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脚力·眼力·脑力·笔力

——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获奖消息、系列报道、新闻摄影评析

陈伟军 《 新闻战线 》(

    本届中国新闻奖评审,“四力”和“三有”是原则要求。记者的笔力,与其脚力、眼力和脑力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四力”融会贯通、相互激荡,做到事实与见识、理性与情感、题材与表达并重,报道必然成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力作。

    8月22日至28日,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第十五届长江韬奋奖评选会举行。22日晚,中国记协主席张研农主持召开“两奖”全体评委会,中国记协党组书记胡孝汉传达学习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就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重要论述做好“两奖”评选工作为主题作专题辅导报告。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是做好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评选的根本指导思想。“两奖”的评选宗旨、评选标准,都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真正评选出堪称新闻行业标杆的年度优秀作品,集中展示新闻工作年度业绩,表彰践行“四向四做”、保持人民情怀的优秀新闻工作者,发挥优秀新闻作品和优秀新闻工作者的引领示范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宣传思想干部要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增强本领能力,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①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干部提出的素质和能力要求,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新闻舆论工作者“要转作风改文风,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②从新闻舆论工作到宣传思想工作,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一脉相承,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正是新闻工作者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结果。因此,中国新闻奖和长江韬奋奖评选,“四力”(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和“三有”(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是非常重要的标准。

    作为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第十五届长江韬奋奖评委,笔者坚持以“四力”和“三有”的原则要求对参评作品与参评人员进行评价。本文以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获奖消息、系列报道、新闻摄影为例,探讨新闻作品如何才能浸润“四力”、蕴含“三有”。

    脚力:深入基层

    好的新闻题材,记者需要用“脚力”到基层去寻找。在深入基层的过程中锻炼好脚力,这是新闻采写的基本功。基层是百姓火热生活的最前沿,也是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第一线。走基层,是新闻工作者的优良传统。记者深入调研,也就是从距离群众最近的现实中发现鲜活的新闻题材,折射人性的闪光点,反映社会的进步轨迹。

    从某种意义上说,“写什么”(题材内容)比“怎么写”(形式技巧)更重要。好的题材内容,需要记者用非凡的脚力丈量大地,发现生动、典型的百姓故事。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获奖消息《收养脑瘫儿14年 环卫工夫妇感动众人》《安徽阜南8275名学生今年“回流”乡镇学校》《35名贫困村第一书记申请留任》《寸土寸金地 让与贫困户》,系列报道《寻找“最美女孩”》《聚焦绝活儿不能成了“绝”活儿》,新闻摄影《孤岛·夫妻·三十年》《风雪夜 大营救》等,都是新闻工作者深入基层抓到的“活鱼”。

    上述作品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孤岛·夫妻·三十年》组照。该组照再现了“时代楷模”王继才夫妇守岛卫国30年如一日的感人场景,他们用无怨无悔的坚守和付出,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了不平凡的人生华章。相关材料显示,新华社江苏分社记者自2015年来,持续关注王继才夫妇坚守孤岛的事迹,不间断记录他们的影像资料。画面展示了王继才夫妇以海岛为家的日常点滴,他们与孤独相伴,在没水没电、植物都难以存活的孤岛上默默坚守,具有极强的震撼力。

    新时代中国人民波澜壮阔的生活实践,为新闻工作者提供了异常丰富的题材。全身心融入人民群众生活,深度发掘、展示社会历史变革和人性光辉,记者必然能够推出有内涵的感人作品。

    眼力:独特视角

    新闻价值的判断,与记者的眼力密切相关。眼力是记者专业素养的外化,表现为对新闻的敏感度和发现力。优秀的作品,往往有着独特的视角,记者能够从常态的生活与实践中开掘出新意。

