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灾难报道中的媒体价值

——以超强台风“利奇马”报道为例

● 王丹容 尤成勇 《 新闻战线 》(

    摘要:新技术的更新迭代,使得灾难新闻的速度、广度、深度都今非昔比。在这样的媒介生态中,如何做好灾难报道,关乎媒体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也关乎其社会功能的发挥。

    2019年第9号台风“利奇马”,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登陆华东地区第三强台风。面对这一灾难,国内各大主流媒体迅速出击,全方位、立体化、跟踪式报道,形成了“全员、全程、全息、全效”格局。梳理这些报道,不难发现,与过去拼“速度”、拼“深度”不同,如今的主流媒体在灾难报道中更多地在拼“温度”,更加关注人文关怀,更加注重价值引领。

    总有一种力量让用户感动——社会核心价值的精准供给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新媒体实时跟踪发布的各类信息维度更加丰富、内容全息开放、层次更加深入,用户信息需求得到充分满足。在此基础上,媒体所需要解决的是如何以内容生产来满足用户的观点需求、情感需求。换言之,媒体需要在纷繁复杂的灾难信息中为用户进行价值确认、确立导向,并让用户在情感上得到释放、共鸣。基于用户的这种需求升级,在此次应对超强台风“利奇马”报道中,国内不少媒体尝试信息发布与观点输出的同步化供给、情感认同与价值引领的同向度培育,以内容产品的精准供给来传播核心价值。

    盘点此次报道,不少媒体改变叙事文本,其笔墨、镜头从“仰望”转到“平视”,以温情、温暖的视角讲述平凡人在救援重建中的小故事。正是这些平凡中鲜为人知的细节,打动了千千万万用户。

    中央级媒体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的微信公众号抓住新媒体时代新闻阅读趋众化特点,以图、文、短视频拼接的方式,以极为简练的语言,讲述简单的小故事,充满着温度与态度,引发用户正向情感共鸣。这其中,《吞下11个包子的消防员上热搜!有一种饭叫“快吃,出警了!”》《再凶狠的台风,也敌不过这“一纸温柔”!》等稿件,以精准的情感表达打动用户,以“10万+”的阅读量形成刷屏之势,让冷冰冰的手机屏幕变得有温度。让温度更增一分的是用户的评论留言。这些评论于无形之中让新媒体内容文本的情感表达更上一层楼,扩大了报道的引导力与影响力。

    台风受灾地区浙江日报、温州日报等省市级媒体,发挥防台一线的区域优势,以记者直击、直播式报道,讲述大量抗台救灾中的生动故事。翻开报纸,浙江日报刊发《亲历温岭十二小时》《追风“十二时辰”》等报道,讲述干群携手防灾救灾的故事,有效地将受众带入到一线,以亲历感消除受众面对自然灾害的恐慌,起到稳定人心、稳定社会的作用。作为受灾严重地区的党报,温州日报将笔墨更多地用于讲述一线故事,以人文关怀体现贴近性、传递人情味。《台风走了,留下的这块黑板火了》《卸下“超人”的披风,消防员的朋友圈让人心疼》等稿件,用一个个真实小细节,向读者传递浓浓温情。《山村,“早”起》这一全景式通讯,关注受灾群众情绪和生活情况,在自然流畅的讲述中,在朴实无华的语言里,让读者读出了灾区群众用双手重建家园的希望。

    实践证明,这些爆款产品,及时捕捉灾难面前的社会情绪和大众情感需求,精准供给优质内容,并以互动的方式让社会大众有了表达的出口与平台,从而彰显出引导人、凝聚人、鼓舞人的强大力量,起到了弘扬核心价值、鼓舞群众斗争的作用。这正是主流媒体社会价值的体现,也再次证明主流媒体是舆论引导的中流砥柱。

