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军师·导师·琴师

——地市党报编委会成员如何提升领导能力

● 丁浩宇 易赶帮 邓一凡 《 新闻战线 》(

    摘要:编委会成员既为一家党报的“当家人” ,就应该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战略眼光和决策能力,为党报的采编工作定调把脉:像“军师”一样,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像“导师”一样,身体力行,带出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的新闻工作队伍;像“琴师”一样,弹好“钢琴” ,突出重点,从容不迫,游刃有余。

    地市党报编委会一般由社长、总编辑、副总编辑、部室主任等组成,是决定一张地市党报办报方向和品质的团队。如何发挥编委会成员的作用,彰显编委会“操盘手”的地位和影响力?仙桃日报社探索出一条编委会成员的为“师”之道,有力指导了办报实践。

    创新思维当“军师”

    编委会成员既为一家党报的“当家人”,就应该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战略眼光和决策能力,为党报的采编工作定调把脉,像“军师”一样,“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营造办报环境。在媒体融合蓬勃发展的今天,地市党报是在唱衰纸媒的众声喧哗中沉寂下去,还是坚信党报的力量,做“永远引领时代潮流的旗帜”?仙桃日报社编委会主要争取两股力量来发展、壮大党报。

    争取决策部门力量。社长、总编辑主动沟通,争取政策支持,解决党报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在部分纸媒发行下滑、影响力下降的背景下,仙桃日报近两年来发行量逆势增长了5000份。市委书记胡玖明认为,党报是一座城市的形象、门面和口碑,是城市文化软实力的体现。对传统主流价值观的执着坚守,对社会正能量的积极传播,主流舆论均发挥着“风向标”和“定海神针”的作用。在多个场合要求全市党员干部看党报、用党报,多次就仙桃日报推出的有分量、有影响的新闻报道作出批示。相关部门和市委主要领导对仙桃日报的高度关注,极大提升了仙桃日报的影响力。

    争取基层力量。发扬“开门办报、群众办报”优良传统,唤醒基层通讯员的新闻热情。2019年4月,仙桃日报编委会经过认真挑选,在全市范围内聘请了16名特约记者、特约评论员。广大基层通讯员积极参与办报,成为办好党报的源头活水。

    创新办报思维。没有清晰的定位和品质追求,是很难办一张让市委放心、读者满意、好看和有用的地方党报的。仙桃日报编委会提出了“办一张精致党报”的办报思路。所谓“精致党报”,就是在有限的版面和篇幅内,实现“内容倾向合目的、形式表达合规律”。简单来讲,“精”讲的是精确、价值大;“致”讲的是干净、到位。从极致的角度上说,就是每天四个版,版版都要有看头。为了将办报思路落到实处,仙桃日报编委会提出了“八要八不要”:

    一要突出主题,不要舍本逐末。加大主题宣传力度,使主题宣传充分彰显报纸的灵魂和思想。力戒碎片化、空泛、乏味、抽象、肤浅的报道充斥版面。

    二要人民至上,不要新闻八股。倡导“走转改”,记者采写的稿件做到“选题不典型不行,稿件不生动不行,现场感不强不行,采写没有细节不行,稿件没有感情不行”。力戒官腔官调、语焉不详、时间模糊、方式老套、语言沉闷、材料简报等新闻八股稿件。

    三要创新求变,不要墨守成规。提倡“新闻三论与两翼齐飞”,“新闻三论”是指散文式新闻、视觉新闻、实录性新闻,倡导新闻写作方法的创新;“两翼齐飞”是指新闻报道要做到文字和图片并重。

    四要精致唯美,不要东拼西凑。按照“栏目带版面、栏目带新闻”的思路,打造品牌栏目,用品牌栏目带动新闻产品生产,吸引受众。同时,有针对性地、有步骤地改版创新,让版面靓起来。

    五要辩证思维,不要沉默失声。倡导记者撰写新闻评论,为社会摇旗呐喊,提供辩证思维。主要在两种类型上突破:一是短评。要求短小精悍、时效性强、观点鲜明、一针见血;二是本土化、调查性评论。要求紧扣仙桃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在深入采访、调研、了解情况的基础上,写出言之有物,针对性、思想性、启迪性强的评论稿件。

    六要敢于监督,不要视而不见。直面各地各部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直面社会丑恶现象,激浊扬清,针砭时弊。

    七要精雕细琢,不要交差应付。发扬工匠精神,集中精力办党报,采编人员对新闻作品反复修改打磨,做到零失误提交。

    八要勇攀高峰,不要原地踏步。树立精品意识、获奖意识,采写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精品力作。

    诲人不倦当“导师”

    俗话说:将帅无能,累死三军。编委会成员既为采编队伍之首,就应像“导师”一样,身体力行,带出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工作队伍。

    冲锋陷阵做旗手。仙桃日报社去官员化、去行政化,编委会成员靠前指挥,不做司令、军长,也不做师团长,而是做连排长,不蹲在二线靠望远镜指挥战斗,而是像普通一兵一样冲锋陷阵,做锤炼“四力”的带头人。仙桃日报社要求每名编委会成员做到:增强“脚力”,用方寸步履丈量国土民心,力求走得勤、走得进、走得久;增强“眼力”,凭清澈之眼看纷繁世事,力求看得见、看得准、看得远;增强“脑力”,以珠玑之言献真知灼见,力求想得到、想得透、想得深;增强“笔力”,蘸涓滴笔墨写动人文章,力求写得新、写得精、写得活。编委会成员编了一句顺口溜:“晒得了毒太阳,经得了风雨狂;下得了偏僻村庄,进得了‘闲人免进’工厂;起得了睡意蒙眬的早床,受得了深夜赶稿黑眼眶;静若处子读书学习充电忙,动若脱兔奔向新闻主战场;日思日睿见识长,下笔有神任翕张。”