    当前,技术人才缺失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甚至出现“招聘一个熟练的数字机床工,比招聘一个研究生还困难”的情形。鉴于高水平技术工人难招,知识型、技能型工人不足,已成为影响未来经济发展的短板,工人日报刊发的系列报道《聚焦绝活儿不能成了“绝”活儿》,从一些绝活儿传承面临后继乏人的小切口入手,从几个角度予以关注:呼吁培育高技能工人需全社会“总动员”;别把培养高技能工人当做成本与负担,民企也该学国企好传统;建设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工会大有作为。这组系列报道不仅标题给人巧妙生动的感觉,报道视角的转换,包括制度设计、企业运作、培训机制、工匠精神等维度,使得整组报道显得结构完整、层次清晰、立体丰满。

    记者的独特眼力,是独家发现和独家视角的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2017年4月12日至18日推出的系列报道《来自巡视一线的报道》,便是以专业精神呈现独家视角。记者通过一系列的新闻特写,“首次零距离‘贴身’观察、报道中央巡视组,全面呈现巡视工作方式、工作流程和工作状态,揭示巡视工作锋从何出、威力倍增的力量之源。”这样的定位,揭开了中央巡视组“神秘的面纱”:

    中央第十一巡视组副组长刘立宪说:“从进组第一天起,组里就反复强调守纪律、讲规矩,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维护巡视工作的形象。”全体组员自觉做到“滴水不漏”“滴酒不沾”。“滴水不漏”就是在保密上守口如瓶,不该说的一个字都不能说;“滴酒不沾”就是严格遵守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高标准要求自己。

    写工作总结的、查阅资料的、讨论交流的……4月10日晚,马上要到12点,在中央第十一巡视组云南党小组驻地,却一点“夜已深”的感觉也没有。“忙到凌晨一两点是常态。”巡视干部小赖笑着说。

    “巡视工作是真刀真枪干出来的,要开动脑力、提高眼力、增强脚力,组长副组长和大家一样,都是战斗的一员。”中央第十一巡视组组长徐令义表示。

    他们“武装”自己然后“探照”别人,下沉一级察实情;他们“像显微镜一样查找问题”,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他们“与群众紧紧拧成一股绳”,确保发现的每个问题都经得起检验。这组独家报道体现了独到的眼力,真实描述了巡视一线的现场情况,展示了中央巡视组的工作作风和实绩。

    眼力绝非一朝一夕所能练就,它需要记者做有心人,以犀利、睿智的眼光见人之所未见。新闻采写的水平与记者眼力是密切相关的,特殊的眼力一旦养成,“留心处处皆文章”。记者要综合运用直觉思维和理性思维,善于发现新闻事实及其背后的深层逻辑与问题,选择独家视角,减少重复,写出题材新颖、形式独特、具有较高新闻价值的作品。

    脑力:思想深度

    脑力是理性思维品质的显现,是对社会实践和新闻事实本质属性的一种认识。记者不能成为生活的旁观者,也不是事实的简单记录者,而是应该以真挚的情感和睿智的思想,切实履行新闻舆论工作肩负的职责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精神力量和舆论支持。

    解放军报2017年7月11日至10月8日发表的文字系列报道《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和推进强军兴军纪实》,完整记录了习近平主席领导推动强军伟业的历史进程,文章大气磅礴、立意高远,具有思想的深度。该系列报道的代表作之一《领航人民军队,向着世界一流军队迈进》,分为审势、筑梦、布局、铸魂、浴火、变革、砺剑、跨越、倾情、聚力等10个部分,全方位展现人民军队在习主席的坚强领导下开始新的伟大迈进。正如文章所写: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每一段壮美的航程,都会在历史长河中刻下深深的印迹。

    党的十八大以来,短短5年,在我军90年光辉历程中如此厚重、极不平凡—— 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鲜明确立,政治建军深入推进,练兵备战紧锣密鼓,改革攻坚大刀阔斧,正风肃纪雷霆万钧……习主席领导和指引人民军队全面重塑、浴火重生,在强军兴军征程上迈出历史性步伐。

    关山重重的新长征,离不开登高望远的领路人。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人民军队最高统帅,习主席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政治智慧、理论勇气、卓越才能和驾驭全局能力,大气魄治党治国治军,大视野运筹国内国际大局,大手笔推动改革发展稳定,党、国家和军队面貌发生巨大变化,赢得人民群众和全军官兵发自内心的爱戴。

