平与新闻业务能力。改版后的人民日报,尤其重视提高新闻摄影作品的艺术性。

    突出取景。改版后的人民日报新闻图片越来越“好看”、越来越美了。该报2019年9月27日2版刊发的一幅新闻图片,就像一幅浓墨重彩的水彩画。说明词中这样写道:“9月25日,浙江杭州淳安县宋村乡云港口村,渔民划着小船点亮渔火,一幅渔舟唱晚图景。近年来当地依托山水景观和渔家文化,积极发展精品民宿、沙滩嬉水、农事体验等乡村旅游项目,助力乡村振兴。截至7月底,今年全乡已接待游客10万人次,实现旅游经济收入1300万元。”这是一幅极具画面美感的新闻图片。这样取景的图片,能让读者的脑海里产生一种美感,产生也到那里去参观旅游的欲望。这就是注重取景的新闻摄影图片给人带来的艺术感染力。

    讲究用光。摄影本来就是用光与影作画,需要运用恰当的光线。光线运用得好,整个画面就会生动起来;反之,画面就缺乏生气。人民日报在新闻图片的选择上,尤其讲究用光。2019年5月14日,该报刊发的反映造船工人促进我国航海事业蓬勃发展的摄影组照《大船工匠 筑梦远航》里的3幅图片,每一幅都很讲究用光。无论是图一“喷漆工如美容师,为大船描画吃水线”、图二“工人进行船体烧焊”,还是图三“工人们在码头小憩”,光线运用都十分到位,就像一幅幅油画,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重视构图。构图在摄影作品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幅构图独特而生动的摄影作品,能够增强美感与可视性,这个特点在人民日报刊发的新闻图片中表现很明显。2019年5月17日刊发的新闻摄影作品《伴飞》,呈现的是动力悬挂滑翔机飞行员范大伟带着7只蓑羽鹤,在武汉市汉南通用航空机场进行“雁鹤伴飞”的镜头。画面呈三角形构图,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吸引人眼球。

    追求意境。2019年3月30日一版刊登的大幅新闻照《春到鸣沙山》,是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摄影作品,画面春意盎然,令人过目难忘。追求意境的新闻摄影作品,更有利于画面情感的传达。组照《妈妈去上海打工,和爸爸一起到车站送别,懂事的孩子说:“妈妈不哭,我在家好好学习”》,也是一组意境独特的作品,其无声的画面语言,让人看了禁不住泪水盈眶。

    拓展空间感

    优秀的新闻图片需要充分的空间来展示,以更好实现其传播价值。报纸的版面很有限,能否给新闻图片留出足够空间,体现媒体办报理念。而“寸土寸金”的人民日报,改版后给优秀的新闻图片留足了充分的展示空间。

    采用数量增加。许多报纸采用新闻图片,往往将其置于“配角”的位置,主要起美化版面的作用,怎么好“塞”怎么来。现在的人民日报,将新闻图片与消息、通讯、评论一起作为报纸的四大主角,确保了图片的发稿数量。据统计,2019年1月~6月平均每月采用新闻图片625幅,最多的一天用图45幅。

    图片面积扩大。图片在报纸版面上实际使用面积的扩大,能更好地说明一家报纸对新闻图片的重视程度。国际上一些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大报和国内一些都市报,往往是半个版甚至以3/4以上的版面刊发一张图片,起到以图带文的效果。改版后的人民日报在新闻图片的使用上,面积不断扩大,许多照片占了4栏以上,显得疏朗大方。

    留有更多“透气”空间。如果一幅新闻图片的四周文字排得满满当当,没有“透气”空间,也会显得逼仄拥挤。改版后的人民日报,不管是3栏、4栏还是5栏的图片,四周都有宽敞的留白,使图片显得醒目突出。头版和其他要闻版新闻图片使用都是如此。

    狠抓真实性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同样是新闻摄影作品的生命。在重视新闻图片的新闻力、艺术性和空间感的同时,人民日报更加强调新闻摄影的真实性,防止新闻摄影失实现象的发生。

    这方面,也有过险情和教训。如某县委宣传部的一位同志拍摄的一幅抢救落水儿童的图片刊发后,有读者因发现其构图过于完美而对其真实性提出质疑。摄影部的同志以此为鉴,在其签约的摄影队伍里反复强调新闻图片的真实性,并增强编辑人员的把关意识。对每一幅新闻图片,编辑都会与拍摄者反复核实有关事实。如果存在失实或失真的成分,即使再美的图片也无缘登上版面。

    有些摄影人为了使拍摄出来的新闻照片画面更加完美,常常采取摆拍的手法,导致事实的局部失真,引起读者反感。人民日报大力提倡新闻摄影的抓拍,要求摄影者厘清新闻摄影与艺术摄影的关系,明白“优秀的新闻摄影就是优秀的艺术摄影,但优秀的艺术摄影并不等同于优秀的新闻摄影”的道理,以确保新闻摄影从内容、画面到说明词的完全真实。

    (作者系解放军报社原高级编辑,第11届长江韬奋奖获得者,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得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责任编辑:陈利云

增强新闻力 提高艺术性 拓展空间感
评论 “抵达” 使命必达
军师·导师·琴师
因时应势,奏响舆论宣传强音
为推广大众文艺新模式提供舆论助力
美食纪录片对中小城市形象建构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