    总有一种责任让媒体担当——社会动员功能的精准发力

    从价值维度来看,优质新闻产品是通过传播力、引导力实现推动力的,也就是通过优质内容输出,最终凝聚并增强全体社会的奋斗力量。这是媒体的责任所在、担当所在。

    面对台风这一重大突发事件,媒体的一大功能就是调动正面情绪、动员社会力量。实现这一功能,党报评论是重要传播手段。“利奇马”台风来势汹汹,温州日报评论则打好“有准备之仗”。从防御台风到救援重建,温州日报连续4天在新媒体与报纸推出不同文风的评论员文章,旗帜鲜明地号召动员社会各界投入防台救灾工作。《台风就是命令 不容半点懈怠》《只要有百分之一可能就要百分之百奋战》《从灾难中萌生力量重建美好家园》《让风雨洗礼的温州人精神闪耀明日》等评论员文章,鲜明有力、直截了当,积极疏导公众情绪,增强战胜灾难信心,在短期内迅速提升号召力和凝聚力,形成“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社会共识。可以说,主流媒体始终是建设性力量,是社会动员的一大组织者。在台风等灾难面前,如果主流媒体不能科学预见、正确引导,就会造成新的社会恐慌与混乱。因此,主流媒体必须发挥社会动员功能,展现其针对性和指导性,展现其动员力和号召力,担当好保障社会秩序的“稳压阀”。 

    社会动员的另一种方式就是以媒体之力发起参与社会救援、家园重建等志愿行动。台风过后,面对灾区恢复生活秩序的实际情况,温州日报推出《“风雨同行·灾后互助”@有爱的你》特别行动,动员社会各界为灾区出一份力,为灾区群众和各部门、爱心人士搭建解决难题的桥梁,助力灾区人民共建家园。在台州临海,当地新媒体发布“临海公安紧急征用冲锋舟”的动员信息后,迅速在朋友圈掀起转发热潮。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等微信号、客户端纷纷予以关注,进一步扩大社会动员范围。这些媒体的社会动员,都注重灾难中传播主体情感介入、传播客体情感认同,并最终放大了这种情感因素、传递了社会爱心,有力助推了灾区救援重建工作。

    各家报社通过自身报纸或者新媒体平台,树立社会价值导向、满足公众价值取向,设置集体行动议题,实现线上线下在社会动员层面上的优势互补,最终实现社会动员的正向效应最大化。这是媒体融合发展背景下灾难报道非常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总有一种能量让社会前行——社会公共议题的精准设置

    在台风报道中,媒体对灾情进展、救援情况、人物故事、政府举措等各方面议题内容进行设置,从而在“全面”与“平衡”中把握住报道的“时、效、度”。在台风过后,媒体的议题设置,更加考验媒体“守望者”的角色使命,也考验记者的职责担当。

    当台风过后,秩序恢复,媒体在议题设置上需要延伸到对防灾减灾工作的思考、对台风中人们精神的关注上,这其中既有反思性报道也有正面宣传。只有这种精准、积极的议题设置,才能更好地引起人们对改进防御灾难工作的重视,才能使台风中彰显的精神价值放大至社会各个层面助推社会发展。

    在凝聚正能量方面,温州日报从多元化的视角推出《抗击超强台风“利奇马”人物纪实报道》,向用户展现更丰富的“平凡人”的故事。H5产品《200米,一个共产党员能做什么》记录下一位村支书的感人事迹,新媒体报道《丈夫失联41小时,她收到这样一条消息》展现抢险人员作为一位父亲、一位丈夫的生活……一篇篇报道,通过媒体的放大功能,转化为公众议题,并转化为温暖人心的点滴力量,转化为推动社会的正能量。在反思性报道中,温州日报围绕水利工程保险、受灾企业重建扶持政策、政策性农业保险赔付、山海协作救灾模式等话题进行报道,就完善防灾减灾体系、健全救灾体系等展开思考。温州日报还适度设置灾难过后风险议题,就灾后防疫、灾区群众心灵抚慰等方面展开报道,进一步疏导灾区群众情绪。

    在中国东南沿海,与台风的斗争一次次锤炼当地民众的精神,也锤炼当地媒体的力量。一次次的台风报道,媒体叙事见证并推动以人为本防台思想的扎根、政府防灾救灾体系的完善、公民社会公民力量的培育、城市精神气质的锻造。当下一次台风来袭,媒体仍需继续以客观、冷静、理智的态度面对灾难、面对灾难中的社会,进一步展现人文关怀,扮演好自己的功能角色。

    (作者单位:温州日报报业集团)

    责任编辑:陈  野

全媒体语境下网络媒体的时政报道创新
润物无声,以影像讲好中国故事
以 “四全媒体” 建设推进转型蝶变
激活创造力,打好创新牌
灾难报道中的媒体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