    山高愈前行,扬帆再起航。全军官兵满怀对习主席的信赖拥戴,满怀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坚定信心,在中国特色强军之路上阔步前进。

    类似这样力透纸背的文字,包含着思想深度和智慧力量。这来源于记者对新闻事实背后本质和规律的深刻洞察,把握“5年来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阐述“实现强军目标、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思想意义。

    主题深刻,离不开记者的脑力。常州晚报2017年10月31日至11月2日刊载的系列报道《“三块地”》,探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如何深化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也显示了较强的思想性。“三块地”制度改革,是指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和宅基地制度改革。常州晚报对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的大胆探索、先行先试进行连续报道,介绍当地在“三块地”制度改革上取得的突破和丰富经验,其报道的深度来源于思想认识的高度,对全国具有导向性意义。

    笔力:改进文风

    笔力是语言文字的表现力,它要求新闻工作者不断改进文风,摆脱形式上的枯燥和呆板。“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新闻写作要努力跳出僵化的套路,摒弃模式化倾向,用精炼、生动的语言和清新的文风增强作品的生命力。

    好记者不仅擅长于讲故事,而且会用心经营语言文字,用灵活多样的技法来组织材料、表现主旨。湖南日报于2017年3月20日起连续推出14篇名为《走近科学家》的系列报道,显示了强劲的笔力。如该系列报道的代表作之一《谢永宏:踏遍洞庭情正浓》开篇写道:

    洞庭湖区原为“江南古陆”的一部分,古称“云梦泽”。

    沧海桑田。湘资沅澧流注,最终留下东洞庭、南洞庭、西洞庭。唐代诗人孟浩然留下“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之恢宏诗句。

    诗情画意的洞庭湖,迎来送往的不仅仅是豪情万丈的诗人,守望千年的也不仅仅是渔歌唱晚的渔民。

    在洞庭一隅,在岳阳市君山区,在东洞庭湖核心区,在采桑湖,在不太为外界所知的地方,还有一个人,为了保护洞庭湖湿地,在付出,在奔忙。

    这个人就是中国科学院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站长谢永宏。一位来自湖南永兴的44岁汉子,“长江之肾”的呵护者。他一“站”,就是整整10年。

    上述文字以优美的散文笔法交代新闻背景、概述人物事迹,避免把对科学家的人物报道变成令受众厌烦的“俗套”。清新的文风、传神的白描、浓厚的趣味性和故事性,贯彻在这组系列报道之中,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获奖消息《创造港珠澳大桥的“极致”》,同样蕴含着酣畅的笔力。该稿的导语便别具匠心,以记者步行穿越海底隧道见证港珠澳大桥建设的伟大成就开篇:

    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工程近日完成“最终接头”的安装,已经可以步行穿越了。昨天,记者来到这条世界最长的海底隧道采访,除了兴奋之外,还得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在“最终接头”成功安装后,还进行了一次耗时34小时“返工”式的精密调整,最终误差缩小到了“毫米”,建设者们说:“我们没留遗憾”。

    这篇消息的语言朴实、精炼,在有限的篇幅内善用背景材料,同时灵活穿插新闻当事人的言语,烘托现场氛围,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记者的笔力,与其脚力、眼力和脑力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四力”融会贯通、相互激荡,做到事实与见识、理性与情感、题材与表达并重,文本必然成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力作。

    (作者系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第十五届长江韬奋奖评委)

    责任编辑:杨芳秀

    注释:

    ①《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 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 更好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人民日报2018年8月23日。

    ②《习近平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 坚持正确方向创新方法手段 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人民日报2016年2月20日。

导向正确 融合创新 专业引领 规则探索
脚力·眼力·脑力·笔力
什么样的网络作品能获得中国新闻奖
构建多元立体高效的国际传播话语体系
“软制度”塑造职业价值共识与规范共识
用声音记录时代强音
提升“四力” 砥砺前行
关注前沿问题,恪守研究规范
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评论的守正创新
构建新时代的主流叙述