    2019年4月初,仙桃日报社副总编辑易赶帮、记者部主任尹立群带领记者,围绕“寻找王贤光烈士后人”主题,千里奔赴内蒙古采访沔阳(今仙桃市)籍战士王贤光当年抗击日寇的英雄事迹,挖掘出了一系列感人故事,在仙桃市产生强烈反响。仙桃日报编委会成员经常下基层采访、动笔写稿,主动关心实际问题,研究各方面的政策;主动学习、联系群众、改进作风;不断超越自我,力戒“泯然众人矣”。

    言传身教做帮手。近年来,仙桃日报社从高等院校招聘了一批年轻记者。如何让年轻记者尽快成才?仙桃日报编委会成员发挥“传帮带”作用,乐为年轻记者当人梯,帮助年轻人完成从学生到记者的华丽转身。总编辑把办报中的心得创见、对记者稿件的点评等整理成“总编辑手记”,放在报社微信工作群里,供全体采编人员分享学习。近年来,共撰写180余篇、20多万字的“总编辑手记”,深受年轻记者喜爱,成为年轻人心中“鲜活的新闻实践教材”,收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编委会成员采取“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每人至少带一名“徒弟”,手把手地教年轻记者如何发现新闻,采集新闻,如何把稿件写出深度、广度、厚度、精度、温度和锐度,并不厌其烦地对年轻记者采写的稿件进行修改。记者张曼谈及个人成长时说:“每每对照自己的原稿和见报的稿件,我都会由衷感叹‘师傅们’文字造诣之深和新闻素养之强,并常常问自己:何时才能达到他们那样的水平?他们的辛勤指导和无私帮助,让我觉得温暖。同时,又感到一种莫名的惶恐,只怕自己进步慢,愧对各位前辈呕心沥血的付出。”编委会成员还十分注重对年轻记者进行新闻理想信念教育,鼓励他们把新闻工作当作事业去追求,不当新闻民工,不为稻粱谋,让他们心中的职业情怀渐渐清晰起来:那就是对新闻发自内心、始终如一的钟情热爱;是恪尽职守、遵规守纪的冰霜操守;是“脚板底下出新闻”“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专业追求;是心无旁骛、甘坐冷板凳的职业定力。

    强化执行当“琴师”

    如何保障采编工作行之有效、高效运转?仙桃日报编委会成员突出重点,抓住主要矛盾,“弹好钢琴”,当好从容不迫、游刃有余的“琴师”。

    精心策划,有的放矢。“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实践证明,党报推出的新闻精品从单篇看来,浸透了记者、编辑辛勤的汗水,离不开他们在思想、知识、信息资源等方面的长期积累;但总体看来,又集中反映了集体的智慧,离不开编委会的策划运筹。报社编委会一直强调“加强宏观策划,提高报纸整体质量”,每月制定月度报道计划,要求记者生产本报所需的“适销对路的产品”。每遇事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重大宣传报道战役,编委会都制定详细的策划方案,指导采编人员按要求完成。编委会每天召开采前会和编前会,研究当日重点报道如何完成、如何推出。对新闻信息的迅即捕捉、对新闻价值的准确判断、对新闻形式的恰当处理,形成了一条良性互动的链环。所以每有重要新闻,宏观策划就产生创造性作用,在尊重客观实际的基础上,赋予报道新的内涵,使之增色生辉。例如,2019年5月15日,湖北省美丽乡村现场会在仙桃召开之际,编委会策划推出了7000余字的长篇通讯《抒写水乡田园美丽画卷》、1500余字的本报评论员文章《美丽蝶变,每一刻都孕育希望》以及6个《美丽乡村》专版,受到与会者的好评。

    狠抓管理,落细落实。管理学上有句名言:无考核,不管理。没有切实有效的执行力,再好的策划、再妙的创意,都沦为空谈。仙桃日报社制定了清单管理制、“每日星稿”制、“月度好稿”制、纠错制、绩效考核制、末位淘汰制等一系列激励和约束机制,进一步激发采编队伍的工作积极性和创新能力。编委会成员自觉唱得罪人的“黑脸”,各司其职,不讲人情,不搞特殊化,从自己开刀,坚决维护制度的刚性,保障制度的公开、公正、透明。通过编委会成员带头严格考核,促使采编人员“不待扬鞭自奋蹄”,让采编队伍充满昂扬向上、竞先争优的活力和生机。

    (作者丁浩宇系仙桃日报社总编辑,易赶帮系该报副总编辑,邓一凡系该报新媒体部主任)

    责任编辑:武艳珍

增强新闻力 提高艺术性 拓展空间感
评论 “抵达” 使命必达
军师·导师·琴师
因时应势,奏响舆论宣传强音
为推广大众文艺新模式提供舆论助力
美食纪录片对中小城市形象建构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